一种模具组件,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其包括有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之间依次装设有第一裁剪机构、第一铆合机构、第二铆合机构、弯曲成形机构、第三铆合机构以及剥离机构,还包括有第二裁剪机构、第三裁剪机构以及第四裁剪机构。裁剪机构分别对相应的料带进行裁剪以达到适应法国扣外形的要求,第一铆合机构、第二铆合机构、弯曲成形机构、第三铆合机构以及剥离机构依次完成第一料带与第二料到铆合、第二料带与第三料带铆合、第三料带弯折、第一料带与第四料带铆合、剥离工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第一料带、第二料带、第三料带以及第四料带自动冲压成形且自动组装于一起,即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效果高的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模具组件
本技术涉及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模具组件。
技术介绍
图I所示为一种应用非常普遍的扣挂金属件(俗称法国扣),其一般由铜质的四条料带组成,即第一料带11、第二料带12、第三料带13以及第四料带14。从图I中可以看出, 第一料带11、第二料带12以及第三料带13依次连接,其中,第一料带11于与第二料带12 的连接端部成形有扣孔,第二料带12于与第一料带11的连接端部成形有扣耳,扣耳嵌插至扣孔内并实现第一料带11与第二料带12扣接;第二料带12与第三料带13铆合于一起(如图3所示),其中,图3为第二料带12与第三料带13铆合位置的断面示意图;第四料带14 的一端部与第一料带11铆合(如图2所示),第四料带14的另一端部搭设于第二料带12的端部,其中,图2为第一料带11与第四料带14铆合位置的断面示意图。须进一步解释,第一料带11、第二料带12、第三料带13以及第四料带14分别经过相应的弯曲工艺并最终成形为适合于法国扣的形状。现有法国扣一般通过手工方式将上述的第一料带11、第二料带12、第三料带13以及第四料带14连接于一起,效率低;故而,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法国扣自动组装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模具组件,该模具组件能够实现第一料带、第二料带、第三料带以及第四料带自动冲压成形且自动组装于一起,效果闻。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模具组件,包括有相互配合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上模组件包括有从上至下依次拼装的上模座、上垫板、上夹板、止脱板以及脱料板,下模组件包括有从下至上依次拼装的下模座、下垫板以及凹模板,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之间沿第一料带的进料方向依次装设有用于裁剪第一料带的第一裁剪机构、将第一料带与第二料带铆合于一起的第一铆合机构、将第二料带与第三料带铆合于一起的第二铆合机构、用于将第三料带折弯的弯曲成形机构、将第一料带与第四料带铆合于一起的第三铆合机构以及将铆装完成后的法国扣从金属料带剥离的剥离机构,其中,第一铆合机构于第二料带进料方向的前侧装设有用于裁剪第二料带的第二裁剪机构,第二铆合机构于第三料带进料方向的前侧装设有用于裁剪第三料带的第三裁剪机构,第三铆合机构于第四料带进料方向的前侧装设有用于裁剪第四料带的第四裁剪机构。其中,所述第一铆合机构包括有装设于所述上模组件的第一上冲头以及装设于所述下模组件的第一下冲头,第一上冲头的下端部延伸至所述脱料板的下方,其中,第一上冲头的下端部开设有向下开口的第一成形凹槽以及对称地设置于第一成形凹槽两侧的第一成形挡肩,第一下冲头对应第一成形凹槽设置有第一成形凸起;合模时,第一成形凸起嵌插至第一成形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二铆合机构包括有装设于所述上模组件的第二上冲头以及装设于所述下模组件的第二下冲头,其中,第二下冲头的上端部开设有向上开口且底部呈圆弧状的第二下成形凹槽,第二下成形凹槽呈楔形状,第二上冲头的下端部设置有与第二下成形凹槽配合且呈楔形状的第二成形凸起,第二成形凸起的下端部延伸至所述脱料板的下方,第二成形凸起的下端部开设有开口向下且呈圆弧状的第二上成形凹槽;合模时,第二成形凸起嵌插至第二下成形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三铆合机构包括有沿所述第一料带的进料方向依次排列的前预弯机构、中间铆合机构以及后平整机构;其中,前预弯机构包括有装设于所述上模组件的前预弯上冲头以及装设于所述下模组件的前预弯下冲头,前预弯上冲头的下端部延伸至所述脱料板的下方,前预弯上冲头的下端部开设有开口向下且呈圆弧状的第三上成形凹槽,前预弯下冲头对应第三上成形凹槽设置有上表面呈圆弧状的第三成形凸起;中间铆合机构包括有装设于上模组件的中间铆合上冲头以及装设于下模组件的中间铆合下冲头,中间铆合上冲头的下端部设置有横截面逐渐变小且呈楔形状的第四成形凸起,第四成形凸起的下端部开设有开口向下且呈圆弧状的第四上成形凹槽,中间铆合下冲头的上端部对应第四上成形凹槽开设有开口向上且呈“W”形的第四下成形凹槽;后平整机构包括有装设于上模组件的后平整上冲头以及装设于下模组件的后平整下冲头,后平整上冲头的下端部设置有横截面逐渐变小且呈楔形状的第五成形凸起,第五成形凸起的下端部开设有开口向下且呈圆弧状的第五上成形凹槽,后平整下冲头的上端部对应第五上成形凹槽开设有开口向上且呈“W”形的第五下成形凹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模具组件,包括有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之间沿第一料带的进料方向依次装设有第一裁剪机构、第一铆合机构、第二铆合机构、弯曲成形机构、第三铆合机构以及剥离机构,其中,第一铆合机构于第二料带进料方向的前侧装设有第二裁剪机构,第二铆合机构于第三料带进料方向的前侧装设有第三裁剪机构,第三铆合机构于第四料带进料方向的前侧装设有第四裁剪机构。工作时,第一裁剪机构、第二裁剪机构、第三裁剪机构以及第四裁剪机构分别对相应的第一料带、第二料带、第三料带以及第四料带进行裁剪以达到适应法国扣外形的要求,第一铆合机构、第二铆合机构、弯曲成形机构、第三铆合机构以及剥离机构依次完成第一料带与第二料到铆合、第二料带与第三料带铆合、第三料带弯折、第一料带与第四料带铆合、剥离工序;综合上述情况可知,本技术能够实现第一料带、第二料带、第三料带以及第四料带自动冲压成形且自动组装于一起,即本技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效果高的优点。附图说明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I为本技术所加工的法国扣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所示“A-A”位置的断面示意图。图3为图I所示“B-B”位置的断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铆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铆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二铆合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第三铆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第三铆合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至图9中包括有11——第一料带 12——第二料带 13——第三料带14——第四料带 2——上模组件 21——上模座22——上垫板 23——上夹板 24——止脱板25——脱料板 3——下模组件 31——下模座32——下垫板 33——凹模板 41——第一裁剪机构42——第二裁剪机构 43——第三裁剪机构44——第四裁剪机构 51——第一铆合机构511——第一上冲头 511a——第一成形凹槽511b——第一成形挡肩 512——第一下冲头512a——第一成形凸起52——第二铆合机构521——第二上冲头 521a——第二成形凸起521b——第二上成形凹槽522——第二下冲头522a——第二下成形凹槽 53——第三铆合机构531——前预弯机构 531a——前预弯上冲头531b——前预弯下冲头 531c——第三上成形凹槽531d——第三成形凸起532——中间铆合机构532a——中间铆合上冲头532b——中间铆合下冲头532c——第四成形凸起 532d——第四上成形凹槽532e——第四下成形凹槽533——后平整机构533a——后平整上冲头533b——后平整下冲头533c——第五成形凸起 533d——第五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组件,包括有相互配合的上模组件(2)和下模组件(3),上模组件(2)包括有从上至下依次拼装的上模座(21)、上垫板(22)、上夹板(23)、止脱板(24)以及脱料板(25),下模组件(3)包括有从下至上依次拼装的下模座(31)、下垫板(32)以及凹模板(33),其特征在于:上模组件(2)与下模组件(3)之间沿第一料带(11)的进料方向依次装设有用于裁剪第一料带(11)的第一裁剪机构(41)、将第一料带(11)与第二料带(12)铆合于一起的第一铆合机构(51)、将第二料带(12)与第三料带(13)铆合于一起的第二铆合机构(52)、用于将第三料带(13)折弯的弯曲成形机构(6)、将第一料带(11)与第四料带(14)铆合于一起的第三铆合机构(53)以及将铆装完成后的法国扣从第一料带(11)剥离的剥离机构(7),其中,第一铆合机构(51)于第二料带(12)进料方向的前侧装设有用于裁剪第二料带(12)的第二裁剪机构(42),第二铆合机构(52)于第三料带(13)进料方向的前侧装设有用于裁剪第三料带(13)的第三裁剪机构(43),第三铆合机构(53)于第四料带(14)进料方向的前侧装设有用于裁剪第四料带(14)的第四裁剪机构(4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启尚,陈湘智,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长安上名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