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碰撞自动返回机构,包括钢丝绳,所述返回机构还包括固定杆,后顶杆,后顶杆支架,绳卡,卡套,卡套固定板,圆柱挂钩,挂钩固定座;所述固定杆安置在所述钢丝绳上,所述后顶杆通过所述后顶杆支架固定在所述固定杆上,所述卡套固定在所述卡套固定板上,所述卡套固定板通过所述绳卡可移动的安置在所述钢丝绳上;所述圆柱挂钩与所述挂钩固定座相连接,并与所述卡套相配合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返回机构,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碰撞自动返回机构。
技术介绍
NCAP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不同于那些由政府机构组织实施的强制性安全认证,它是一个民间组织。目前在欧洲、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都有类似的评价机构。我国的C-NCAP也已于2005年正式启动。NCAP碰撞测试具体内容大约包括两个方面,正面和侧面碰撞。正面碰撞速度为64公里/小时,侧面碰撞速度为50公里/小时。碰撞测试成绩则由星级(★)表示,共有五个星级,星级越高表示该车的碰撞安全性能越好。在所有的NCAP机构中,欧洲的NCAP是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它创始于1997年,其核心成员单位包括ADAC (全德汽车俱乐部,国内某些厂商可能对它恨之入骨,但这个机构在欧洲可是深受消费者欢迎,并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和非常高的公信力)、英国运输部、英国FIA基金会、德国运输部等等。NCAP对于促进汽车厂商提高车辆被动安全性功不可没。在90年代末进行的碰撞试验中,几乎没有车型能获得3星以上的成绩,一、两颗星的情况很普遍。但十年后的今天,即使微型车也有很多获得了 5星以上的高分。在实际的碰撞事故中,汽车碰撞测试能够获得高分的车辆肯定比较安全,一些在欧洲与美国的碰撞测试中表现出色的车如奔驰ML越野车等也是车主们口碑最好的车。然而,极少数车辆在不同的碰撞测试中表现迥异,如刚刚在欧洲NCAP碰撞测试中表现不佳仅获二星评级的雪佛兰乐骋AVEO在美国的测试中成绩却不错,正面碰撞中司机和乘员保护均为五星,其它3项评价指标都获得了四星评级。对此,专家的看法也颇有不同,可能是因为车速的快慢与试验设备的不同所导致的。现有的汽车碰撞实验装置都不带有自动返回装置;当汽车完成碰撞试验后,有些汽车还需要进行2次碰撞,这样就要将汽车放到碰撞的初始位置。因为汽车很重且体积也很大,在移动的时候很浪费人力和时间,这样就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碰撞实验结束后可以带着汽车一起返回初始位置的自动返回机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碰撞自动返回机构,包括钢丝绳,所述返回机构还包括固定杆,后顶杆,后顶杆支架,绳卡,卡套,卡套固定板,圆柱挂钩,挂钩固定座;所述固定杆安置在所述钢丝绳上,所述后顶杆通过所述后顶杆支架固定在所述固定杆上,所述卡套固定在所述卡套固定板上,所述卡套固定板通过所述绳卡可移动的安置在所述钢丝绳上;所述圆柱挂钩与所述挂钩固定座相连接,并与所述卡套相配合使用。优选的,所述卡套上设有四个安置槽,其分别为第一安置槽,第二安置槽,第三安置槽,第四安置槽。优选的,所述第一安置槽和第二安置槽内安置有前进阻挡弹子。优选的,所述第三安置槽和第四安置槽内安置有返回挂钩弹子。优选的,所述圆柱挂钩通过一固定螺栓与所述挂钩固定座相连接。优选的,所述圆柱挂钩前端设有二个对称的凹槽。优选的,所述返回挂钩弹子上安置一小球,所述小球的大小与所述圆柱挂钩前端凹槽的大小相同。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利用在现有碰撞装置上安装一自动返回机构,在碰撞完成后该自动返回机构可以带着碰撞物一起返回到起始点,这样为进行2次碰撞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卡套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圆柱挂钩结构图。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00.钢丝绳 101.绳卡 200.后顶杆 201.后顶杆支架 300.固定杆400.卡套401.卡套固定板402.第一安置槽403.第二安置槽404.第三安置槽405.第四安置槽500.前进阻挡弹子600.返回阻挡弹子601.小球700.圆柱挂钩701.凹槽800.挂钩固定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一种汽车碰撞自动返回机构,包括钢丝绳100,绳卡101,后顶杆200,后顶杆支架201,固定杆300,卡套400,卡套固定板401,圆柱挂钩700,挂钩固定座800。所述固定杆300安置在所述钢丝绳100上,所述后顶杆200通过所述后顶杆支架201固定在所述固定杆300上;所述卡套400固定在所述卡套固定板401上,所述卡套固定板401通过所述绳卡101可移动的安置在所述钢丝绳100上,所述圆柱挂钩700与所述挂钩固定座800相连接,并与所述卡套400相配合使用。所述卡套400上设有四个安置槽,其分别为第一安置槽402,第二安置槽403,第三安置槽404,第四安置槽405 ;第一安置槽402和第二安置槽403内安置有前进阻挡弹子500,前进阻挡弹子500可以阻止碰撞实验时圆柱挂钩700进入卡套400内;第三安置槽404和第四安置槽405内安置有返回挂钩弹子600,返回挂钩弹子600可以防止返回机构携带碰撞物体返回时脱落。所述圆柱挂钩700通过一固定螺栓402与挂钩固定座800相连接,圆柱挂钩700前端设有二个对称的凹槽701,返回挂钩弹子500上安置一小球601,所述小球601的大小与圆柱挂钩700前端凹槽701的大小相同,在圆柱挂钩700进入卡套400内时,小球601会卡进圆柱挂钩700前端凹槽701内,这样可以防止返回机构携带汽车返回时脱落。本实用使用步骤如下I.首先将汽车与挂钩固定柱700—侧相连接,在动力的作用下,钢丝绳100带动卡套400和卡套固定柱401向前移动。2.当卡套400碰到圆柱挂钩700前端时,由于前进阻挡弹子500的阻挡作用,圆柱挂钩700不会进入卡套400内。3.圆柱挂钩700受到卡套400给的一个撞击力开始向前移动,当移动到一定距离时,钢丝绳100停止移动,卡套400由于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也停止移动。4.汽车由于惯性作用会继续向前移动,直到撞到墙壁,从而完成碰撞实验。5.碰撞完成后钢丝绳100再次移动,卡套400也随着钢丝绳100向前移动。6.卡套400在次与圆柱挂钩700相碰撞,由于汽车前面是墙壁,圆柱挂钩700在力的作用下推动前进阻挡弹子500进入卡套400,卡套400内返回挂钩弹子600上的小球601卡入圆柱挂钩700上的凹槽701内,这样可以防止汽车在跟随返回机构返回时脱落。7.当汽车返回到起始点时,圆柱挂钩700与后顶杆200相碰撞,圆柱挂钩700脱离卡套400,完成汽车返回操作。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碰撞自动返回机构,包括钢丝绳,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回机构还包括固定杆,后顶杆,后顶杆支架,绳卡,卡套,卡套固定板,圆柱挂钩,挂钩固定座;所述固定杆安置在所述钢丝绳上,所述后顶杆通过所述后顶杆支架固定在所述固定杆上,所述卡套固定在所述卡套固定板上,所述卡套固定板通过所述绳卡可移动的安置在所述钢丝绳上;所述圆柱挂钩与所述挂钩固定座相连接,并与所述卡套相配合使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碰撞自动返回机构,包括钢丝绳,其特征在于,所述返回机构还包括固定杆,后顶杆,后顶杆支架,绳卡,卡套,卡套固定板,圆柱挂钩,挂钩固定座;所述固定杆安置在所述钢丝绳上,所述后顶杆通过所述后顶杆支架固定在所述固定杆上,所述卡套固定在所述卡套固定板上,所述卡套固定板通过所述绳卡可移动的安置在所述钢丝绳上;所述圆柱挂钩与所述挂钩固定座相连接,并与所述卡套相配合使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自动返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套上设有四个安置槽,其分别为第一安置槽,第二安置槽,第三安置槽,第四安置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泽成,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市创新科技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