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21750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3 2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涉及汽车与行人碰撞试验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需要由试验人员拉拽绳索进行行人头部模型的回收,试验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该装置包括:发射架固定块,绳索,绳索一端与行人头部模型固定连接,该装置还包括执行机构,执行机构与绳索另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在行人头部模型与测试区域碰撞后拉拽绳索将行人头部模型回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与行人碰撞试验
,尤其涉及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欧洲车辆安全委员会推出了汽车前部与行人碰撞的试验方法,用于判断汽车前部对行人的保护性能。其中,行人头部模型与汽车前部的撞击试验是一个很重要的试验项目。在进行行人头部模型与汽车前部的撞击试验时,发射系统将固定在发射架固定块上的行人头部模型以一定的方向、一定的速度发射出去,使其撞击汽车前部的某个测试区 域,行人头部模型与测试区域碰撞结束后,行人头部模型内的传感器检测车辆对行人头部模型的损伤程度,从而判断汽车前部的该测试区域对行人头部的保护性能。行人头部模型被发射出后处于自由状态,其与测试区域碰撞后,会被碰撞区域反弹而与汽车的非测试区域、试验设备、或地面等非测试区域发生多次碰撞,导致出现损坏行人头部模型、破坏试验设备、伤害试验人员等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人工回收行人头部模型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如图I所示,在行人头部模型11上安装绳索12,在实验室内安装吊环13,将绳索12穿过吊环13,当行人头部模型与测试区域碰撞后,试验人员拉拽行人头部模型11上的绳索12将行人头部模型12回收。另一种方法与图I所示的方法不同之处是在实验室内安装天车,将吊环安装在天车上,可根据不同的撞击试验地点,将天车移动到相应位置,当行人头部模型与测试区域碰撞后,试验人员拉拽行人头部模型11上的绳索12将行人头部模型12回收。在使用上述方法进行行人头部模型回收的过程中,由于需要由试验人员拉拽绳索进行行人头部模型的回收,试验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头部模型回收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需要由试验人员拉拽绳索进行行人头部模型的回收,试验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包括发射架固定块,绳索,所述绳索一端与行人头部模型固定连接,还包括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与所述绳索另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在行人头部模型与测试区域碰撞后拉拽所述绳索将行人头部模型回收。优选地,所述执行机构包括气缸、气源和电磁阀;所述气缸通过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气源连接;所述气缸的气缸活塞杆的自由端与所述绳索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气缸与所述气源之间的连通与断开。其中,所述气缸固定在所述发射架固定块上。优选地,所述气缸活塞杆的自由端固定有回收杆;所述回收杆与所述绳索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回收杆与所述气缸活塞杆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夹角不等于O度或180度。优选地,所述的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还包括导向机构,用于导引所述绳索方向,所述导向机构位于所述执行机构与所述行人头部模型之间,所述绳索经过所述导向机构,所述绳索与所述导向机构接触面为圆弧形。其中,所述导向机构为圆柱体,固设在所述发射架固定块上。 优选地,所述导向机构还包括支架,所述导向机构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发射架固定块上。优选地,所述的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发射系统和所述电磁阀电连接,用于采集所述发射系统发出的行人头部模型发射信号,并根据所述行人头部模型发射信号等待指定时间后生成控制信号,再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给所述电磁阀。其中,所述控制系统为CPU或微控制器。优选地,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延时模块,用于设定所述指定时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中,由于执行机构与绳索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行人头部模型与汽车前部测试区域碰撞后,执行机构拉拽绳索及与绳索一端固定连接的行人头部模型,使行人头部模型不与其它非测试区域发生二次碰撞,达到了及时回收行人头部模型的目的。由于采用了执行机构拉拽绳索而无需试验人员手动拉拽绳索就能够回收行人头部模型,因此大大减轻了回收行人头部模型时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I为现有技术中一种人工回收行人头部模型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的示意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执行机构的方框图;图3b为设置有图3a所示的执行机构的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的示意图;图4为在图3b所示的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中设置了控制系统后的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的方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发射架固定块24,绳索21,绳索21 —端A与行人头部模型22固定连接,还包括执行机构23,执行机构23与绳索21另一端B固定连接,用于在行人头部模型22与测试区域碰撞后拉拽绳索21将行人头部模型22回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中,由于执行机构23与绳索21的另一端B固定连接,行人头部模型22与汽车前部测试区域碰撞后,执行机构23拉拽绳索21及与绳索21 —端A固定连接的行人头部模型22,使行人头部模型22不与其它非测试区域发生二次碰撞,达到了及时回收行人头部模型22的目的。由于采用了执行机构23拉拽绳索21而无需试验人员手动拉拽绳索21就能够回收行人头部模型22,因此大大减轻了回收行人头部模型22时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中,如图3a和图3b所示,执行机构21可以包括气缸31、气源33和电磁阀32 ;气缸31通过电磁阀32与气源33连接;气缸31的气缸活塞杆311的自由端与绳索21的另一端B固定连接;电磁阀32用于控制气缸31与气源33之间的连通与断开。由于气缸活塞杆311的自由端可以与绳索21的另一端B固定连接,当回收行人头部模型22时,通过控制电磁阀32使气源33向气缸31供气,气缸31中的气体将推动气缸活塞杆311运动,从而使气缸活塞杆311带动与其自由端固定连接的绳索21运动,进而带动了与绳索21另一端B固定连接的行人头部模型22运动,防止了行人头部模型22发生二次碰撞,最终达到了及时回收行人头部模型22的目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中,气缸31可以固定在发射架固定块24上,以使气缸31更稳固,因此,气缸31中的气缸活塞杆311也更稳固,有利于平稳地进行行人头部模型22回收。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中,气缸活塞杆311的自由端固定有回收杆312,回收杆312可以与绳索21的另一端B固定连接,如果回收杆312运动,能够拖拽绳索21也运动,且回收杆312与气缸活塞杆311之间具有夹角,该夹角不等于O度或180度,即回收杆312与气缸活塞杆311不共线。回收杆312能够增加气缸活塞杆311与绳索21之间的距离,可以使气缸活塞杆311的运动方向与绳索21被拉拽时的运动方向X平行。另外,由于气缸活塞杆311与绳索21之间距离的存在,可以防止绳索21与发射架固定块24干涉而发生磨损。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中,还可以包括导向机构41,用于导引绳索21方向,导向机构41位于执行机构23与行人头部模型22之间,绳索21经过导向机构41,绳索21与导向机构41接触面为圆弧形。由于导向机构41可以导引绳索21的方向,从而可以导引绳索21沿着行人头部模型22沿发生方向上运动,能够防止行人头部模型22在其他非发生方向运动而与物体碰撞造成其损坏。另外,绳索21与导向机构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包括发射架固定块,绳索,所述绳索一端与行人头部模型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与所述绳索另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在行人头部模型与测试区域碰撞后拉拽所述绳索将行人头部模型回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包括发射架固定块,绳索,所述绳索一端与行人头部模型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与所述绳索另一端固定连接,用于在行人头部模型与测试区域碰撞后拉拽所述绳索将行人头部模型回收。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包括气缸、气源和电磁阀;所述气缸通过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气源连接;所述气缸的气缸活塞杆的自由端与所述绳索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气缸与所述气源之间的连通与断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固定在所述发射架固定块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活塞杆的自由端固定有回收杆; 所述回收杆与所述绳索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回收杆与所述气缸活塞杆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夹角不等于O度或180度。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行人头部模型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机构,用于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勇孙小光师玉涛陈现岭杨劲松刘洋杨占军刘涛张世凯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