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4009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钻头,能够增加切削油剂向切刃以及加工孔的供给量而进行良好的切削加工,不会降低钻头主体以及切刃的强度/刚性。在钻头主体(10)上,从其后端侧向顶端侧延伸的多个切削油供给孔(30)设置为,在与轴线(O)垂直的截面中,位于从轴线O向被切屑排出槽(20)分隔的钻头主体(10)的外周面的周向中央部延伸的基准线(S)上,以位于径向最外侧的切削油供给孔作为第一切削油供给孔(30A),以位于径向最内侧的切削油供给孔作为第二切削油供给孔(30B),这多个切削油供给孔(30A、30B)在顶端后隙面与第二修磨面的交叉棱线部附近开口,相对于一个切刃设置两个以上的切削油供给孔(30)的开口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对被切削材料形成加工孔的开孑L加工的钻头,特别涉 及适于对由铝等a性材料构成的被切削材料形成加工孔的钻头。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上述钻头,公知有下述所谓双刃钻头,即在绕轴线旋转的 钻头主体的顶端侧上形成刃尖部,在该刃尖部的外周上形成向后端侧延伸 的一对切屑排出槽,在这些切屑排出槽的朝向钻头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壁面 与刃尖部的顶端后隙面的交叉棱线部处形成切刃。一般而言,在il样的双刃钻头的钻头主体上,例如专利文献l、 2所示, 从其后端面朝向顶端穿设一对的切削油剂的供给孔,这一对供给孔分别在刃尖部的顶端后隙面附近开口。即,切削油剂的供给孔以相对于一个切刃 具有一个开口部的方式在顶端后隙面附近开口。在这样的钻头中,为了防止切屑附着在切刃上,需要增大供给孔的截 面积以及开口部的开口面积以增大切削油剂的供给量。但是,若增大供给 孔的截面积,则钻头主体切去的部分增多,钻头主体的刚性降低而有在开 孔加工时发生振动或折损的危险。特别地,若供给孔的开口部在顶端后隙 面附近开口较大,则切刃的强度和刚性都降低,有发生切刃的崩损的可能。 因此,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有一种钻头,对一个切刃设置至少具有两 个以上开口部的供给孔。该构成的钻头,在两个以上的开口部彼此之间形 成肋状的加强部,防止加大开口部的开口面积时钻头主体以及切刃的强度、 刚小生的降j氐。(专利文献1)实开昭62-61411号乂〉才艮(专利文献2 )特开平9-136206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2005-1082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3所述的钻头中,垂直于轴线的截面上的供给孔的 位置没有特别限定,在一部分的供给孔设置在接近切屑排出槽的部分上、 或接近钻头主体的轴线而设置时,即便对一个切刃形成两个以上供给孔的 开口部而形成肋状的加强部,钻头主体的刚性也显著下降,在开孔加工时产生振动,无法进行高精度的加工,并且存在由于切削阻力而使钻头主体 折损或切刃崩损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钻头,不会降低 钻头主体以及切刃的强度/刚性,并且能够增加切削油剂向切刃以及加工孔 的供给量而良好地进行切削加工。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钻头,在设置于绕轴线旋转的钻 头主体的顶端侧的刃尖部的外周上,形成朝向后端侧延伸的切屑排出槽, 在该切屑排出槽的朝向钻头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壁面与上述刃尖部的顶端后 隙面的交叉棱线部处形成切刃,并且,在上述刃尖部的顶端侧形成修磨部, 所述修磨部包括与上述切刃的内周端侧相连的第1修磨面、和与上述顶端 后隙面的钻头旋转方向后方侧相连的第二修磨面,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钻 头主体上,从钻头主体后端侧向顶端侧延伸的多个切削油供给孔设置为, 在与上述轴线垂直的截面中,位于从上述轴线向被上述切屑排出槽分隔的 上述钻头主体的外周面的周向中央部延伸的基准线上,以位于径向最外侧 的切削油供给孔作为第一切削油供给孔,以位于径向最内侧的切削油供给 孔作为第二切削油供给孔,这些多个切削油供给孔在上述顶端后隙面与笫 二修磨面的交叉棱线部附近开口 ,相对于一个上述切刃设置两个以上的上 述切削油供给孔的开口部。在该构成的钻头中,由于在钻头主体上,多个切削油供给孔设置为, 在与上迷轴线垂直的截面中位于从上迷轴线向4皮上迷切屑排出槽分隔的上 述钻头主体的外周面的周向中央部延伸的基准线上,且这些切削油供给孔 在上述顶端后隙面与第二4务磨面的交叉棱线部附近开口 ,相对于一个切刃 设置至少两个以上的开口部,所以这些切削油供给孔以及开口部设置在远 离切屑排出槽的位置,可确保钻头主体以及切刃的强度/刚性。因此,可控制开孔加工时的振动而进行高精度的加工,并且可防止由 于切削阻力导致的钻头主体的折损或切刃的崩损。此外,在像对由铝等延展性材料构成的被切削材料实施开孔加工时那 样被切削材料容易熔接于切刃的情况下,能够以通过细点对容易发生炫接 的切刃部分进行排出切削油剂的方式对一对切刃配置至少两个以上的开口 部。进而,由于这些开口部在顶端后隙面与第二《务磨面的交叉棱线部上开 口,所以切削油剂容易向钻头旋转方向后方侧流动,能够对位于钻头旋转 方向后方侧的切刃高效地供给切削油剂。此外,由于位于径向内侧的第二切削油供给孔的扭转小,所以容易向 钻头中心附近供给切削油剂,能够可靠地向被切削材料供给切削油剂而良 好地进行切削加工。在此,在垂直于上述轴线的截面中,将通过被上述切屑排出槽分隔的 上述钻头主体的外周面的钻头旋转方向前方端以及上述轴线的直线、与上逸基准线所成的角度设为F,将通itJi述钻头主体的外周面的钻头旋转方向 后方端以^Lh述轴线的直线、与上逸基准线所成的角度设为R, F与R之比 F/R可设定在0. 8 < F/R < 1. 3的范围内。此时,多个切削油供给孔所处的基准线可靠地位于切屑排出槽彼此之 间的周向中央部,确保切削油供给孔与切屑排出槽的间隔而可靠防止钻头 主体的强度/刚性的降低。此外,相对于上述钻头主体的外径D,从上述轴线到上述第一切削油 供给孔的中心的距离rl可设定在0. 295 x D<rl < 0. 35 x D的范围内。此时,可确保钻头主体的外周面与第一切削油供给孔之间的间隔,能 够可靠地防止钻头主体的强度/刚性的降低,并且在钻头主体径向内侧可确 保设置第二切削油供给孔的空间。此外,相对于上述钻头主体的外径D,从上述轴线到上述第二切削油 供给孔的中心的距离r2可设定在0.125 x D< r2 < 0.175 x D的范围内。此时,可确保第二切削油供给孔与轴线之间的间隔,并且可确保与位 于径向外侧的第一切削油供给孔之间的间隔,能够可靠地防止钻头主体的 强度/刚性的降低。进而,相对于上述钻头主体的外径D,上述钻头主体的芯厚C可设定 在0.2xD《(X0. 35xD的范围内,可将上述第二切削油供给孔设置成比上 述切屑排出槽的槽底部还靠径向外側。此时,连结切屑排出槽的槽底部而成的以上述轴线为中心的圆的直径, 即所谓芯厚C为C > 0. 2 x D,所以可确保钻头主体的刚性。此外,由于C < 0. 35 x D且第二切削油供给孔形成为比上迷切屑排出槽的槽底部更靠径向外 侧,所以可确保第二切削油供给孔与切屑排出槽的槽底部之间的间隔而可 靠地防止钻头主体的强度/刚性的降低。此夕卜,相对于上述钻头主体的外径D,上述第一切削油供给孔的内径dl 可设定在0.09xD<;dl<0.14xD的范围内,上述第二切削油供给孔的内径 d2可设定在0. 04 x D < d2 < 0. 08 x D的范围内。此时,由于dl>0. 09xD, d2>0. 04xD,所以能够通itil些第一、第 二切削油供给孔而可靠地排出切削油剂。此外,由于dl < 0.14 x D、 d2 < 0. 08 xD,所以可减少钻头主体被切去的部分,能够可靠地防止钻头主体的强度 /刚性的降低。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一种钻头,能够增加切削油剂向切刃以及加工孔 的供给量而进行良好的切削加工,不会降低钻头主体以及切刃的强度/刚 性。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钻头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X方向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钻头,在设置于绕轴线旋转的钻头主体的顶端侧的刃尖部的外周上,形成朝向后端侧延伸的切屑排出槽,在该切屑排出槽的朝向钻头旋转方向前方侧的壁面与上述刃尖部的顶端后隙面的交叉棱线部处形成切刃,并且,在上述刃尖部的顶端侧形成修磨部,所述修磨部包括与上述切刃的内周端侧相连的第1修磨面、和与上述顶端后隙面的钻头旋转方向后方侧相连的第二修磨面,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钻头主体上,从钻头主体后端侧向顶端侧延伸的多个切削油供给孔设置为,在与上述轴线垂直的截面中,位于从上述轴线向被上述切屑排出槽分隔的上述钻头主体的外周面的周向中央部延伸的基准线上,以位于径向最外侧的切削油供给孔作为第一切削油供给孔,以位于径向最内侧的切削油供给孔作为第二切削油供给孔,    这些多个切削油供给孔在上述顶端后隙面与第二修磨面的交叉棱线部附近开口,相对于一个上述切刃设置两个以上的上述切削油供给孔的开口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田一也马渕雅行东裕之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