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兰花茶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313040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3 1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兰花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在密闭空间内,将用作茶坯的茶叶平铺于一层或多层的筛网状搁物架上,在每一层的搁物架下方直立放置盛开的带茎兰花枝进行窨制;(2)在窨制过程中,不断地或间歇地翻动搁物架上的茶叶,使之均匀吸收兰花香味;(3)再将窨制好的茶叶按照常规的茶叶炒制或烘干方法进行干燥,即得兰花茶产品;其中在密闭的空间内温度保持在22-39℃之间、优选在26-36℃之间。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可获得兼具天然兰香茶和人工兰花赋香茶的优点且兰花香味浓郁、稳定、持久的兰花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茶叶加工
,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兰花香是高档名茶品质优异的独特标志,具有天然兰香的茶和经人工兰花赋香的茶均是人们所喜爱的茶中珍品。传统意义上的兰花茶是具有天然兰香的茶,如安徽省泾县里坞坑所产的兰花茶,通过干预/控制茶叶的种植过程,将兰花与茶叶套种等方式,使茶树与兰草根脉相连,吸吮着兰花之清香,使茶叶在采摘前自然获取兰花香味,从而使最终获得的兰花茶具有天然的兰花香味。这种传统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条件的限制,对环境要求比较苛刻,仅在少数能同时满足兰花及茶叶良好生长条件的地方可行,且受天气变化等条件的影响较大,生产出来的兰花茶品质时好时差。即不易大量生产,且质量不稳定。因此,随着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人们研究出一种通过控制茶叶的制作过程、人工兰花赋香而制得兰花茶的方法,通常采用与其它花茶相同或相近似的工艺,多为混合窨制,在常规的制茶过程中人为添加兰花到茶叶中,然后再选出或不选出兰花,从而希望得到具有兰花香味的茶。这种方法操作较为简单,但是通过这种方式使茶叶吸附兰花的香味相当困难,几乎无法吸收;使用大量的兰花也不能使茶叶获得足够的香味,并且兰花香味不持久;即使将兰花长期与茶叶混合(即在工艺过程中不选出兰花),兰花与茶叶的香味也并不能很好的融合,至兰花谢后,其香味逐渐变淡、消失,制得的茶叶中的兰花香味也随之逐渐变淡、消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具有天然兰香的兰花茶制备方法不适合大量生产、且质量不稳定,人工兰花赋香的兰花茶制备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茶叶吸附兰花香味比较困难、且所得兰花茶的香味并不持久等问题,提供一种新的人工兰花赋香的兰花茶制备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适合大量生产,所需兰花数量不多、节约资源,所获得的兰花茶兼具天然兰香茶和人工兰花赋香茶的优点,兰花香味浓郁、稳定、持久。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I )、在密闭空间内,将用作茶坯的茶叶平铺于一层或多层的筛网状搁物架上,在每一层的搁物架下方直立放置盛开的带茎兰花枝进行窨制。兰花枝的长度(即花枝的总长度)一般是2 — 20cm,优选5_15cm。其中在密闭的空间内温度保持在22-39 V之间、优选在26-36 V之间、进一步优选在28-33°C之间。优选,利用在密闭空间内的每一层搁物架与其下方的兰花枝之间和/或所述空间的内壁上所放置的白炽灯来保持温度在上述温度范围内。另外,进一步优选,密闭的空间内的相对湿度维持在80-100%之间,优选维持在85-95%之间。3对筛网状搁物架的筛孔尺寸和分布没有特别限制,只要使得茶叶不掉落且茶叶均匀地吸收兰花香味即可,筛孔例如可以为4目-200目(4. 75mm-0. 075mm),再例如8目-100目(2. 38mm-0. 15mm),再例如16目-100目(I. 18mm-0. 15mm)。优选筛孔分布均勻。对在筛网状搁物架上的茶叶层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Imm-Icm厚,再例如优选约 3mm-6mm。花枝自身带有水分,可不断给花朵提供水分和养分。同时,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特别是在空间内的白炽灯的使用,都会促使兰花保持新鲜、持续旺盛地释放芳香物质,使之开放时间更为持久;另一方面,上述条件也促使新鲜的茶叶打开吸收通道,提高吸收效率。筛网状搁物架允许光线透过。在密闭空间内每一层搁物架下的兰花枝放置的密度,以20-200为宜、优选-150、更优选40-100、进一步优选50-80枝/平方米为宜。太少达不到良好的窨制效果,太多则造成资源浪费。(2)、在窨制过程中,不断地或间歇地翻动搁物架上的茶叶,使之均匀吸收兰花香味;(3)、再将窨制好的茶叶按照常规的茶叶炒制或烘干方法进行干燥,即得。在本申请中,对于茶坯没有特别限制,制备茶坯的方法例如有烘青或炒青等。可以利用现有技术中制备花茶时常规的制备茶坯的方法来制备茶坯。茶坯的水分含量一般是在3wt% — 30wt%之间,更优选是在4-25wt%之间,进一步优选是在4_20wt%之间,再优选是在5-15wt%之间,仍然优选是在6-12wt%之间。搁物架与下方的带茎兰花枝(带茎兰花枝的最高点)之间的上下间距一般是20-50cm,优选25-50cm,更优选28_40cm,更优选30_40cm,例如35cm。当放置白炽灯时,白炽灯的多少取决于密闭空间的大小和白炽灯的功率,一般在密闭空间内的每一层搁物架与其下方兰花枝之间放置1-10只/平方米,优选1-6只/平方米,更优选2-3只白炽灯/平方米。每只白炽灯的功率一般是10-50瓦,优选15-40瓦,更优选20-30瓦。这些白炽灯尽可能在空间内均匀放置。这些白炽灯一般放置在兰花枝的上方、搁物架的下方,即在两者之间。另外,也可以在密闭空间的壁上布置一些白炽灯,即每一层搁物架与其下方的兰花枝之间和/或所述空间的内壁上布置上述白炽灯。这样,使得不同位置的兰花都能够接受到白炽灯的灯光。密闭空间内的温度可通过调节供应这些白炽灯的电源的电压(或白炽灯的功率)来控制。每一个花枝上通常有1-10朵,优选1-8朵,更优选1-6朵兰花。一般使用春季兰花枝,或夏季兰花枝,或夏秋兰花枝。兰花枝的直立放置是通过任何常用方式来实现,优选是通过将花枝插入软的插花用泡沫块中来实现的。也可以作以下设计,例如,第一个搁物架之下的这些泡沫块各自被放置钢丝网之上的一个个浅容器(即浅盘子)中,钢丝网布置在下方第二个搁物架的茶叶层的上方约5-7cm处,依此类推。在窨制过程中,窨制时间一般是例如1-15天,优选2-10天,更优选2-8天,仍然优选2-6天,例如3天,5天。上述制备方法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窨制效果,并尽量节约资源,在窨制过程中,可通过一种或多种方式尽量延长兰花开放的时间。例如,将兰花枝的下端插入清水中,使兰花不断吸收更多的水分;任选地,还可在清水中添加适当的养分例如微量元素。例如让泡沫吸附清水,更优选,该清水含有养分例如微量元素。这里所述的“任选地”表示进行或不进行。 为了使茶叶较快并且均匀的吸收兰花香味,可在窨制过程中不断地或间歇地的翻动茶叶,人工翻动或机械翻动均可,也可直接将筛网状搁物架设计成滚筒式,变成可自动翻动的搁物架。为了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还可将放置茶叶的筛网状搁物架设计为自动输送带式,可将窨制结束的茶叶自动输送至下一工序。本专利技术上述方法所制得的兰花茶,同时兼有天然兰香茶和人工兰花赋香茶的芳香和品质,即兰花香味浓郁、稳定、持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兰花茶制备方法,虽然也是通过控制茶叶的制作过程、人工兰花赋香而获得具有兰花香味的兰花茶,但其制作过程中引入兰花香味的方法与目前的窨制法明显不同,它并不直接将兰花加入到茶叶中进行常规的炒制和窨制,而是通过在密闭空间内以适量的带茎兰花枝对新采摘的茶叶进行窨制足够的时间、使之均匀吸收兰花香味后再进行炒制而得,因而兼具天然兰香茶和人工兰花赋香茶的优点,兰花香味浓郁、稳定、持久。在制备过程中,选择一定的条件例如温度、湿度、白炽灯照射,促使兰花保持新鲜、持续旺盛地释放芳香物质,使之开放时间更为持久;另一方面,上述条件也促使新鲜的茶叶打开吸收通道,提高吸收效率。其优选方案通过增加水分或控制温/湿度等条件,能更好的延长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兰花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在密闭空间内,将用作茶坯的茶叶平铺于一层或多层的筛网状搁物架上,在每一层的搁物架下方直立放置盛开的带茎兰花枝进行窨制;(2)、在窨制过程中,不断地或间歇地翻动搁物架上的茶叶,使之均匀吸收兰花香味;(3)、再将窨制好的茶叶按照常规的茶叶炒制或烘干方法进行干燥,即得兰花茶产品;其中在密闭的空间内温度保持在22?39℃之间、优选在26?36℃之间、进一步优选在28?33℃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长根罗凡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花秋茶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