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11426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能够产生精确控制OLED驱动电流的控制信号,实现OLED器件工作状态和像素电路的分别控制,从而避免在数据写入像素电路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像素电流不稳定引起的OLED闪烁。该驱动电路包括栅极驱动模块和发光控制模块,所述栅极驱动模块用于产生栅极驱动信号,所述发光控制模块与所述栅极驱动模块的栅极驱动信号输出端连接,用于在所述栅极驱动信号的控制下产生控制有机发光二极管开/关的发光控制信号,所述栅极驱动信号和所述发光控制信号反相。(*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是涉及一种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无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Passive Matrix OLED,简称PMOLED)应用于显示器中时,随着显示器的显示尺寸的增大,需要更短的单个像素的驱动时间,因而需要增大瞬态电流,这样会增加功耗。同时,大电流的应用会造成ITO线上压降过大,并使OLED工作电压过高,进而降低其效率。而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 Matrix 0LED,简称AMOLED)通过开关管逐行扫描输入OLED电流,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AMOLED由于具有高亮度、宽视角和较快的响应速度等优点,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高性能显示器中。 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Gate on Array,简称GOA)是将栅极开关电路集成在阵列基板上,从而实现驱动电路的高度集成,从节省材料和减少工艺步骤两方面降低成本。基于低温多晶硅技术的AMOLED技术,其驱动面板的薄膜晶体管具有较高的迁移率,所以更利于GOA电路的集成,然而作为一种还处于待完善阶段的技术,市场上应用于AMOLED的驱动电路还比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设计一种能够稳定地产生精确控制OLED驱动电流的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包括串联的多级电路单元,每级电路单元包括栅极驱动模块和发光控制模块,所述栅极驱动模块用于产生栅极驱动信号,所述发光控制模块与所述栅极驱动模块的栅极驱动信号输出端连接,用于在所述栅极驱动信号的控制下产生控制有机发光二极管开/关的发光控制信号,所述栅极驱动信号和所述发光控制信号反相。优选地,所述栅极驱动模块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 第五薄膜晶体管以及第一自举电容,其中,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五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端和第四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端连接外部电平信号,第三端分别与第一自举电容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并作为所述栅极驱动信号的输出端;第三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时钟信号,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五薄膜晶体管、第一自举电容以及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端,第三端连接上一级电路单元的栅极驱动信号输出端;第四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端、第五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时钟信号,第二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端连接时钟信号的反向信号,第四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端连接外部电平信号;第一薄膜晶体管 第五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端为栅极。优选地,所述栅极驱动模块还包括第六薄膜晶体管和第七薄膜晶体管,其中,第七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时钟信号的反相信号,第二端与第五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端连接,第三端分别与第六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端以及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六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时钟信号,第六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端与第四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优选地,所述栅极驱动模块还包括第二自举电容,所述第二自举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优选地,所述发光控制模块包括第八薄膜晶体管 第十一薄膜晶体管以及第三自举电容,其中,第九薄膜晶体管、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端连·接,第八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九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端以及第十薄膜晶体管、第三自举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十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自举电容的第二端以及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端连接且作为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的输出端,第十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端连接时钟信号;第八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端、第九薄膜晶体管和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外部电平信号;所述第八薄膜晶体管 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端为栅极。优选地,对于第一级所述电路单元,第三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端连接外部输入信号;对于第η级电路单元,第三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端的输入信号由上一级电路单元中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三端输出的所述栅极驱动信号提供,本级电路单元中第八薄膜晶体管第一端所连接的输入信号为下一级电路单元中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三端输出的所述栅极驱动信号;对于最后一级电路单元,第八薄膜晶体管第一端连接另一外部输入信号;其中,η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优选地,第一薄膜晶体管 第十一薄膜晶体管均为P型薄膜晶体管,且第四薄膜晶体管、第八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端连接低电平,第二自举电容、第一薄膜晶体管、第十一薄膜晶体管以及第九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高电平。优选地,第一薄膜晶体管 第十一薄膜晶体管均为N型薄膜晶体管,且第四薄膜晶体管、第八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端连接高电平,第二自举电容、第一薄膜晶体管、第十一薄膜晶体管以及第九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低电平。优选地,将第四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时钟信号替换为第四薄膜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四薄膜晶体管的第三端。优选地,第一薄膜晶体管 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端均为源极,第三端均为漏极。优选地,第一薄膜晶体管 第十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二端均为漏极,第三端均为源极。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以所述的电路作为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所述的显示面板。(三)有益效果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所设计的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能稳定地产生能够精确控制OLED驱动电流的控制信号Emission,从而能够避免在数据写入像素电路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的像素电流的不稳定引起的OLED发光的闪烁,该电路中,通过采用CLK信号对晶体管T4进行控制,确保了在tl,t2,t3时段之外的该栅极线的非选阶段,输出G的电平保持相对平稳,波动较小。同时电容C2保持了 Ν2点的电平,保证了在非选阶段,晶体管Tl关闭,确保G低电平的稳定性。引入晶体管T6和T7,进一步明确了 N2点与高低电平的连接关系。附图说明图I是带有OLED驱动电流精确控制功能的P型AMOLED像素单元电路;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GOA电路单元的结构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GOA电路单元的电路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GOA电路单元的各信号时序图;图6 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GOA电路单元在各个工作阶段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GOA电路单元的电路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四中GOA电路单元的电路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四中GOA电路单元的各信号时序图。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AMIXD),GOA电路用于产生像素电路阵列的行选通控制信号。对于AMOLED显示器,OLED为电流驱动器件,控制流入OLED器件的电流通路就可以控制OLED器件是否发光。为了对OLED的驱动电流进行精确的控制,在进行像素电路设计时会加入对驱动电流进行精确控制的电路单元,如图I所示。故若采用该类型的像素电路结构,除了采用传统的GOA单元为像素电路提供栅极控制信号之外,还需要设计EmissionGOA单元,用于产生精确控制OLED驱动电流的Emission信号。该Emission_G0A单元与传统的GOA单元(以下称其为Gate_G0A)配合工作,用于完成OLED器件工作状态和像素电路的分别控制,能够避免在数据写入像素电路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像素电流不稳定引起的OLED闪烁。示意性的,图I为带有精确控制OLED驱动电流功能的P型AM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串联的多级电路单元,每级电路单元包括栅极驱动模块和发光控制模块,所述栅极驱动模块用于产生栅极驱动信号,所述发光控制模块与所述栅极驱动模块的栅极驱动信号输出端连接,用于在所述栅极驱动信号的控制下产生控制有机发光二极管开/关的发光控制信号,所述栅极驱动信号和所述发光控制信号反相。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颖金泰逵金馝奭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