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07030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冲压模具,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模座、上垫板、上夹板、脱背板及上脱板;还包括一冲针,所述冲针穿过所述上夹板、脱背板及上脱板,其顶面顶持在所述上垫板上;所述上夹板上设置有纳置所述冲针的沉孔槽及第一通孔,所述脱背板及上脱板上分别设置有适配所述冲针穿过的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其中,沿所述沉孔槽及所述第一通孔侧壁向外延伸设置一供冲针拆装时穿过的第一过渡通孔;沿所述第二通孔侧壁设置有供所述冲针拆装时穿过的第二过渡通孔。由于沿纳置所述冲针的沉孔槽、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侧壁向外延伸设置供冲针穿过的过渡通孔,可以通过所述过渡通孔对冲针进行拆装,因此可以方便快捷地更换冲针,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冲压模具,更具体的说,涉及的是一种冲压模具的冲针安装结构的改进。
技术介绍
冲压模具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装配了模具配件如冲针之后直接与材料(金属或非金属)接触,使材料发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的零件。冲针是冲压模具工作的时候必不可少的配件,属于可更换的模具耗材。请参阅图I结合图2所示,冲压模具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模座10、上垫板·20、上夹板30、脱背板40及上脱板50 ;所述上模座10、上垫板20、上夹板30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脱背板40及上脱板50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冲压模具还包括一冲针60,所述冲针60穿过所述上夹板30、脱背板40及上脱板50,其顶面顶持在所述上垫板20上。所述上夹板30上设置有纳置所述冲针60的沉孔槽31,所述脱背板40及上脱板50上分别设置有适配所述冲针60的第一通孔41及第二通孔51。当需要更换所述冲针60时,首先需要取下所述上脱板50及脱背板40,然后拆下所述上模座10,再拆下所述上垫板20,才能取下冲针60进行更换。更换完成后,再安装固定所述上垫板20及上模座30。因此从拆装过程可以看出更换所述冲针的过程非常繁琐。目前各种冲压件产品普遍存在较多小圆孔,小圆孔在冲压过程中易折断冲针,且冲针折断后需按上述方式拆装更换冲针,其拆装过程非常繁琐,因此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人力,降低了生产效率。因此,现有技术尚有待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压模具,以方便便捷地更换冲针,提高生产效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冲压模具,所述冲压模具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模座、上垫板、上夹板、脱背板及上脱板;所述冲压模具还包括一冲针,所述冲针穿过所述上夹板、脱背板及上脱板,其顶面顶持在所述上垫板上;所述上夹板上设置有纳置所述冲针的沉孔槽及第一通孔,所述脱背板及上脱板上分别设置有适配所述冲针穿过的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其中,在所述上夹板上,沿所述沉孔槽及所述第一通孔侧壁向外延伸设置一供所述冲针拆装时穿过的第一过渡通孔;在所述脱背板上、沿所述第二通孔侧壁设置有供所述冲针拆装时穿过的第二过渡通孔。所述的冲压模具,其中,所述第一过渡通孔、第二过渡通孔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的冲压模具,其中,所述第一过渡通孔、第二过渡通孔的外径大于所述冲针针头的外径,分别用于适配所述冲针穿过所述第一过渡通孔、第二过渡通孔。所述的冲压模具,其中,所述沉孔槽与所述第一过渡通孔一起构成的横截面为葫芦形。所述的冲压模具,其中,所述上脱板分体设置有一纳置所述冲针的脱板入子,所述第三通孔设置在所述脱板入子上,所述脱板入子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脱背板上。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冲压模具,由于沿纳置所述冲针的沉孔槽、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侧壁向外延伸设置供所述冲针穿过的过渡通孔,可以通过所述过渡通孔对所述冲针进行拆装,因此可以方便快捷地更换冲针,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 图I是现有技术中冲压模具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冲压模具中的上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冲压模具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冲压模具中的上夹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详细说明,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冲压模具,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冲压模具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模座100、上垫板200、上夹板300、脱背板400及上脱板500 ;所述上模座100、上垫板200及上夹板300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脱背板400及上脱板500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冲压模具还包括一冲针600,所述冲针600用于对冲压产品上的小孔进行冲压加工。所述冲针600穿过所述上夹板300、脱背板400及上脱板500后对产品进行冲压加工;所述冲针600的顶面顶持在所述上垫板200上。 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所述冲针600包括针头和针杆,所述针头与所述针杆一体设置,所述针头的外径大于所述针杆的外径,所述上夹板300上设置有纳置所述冲针600针头的沉孔槽301及纳置所述针杆的第一通孔302,所述沉孔槽301与所述第一通孔201贯通设置,以纳置所述冲针600。设置为沉孔槽结构可以保证所述冲针600针头的上端面于所述上夹板300的顶面齐平设置,从而保证所述冲针600针头的顶面顶持在所述上垫板200上,从而对所述冲针600顶部进行限位。所述脱背板400上设置有适配所述冲针600穿过的第二通孔401,所述上脱板500上设置有适配所述冲针穿过的第三通孔501。在所述上夹板300上,沿所述沉孔槽301及所述第一通孔302侧壁向外延伸设置一供所述冲针600拆装时穿过的第一过渡通孔303在所述脱背板400上,沿所述第二通孔401侧壁往外延伸设置有供所述冲针600拆装时穿过的第二过渡通孔402。当需要更换所述冲针600时,首先将所述上脱板500取下,然后将所述冲针600从所述沉孔槽301及第一通孔302朝所述第一过渡通孔303方向移动,当将所述冲针600完全移动到所述第一过渡通孔303内时,再向下拉动所述冲针600,使所述冲针600通过所述第一过渡通孔303及第二过渡通孔402后,从下方取出。再将新的冲针600从下方穿过第二过渡通孔402及第一过渡通孔303后,再沿所述沉孔槽301及第一通孔302方向移动所述冲针600,当所述冲针600完全移动到所述沉孔槽301及第一通孔302内后,将所述上脱板500固定在所述脱背板400上,即可完成冲针600的安装,所述上脱板500上的第三通孔501可以对所述冲针600进行限位,使所述冲针600在工作状态不会朝着所述第一过渡通孔303方向移动。采用此结构后,不再需要将上模座100、上垫板200及上夹板拆下后才能更换所述冲针600,加快了冲针600的更换速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因此提高了生产效率。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渡通孔303、第二过渡通孔402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圆形的外径大于所述冲针600的针头的外径,以保证所述冲针600能顺利从所述第一过渡通孔303及第二过渡通孔402内通过。请参阅图4所示,所述沉孔槽301与所述第一过渡通孔303一起构成的横截面为葫芦形。具体地,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上脱板500分体设置有一纳置所述冲针600的脱板入子510,所述第三通孔501设置在所述脱板入子510上,所述脱板入子510通过紧固件固 定在所述脱背板400上。当需要更换所述冲针600时,不再需要将整块上脱板500取下,可以仅仅取下所述脱板入子510即可,因此所述冲针600的拆装更加方便,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冲压模具,由于沿纳置所述冲针的沉孔槽、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侧壁向外延伸设置供所述冲针穿过的过渡通孔,可以通过所述过渡通孔对所述冲针进行拆装,因此可以方便快捷地更换冲针,提高了生产效率。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足以限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普通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压模具,所述冲压模具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模座、上垫板、上夹板、脱背板及上脱板;所述冲压模具还包括一冲针,所述冲针穿过所述上夹板、脱背板及上脱板,其顶面顶持在所述上垫板上;所述上夹板上设置有纳置所述冲针的沉孔槽及第一通孔,所述脱背板及上脱板上分别设置有适配所述冲针穿过的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夹板上,沿所述沉孔槽及所述第一通孔侧壁向外延伸设置一供所述冲针拆装时穿过的第一过渡通孔;在所述脱背板上、沿所述第二通孔侧壁设置有供所述冲针拆装时穿过的第二过渡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智
申请(专利权)人:泰洋光电惠州有限公司惠州泰科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