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食用菌栽培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04546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菌类栽培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食用菌栽培瓶,它包括金属瓶体以及分别连接于金属瓶体两端的塑料上盖和塑料底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金属瓶体、塑料上盖和塑料底座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不仅使得装料和清洗方便,利于促进食用菌栽培瓶的反复循环利用,而且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瓶体,能够提高散热效率,进而缩短利用外界冷气系统进行降温的时间,有利于减少能源的消耗,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菌类栽培瓶
,尤其涉及一种复合食用菌栽培瓶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饮食健康了,其中对食用菌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极大的促进了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食用菌栽培瓶是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的过程中广泛用到的栽培容器,现有的食用菌栽培瓶一般为玻璃瓶或者塑料瓶,但是玻璃瓶或塑料瓶的导热性较差,无法快速的散发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为了防止因为温度过高而影响食用菌生长或者烧死食用菌的现象,经常需要利用空调等外界冷气系统进行降温,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亟需一种散热性能好的食用菌栽培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性能好的复合食用菌栽培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食用菌栽培瓶,它包括金属瓶体以及分别连接于金属瓶体两端的塑料上盖和塑料底座。其中,所述金属瓶体与塑料上盖和塑料底座之间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其中,所述金属瓶体为一铝筒。其中,所述金属瓶体的两端分别与塑料上盖、塑料底座螺纹连接。其中,所述金属瓶体与塑料上盖之间设有第一防水圈。其中,所述塑料上盖设有上盖卡槽,所述第一防水圈位于所述上盖卡槽内部,当金属瓶体与塑料上盖连接时,金属瓶体上端挤压第一防水圈。其中,所述金属瓶体与塑料底座之间设有第二防水圈。其中,所述塑料底座设有底座卡槽,所述第二防水圈位于所述底座卡槽内部,当金属瓶体与塑料底座连接时,金属瓶体下端挤压第二防水圈。其中,所述金属瓶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卡位、第二卡位,当金属瓶体与塑料上盖连接时,塑料上盖的下端与第一卡位抵触,当金属瓶体与塑料底座连接时,塑料底座的上端与第二卡位抵触。其中,所述金属瓶体中部的直径小于金属瓶体两端的直径。本技术有益效果为一种复合食用菌栽培瓶,它包括金属瓶体以及分别连接于金属瓶体两端的塑料上盖和塑料底座,本技术的复合食用菌栽培瓶采用金属瓶体、塑料上盖和塑料底座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不仅使得装料和清洗方便,利于促进食用菌栽培瓶的反复循环利用,而且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瓶体,能够提高散热效率,进而缩短利用外界冷气系统进行降温的时间,有利于减少能源的消耗,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复合食用菌栽培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A部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I的B部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复合食用菌栽培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I一金属瓶体;11一第一外螺纹;12—第二外螺纹13—第一^N立; 14一第二卡位;2—塑料上盖;21—上盖内螺纹;22—上盖卡槽;3—塑料底座;31—底座内螺纹;32—底座卡槽;41 一第一防水圈;42—第二防水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实施例I。如图I至图3所示,一种复合食用菌栽培瓶,它包括金属瓶体I以及分别连接于金属瓶体I两端的塑料上盖2和塑料底座3。优选的,所述金属瓶体I与塑料上盖2和塑料底座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式连接。本技术的复合食用菌栽培瓶的金属瓶体I、塑料上盖2和塑料底座3可拆卸连接,在装料、卸料和清洗的时候可以将所述金属瓶体I、塑料上盖2和塑料底座3拆开,不仅使得装料和清洗方便,也有利于促进食用菌栽培瓶的反复循环利用,而且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瓶体1,能够提高散热效率,进而缩短利用外界冷气系统进行降温的时间,有利于减少能源的消耗,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优选的,所述金属瓶体I为一铝筒。铝是一种传热效果十分明显的金属材料,金属瓶体I采用铝制材料制成,可以极大的提高散热效率,快速的将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界,不仅有利于促进食用菌的生长,而且有利于减少空调等制冷系统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当然,金属瓶体I也可以采用其他传热效果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其中,所述金属瓶体I的两端分别与塑料上盖2、塑料底座3螺纹连接。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得金属瓶体I、塑料上盖2和塑料底座3的连接牢固,而且可以方便的对复合食用菌栽培瓶进行拆装,便于装料、卸料和清洗,利于对复合食用菌栽培瓶的反复循环使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连接方式,例如卡接。优选的,所述金属瓶体I中部的直径小于金属瓶体I两端的直径,采用本方案可以增加通气性,利于空气的流通,例如在金针菇的种植过程中,金针菇的根部以及头部的体积较大,所需的生长空间亦较大,而中间部分的体积相对较小,所需的生长空间亦较小,采用本方案不仅能够促进食用菌的生长,而且可以节省瓶体制作材料,节省成本。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金属瓶体I与塑料上盖2之间设有第一防水圈41。第一防水圈41的设置可以提高金属瓶体I与塑料上盖2之间的密封效果,不仅能够防止水分的流失,而且可以杜绝外界污染细菌进入到复合食用菌栽培瓶内部,防止对食用菌的生长造成影响。优选的,所述塑料上盖2设有上盖卡槽22,所述第一防水圈41位于所述上盖卡槽22内部,当所述金属瓶体I与塑料上盖2处于连接状态时,所述金属瓶体I的上端挤压第一防水圈41,采用本方案不仅能够保证复合食用菌栽培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而且可以防止将所述金属瓶体I与塑料上盖2拆开时出现第一防水圈41脱落的现象。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瓶体I与塑料底座3之间设有第二防水圈42。进一步的,所述塑料底座3设有底座卡槽31,所述第二防水圈42位于所述底座卡槽31内部,当金属瓶体I与塑料底座3连接时,金属瓶体I的下端挤压第二防水圈42。采用本方案,可以在保证金属瓶体I与塑料底座3的良好的密封性能的同时,防止第二防水圈42出现脱落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技术特征,采用实施例I中的解释,在此不再进行赘述。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金属瓶体I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位13、第二卡位14,所述金属瓶体I的设有螺纹的两端部分的直径小于金属瓶体I的中部的直径,金属瓶体I的设有螺纹的两端部分与金属瓶体I的中间部分的连接处分别构成第—N立13、第二卡位14。所述金属瓶体I、塑料上盖2和塑料底座3连接构成本技术的复合食用菌栽培瓶时,所述塑料上盖2的下端与第一卡位13紧密抵触,所述塑料底座3的上端与第二卡位14紧密抵触。采用上述方案,可以使得本技术的复合食用菌栽培瓶的金属瓶体I、塑料上盖2和塑料底座3的连接更加牢固,而且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和冲击力,防止复合食用菌栽培瓶的变形,有利于复合食用菌栽培瓶的运输。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技术特征,采用实施例I中的解释,在此不再进行赘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复合食用菌栽培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金属瓶体以及分别连接于金属瓶体两端的塑料上盖和塑料底座。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食用菌栽培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瓶体与塑料上盖和塑料底座之间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食用菌栽培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瓶体为一铝筒。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食用菌栽培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瓶体的两端分别与塑料上盖、塑料底座螺纹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食用菌栽培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金属瓶体以及分别连接于金属瓶体两端的塑料上盖和塑料底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运寿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菇木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