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施内桑枝灵芝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92765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16: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设施内桑枝灵芝的栽培方法,栽培料含有质量百分比40-80%的桑树木屑,其他成分含有棉籽壳、稻草屑、玉米芯或甘蔗渣、桑枝片段、麸皮或米糠、玉米粉、石膏粉、石灰粉、白糖、过磷酸钙等。栽培者根据所拥有的设施情况决定使用室内栽培,田间设施大棚覆土栽培或者室外荫棚设施覆土栽培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选用了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桑树资源作为培养原料,利用了当地资源,节约了运输成本,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社会效益,降低了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提高了灵芝的品质和药用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使用桑树间伐后所剩余的枝条在室内或其他设施内进行灵芝栽培的方法,属于食用菌生产

技术介绍
灵芝是我国传统医药中最负有盛名的补益药品之一,在我国古代医药学文献中有许多论述及记载,如《神农本草经》、《抱朴子》、《新修本草》、《名医别录》和《本草纲目》等都对灵芝的分类和功效有不同程度的描述。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灵芝子实体和菌丝体中含有灵芝多糖、灵芝酸、生物碱、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多种功能物质,对人体的药理作用在于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抗肿瘤作用、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和疲劳作用、延缓衰老作用、降血糖作用、改善心血管功能作用、保肝作用、抗突变作用、调节神经和循环系统等功能。因此国内外对灵芝的研究、栽培和利用不断深入和广泛。灵芝的人工栽培方式主要有椴木栽培和代料栽培。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林志彬主编的专著《灵芝的现代研究(第三版)》和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由郑林用等主编的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栽培技术丛书《灵芝栽培实用技术》中提出,椴木栽培是区域性的和传统的人工栽培方式,是选择直径在6cm以上的阔叶林木,采用砍伐-截段-修整-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覆土出芝-采收的方式栽培,收获的灵芝株形好,品质佳,但是由于消耗大量的森林木材而逐渐改为代料栽培。代料栽培是近年来发展的栽培方法,是选用主料和辅料配制培养基,按照灵芝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进行配方,形成配制的培养基并搅拌加水装入培育袋中,选择合适的季节与气候条件并与灵芝菌种的生长习性、条件相适应的温度条件下,于室内发菌、栽培和出芝。采用培养基配方-拌料-装袋-灭菌-接种-菌丝管理-出芝的方式栽培。目前灵芝代料栽培所用培养基中的主要原料,有杂木屑、棉籽壳、麸皮、米糠等。由于代料栽培灵芝所使用的主料具有地域性,有些地区不能生产这些原料,加之运输和贮存等费用从而使得栽培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和栽培成本提高,制约着灵芝栽培行业的发展。灵芝的栽培设施,绝大多数采用现有的空置房间、建设塑料大棚或者温室等。如河南省有采用中或小拱棚外加遮阴棚的栽培设施栽培灵芝。浙江省有在畦床上搭建栽培棚架即大棚或小棚。山东有修建半地下大棚作为芝棚。四川省有在畦上搭建中棚或大棚作为荫棚。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自古农桑并举,是世界上养蚕和桑树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全国桑园面积已经达到80多万公顷(hm2),遍布我国华北和西北以南20多个省市自治区。据推算,生产I吨蚕茧,产出3. 3吨蚕沙,O. 67吨蚕蛹,16吨桑枝。桑树除采叶养蚕外,其枝、根、果实和桑叶均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其他开发价值。尤其是桑枝产量较高,平均每亩成林桑园年产桑枝I. 2 I. 5吨,全国年产桑枝总量达到2000万吨,为蚕桑生产过程中最为丰富的副产物资源,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目前我国蚕区积极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同时由于“小蚕共育”、“集中上簇”等集约化养蚕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户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开发食用菌栽培。由于桑枝含有一般木屑所具有的化学成分,具有替代木屑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的功能,可为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目前我国食用菌主要依靠棉籽壳和农作物秸杆作为培养料,统计2009年我国秸杆总量为8亿吨,而应用到食用菌的秸杆量仅为1500万吨,桑枝使用到食用菌仅占很少部分,所以桑枝与我国传统食用菌物料结合使用,必将促进我国食用菌行业的大力发展。桑枝段木由于直径小,单枝栽培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需求,如果利用桑枝束栽培则缝隙太大,不能有效地生长和提供营养,而使用树桩栽培由于菌丝发育时间长,占用土地和人工,所以桑枝不适宜用段木栽培。由于木屑生料栽培需要接种量大、低温环境,并且菌丝生长缓慢和容易污染,因而桑枝食用菌不适合生料代料栽培,桑枝种植食药用菌最佳方法是熟料栽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利用蚕桑产区废弃物生产灵芝的栽培方法,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当地农业废弃物资源,生长周期快,成本低廉,技术简单,针对蚕桑产区废物综合利用,或者有桑枝资源的地区的灵芝栽培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设施内灵芝栽培方法,其设施主要指蚕桑养殖中所使用的蚕房、不居住用的房屋、地下室、温室、大棚、荫棚等具有具体建设设施的场所。栽培料中含有桑树,主要为桑树间伐后的残枝,经过粉碎后的木屑和树皮屑的混合物。栽培料含有质量百分比40-80 %的桑树木屑、0-40 %的棉籽壳,0-10 %的稻草屑,0-40 %的玉米芯或甘蔗渣,0-25 %桑枝片段,15-25 %的麸皮或米糠,0-3 %玉米粉,I %的石膏粉,I %的石灰粉,I %的白糖,I %的过磷酸钙。本专利技术设施内桑枝灵芝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原种制备采用常规方法对一级母种保存和繁殖,二级种原种的繁殖,采用桑枝屑培养基培养,其配方组成为77 %桑枝屑,20 %米糠,I %白糖,I %过磷酸钙和I %石膏粉。使用750ml玻璃菌种瓶装料,包扎后121°C灭菌2h后接种母种,培养大约I个月后,选择长势优良的菌瓶为种子。(2)桑枝粉碎使用枝桠粉碎机,先切片再锤式粉碎,从而获得细度较小的木屑,粉碎后风干贮存。(3)桑枝切断使用铡草机切割桑枝成l-5cm的片段。(4)装袋按照灵芝生长培养基配方,称重,混合,加物料重量I. 3倍的水,拌料,含水率约为60%,拌料后吸水平衡约半个小时后装袋,装袋选用聚丙烯塑料袋,大小为17cmX 38cmX O. 05cm 或 20cmX 45cmX O. 05cm。(5)灭菌接种将栽培袋,经高温湿热灭菌,冷却后接入灵芝原种菌种。(6)培菌和出芝管理将接种后的菌袋转入设施内的培养室中堆垛,培养室要遮光,干燥,通风,培养I个月时间菌丝长满菌袋。继续培养半月左右,移入出芝设施内,如闲置的蚕房、房间、出菇室或室外遮阳棚内,进行出芝管理,得到成熟的灵芝子实体。其中,步骤⑴中原种桑枝屑培养基配方组成的质量百分比为77%桑枝屑,20%米糠,I %白糖,I %过磷酸钙和I %石膏粉。步骤(2)中将桑枝风干至其含水量是桑枝鲜重的70-80%,粉碎至木屑直径小于6mm ο步骤(4)中所述的栽培袋为17cmX38cmX0. 05cm或20cmX45cmX0. 05cm,每袋装料干重约为650g或llOOg。步骤(6)中所述的培菌培养是在22_30°C温度、60-80%相对湿度下避光不密封培养。所述的出芝管理的温度为25-30°C,湿度为80%以上。本专利技术在灵芝栽培方法中选用了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桑树资源作为灵芝栽培的培养原料,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原料来源,由于桑树生长快、轮伐期短、木材产量高,其价格较其它阔叶树木更低,比棉籽壳效益更好,由于利用了当地资源,节约了运输成本,使养蚕与种菇结合,有效地利用了养蚕废弃物,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降低了农业废弃物的污染。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I :室内栽培灵芝方法。桑枝灵芝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培养基配方组成的质量百分比为配方一 77%桑枝屑,20%米糠或麦麸,I %白糖,I %过磷酸钙和I %石膏粉。配方二 75%桑枝屑,18%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设施内桑枝灵芝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栽培料含有质量百分比40?80%的桑枝粉、0?40%的棉籽壳,0?10%的稻草屑,0?40%的玉米芯或甘蔗渣,0?25%桑枝片段,15?25%的麸皮或米糠,0?3%玉米粉,1%的石膏粉,1%的石灰粉,1%的白糖,1%的过磷酸钙;根据现有的栽培设施,使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原种准备、桑枝粉碎、装袋灭菌和接种、培菌和出芝管理。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设施内桑枝灵芝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栽培料含有质量百分比40-80%的桑枝粉、0-40 %的棉籽壳,0-10 %的稻草屑,0-40 %的玉米芯或甘蔗渣,0-25 %桑枝片段,15-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云超廖森泰肖更生刘凡施英邹宇晓穆利霞沈维治刘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