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油分离器,属于分离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去掉了过滤网、隔板等部件,减少了进出口压力损失,充分缩小了体积的油分离器。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油分离器包括筒体1和与筒体1相连的进气管2、排气管3、回油管4,所述筒体1包括一定长度的直管部分和分别向两端缩小的锥形缩口部分;所述排气管3和回油管4分别与筒体1的上下锥形缩口相连;筒体内壁设置筒体集液网5。该装置降低了油分进出口压力损失,同时缩小了油气分离器的体积,有利于空调系统的小型化设计,并减少进入换热器的油量,改善了换热效果;压缩机的回油及时充分,保证压缩机的可靠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离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油分离器。
技术介绍
油分离器的效率一直都是影响很多设备的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油分离器效率低下,会导致进入换热器的油过多,在换热器内部形成油膜,增加了换热热阻,影响换热效果;还会导致返回压缩机的油量过少,增加压缩机内部磨损,影响压缩机的寿命和可靠性,所以提高油分离器效率有着迫切的要求。另外,随着生活生产的需要,很多设备越来越趋向于小型化发展,所以要求包括油分离器在内的各种配件也要往小型化发展。而现有油分离器内部多存在过滤网、隔板的辅助部件,增加了油分进出口压力损失,并且多数体积较大;即使有小型油分离器,又由于内部缺少滤网、隔板等部件,分离效率不高。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型高效的小型油分离器。为了使油分离器小型化,现有技术中采用了将油分离器做成筒状结构,如图I所示,50是壳体,是其两端缩为锥形的圆筒体形状,壳体50具有圆筒部分、圆筒部分下侧的下锥形部分和上侧的上锥形部分。51是圆筒形的流出管,贯穿壳体50的上锥形部分的顶点部分,并插入壳体50内部,并将该流出管51与壳体50的中心轴固定为同轴。52是排出管,固定在下开口 50a,此下开口 50a形成在壳体50的下圆锥部分的顶点部分。53是流入管,是直径为D的圆筒管形状,在壳体50内与圆筒部分(未缩成锥形的部分)内壁面沿切线方向连接。另外,流出管51的插入壳体50内部的部分的端部51a,位于流入管53的壳体内端部的中心下方为LI的距离,而且位于壳体50的下开口 50a上方为L2的距离。由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与冷冻机油组成的二相流从流入管53流入壳体50内。流入壳体50内的气液二相流在壳体50内呈螺旋状地旋转下降。由于此旋转而受到离心力作用的油雾(冷冻机油的微小颗拉)产生了由于与壳体50的内周面碰撞而附着的所谓气旋效果,浮游在制冷剂气体中的油雾依次从制冷剂气体分离。被分离了油雾的制冷剂气体从流出管51流出,而附着在壳体50内壁面的冷冻机油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沿壳体50内壁面下降,从排出管52排出,并经由毛细管流到返油回路,通过蓄液器返回压缩机。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这种结构的油分离器由于内部缺少滤网、隔板等部件,分离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去掉了过滤网、隔板等部件,减少了进出口压力损失,充分缩小了体积的油分离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油分离器包括筒体I和与筒体I相连的进气管2、排气管3、回油管4,所述筒体I包括一定长度的直管部分和分别向两端缩小的锥形缩口部分;所述排气管3和回油管4分别与筒体I的上下锥形缩口相连;筒体内壁设置筒体集液网5。优化地,排气管3外壁设置排气管集液网6。优化地,所述进气管2在筒体I内的端口设置为斜切面面向排气管的斜切面端口 ;斜切面端口的切面设置为30— 60度。优化地,斜切面端口的切面设置为45度。优化地,所述筒体集液网5和排气管集液网6均为表面有突起的网状结构,突起可设置为球形突起。优化地,所述筒体集液网5位于筒体I内壁的上半部分,其上部高于进气管入口,底部到进气管入口距离不小于进气管管径的4倍。 优化地,所述排气管集液网位于排气管3外壁的下部,其长度不小于进气管直径,底部不低于筒体集液网5的底部。优化地,所述筒体I的直径不小于进气管2直径的2倍。优化地,所述排气管3通过筒体I的上部缩口插入筒体I,且排气管3底部到进气管2的距离不小于进气管2直径的3倍,排气管3底部到筒体I底部开口的距离不小于进气管2直径的4倍。和现有技术相比,去除过滤网隔板等部件,降低了进出口压力损失,同时缩小了油气分离器的体积,有利于空调系统的小型化设计;油分离器体积缩小,通过进排气口可以直接串联在压缩机排气管路上,能够起到消声的作用;通过集液网收集油滴,提高了油分的效率,减少进入换热器的油量,改善了换热效果;压缩机的回油及时充分,保证压缩机的可靠稳定运行。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 图2是本专利技术油分离器的结构示意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油分离器的进气管的端口处的剖视 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油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图。图中,50.壳体;50a.下开口;51.流出管;51a.端部;52.排出管;53.流入管;I.筒体;2.进气管;3.排气管;4.回油管;5.筒体集液网;6.排气管集液网。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说明。实施例I : 本专利技术的油分离器包括筒体I和与筒体I相连的进气管2、排气管3、回油管4,所述筒体I包括一定长度的直管部分和分别向两端缩小的锥形缩口部分;所述排气管3和回油管4分别与筒体I的上下锥形缩口相连;所述进气管2在筒体I内的端口设置为斜切面面向排气管的斜切面端口 ;筒体内壁设置筒体集液网5。排气管3外壁设置排气管集液网6。斜切面端口的切面设置为45度。所述筒体集液网5和排气管集液网6均为表面有突起的网状结构,突起设置球形突起。所述筒体集液网5位于筒体I内壁的上半部分,其上部高于进气管入口,底部到进气管入口距离进气管管径的4倍。所述排气管集液网位于排气管3外壁的下部,其长度不小于进气管直径,底部稍高于筒体集液网5的底部。所述筒体I的直径设置为进气管2直径的2倍。所述排气管3通过筒体I的上部缩口插入筒体1,且排气管3底部到进气管2的距离设置为进气管2直径的3倍,排气管3底部到筒体I底部开口的距离设置为进气管2直径的4倍。附图3为该油分离器的俯视剖面图。由图知,进气管2通过筒体I上的偏心孔沿筒体I切线方向与其相连通,进气管2的直径不大于筒体I直径的二分之一,进气管2在筒体I内的端口采用45°斜切面结构,斜切面面向排气管3。附图4油分离器的油气分离原理示意图。进气管2的斜切面使得油气混合流体按照类似圆周运动的方式进入筒体1,减少对筒体I壁面的冲刷,并沿着排气管3与筒体I之间形成的流体通道做螺旋运动;流体导入后,流体中较大粒径的油滴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在管壁上分离出;未被分离出的粒径较小的油滴在筒体I内做圆周运动,筒体集液网5表面有网状突起,依靠油滴的表面张力可以使油滴粘附在这些突起上,从而使气体中未被分离的小粒径油滴结合在一起形成大油滴,在重力作用下沿筒壁流下;排气管3能够增加未分离出的小油滴在筒体I内作圆周运动的时间,且流体导入时,部分流体碰到排气管3后增加了流体中小油滴的紊乱程度,使得未分离出的小油滴相互碰撞并逐渐变大,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在筒壁上分离出;同样的,在排气管3下部的排气管集液网6也可以吸附粒径较小的油滴,使其结合成大油滴沿排气管集液网6流下;筒壁上分离出的润滑油在重力作用下沿筒壁向下流动,通过下端的回油管4回到压缩机;从排气管3排出的是含油量很低的制冷剂气体,从而使本专利技术具有很好的分油效果。实施例2: 本实施例和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进气管的斜切面的角度设置为60度。所述筒体集液网5位于筒体I内壁的上半部分,其上部高于进气管入口,底部到进气管入口距离设置为进气管管径的5倍。优化地,所述筒体I的直径设置进气管2直径的3倍。优化地,所述排气管3通过筒体I的上部缩口插入筒体I,且排气管3底部到进气管2的距离设置进气管2直径的4倍,排气管3底部到筒体I底部开口的距离设置为进气管2直径的5倍.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分离器,包括筒体(1)和与筒体(1)相连的进气管(2)、排气管(3)、回油管(4),所述筒体(1)包括一定长度的直管部分和分别向两端缩小的锥形缩口部分;所述排气管(3)和回油管(4)分别与筒体(1)的上下锥形缩口相连;其特征在于:筒体内壁设置筒体集液网(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电波,张文强,银松,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