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块,包含:框架、胶框、粘贴件;框架包含框架顶面;胶框结合于框架,胶框包含本体部与延伸部,本体部包含相连接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二表面面向框架并与框架之间形成间隙,延伸部的一端连接于本体部,另一端延伸至框架顶面上而封闭间隙;粘贴件包含相连接的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第一区段贴附于第一表面,第二区段贴附于第二表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防止粘贴件上的水胶渗入影响内部显示器运作,达到改变渗胶路径的效果,并且,延伸部与框架顶面之间进一步形成开孔,提供胶水引导流出,或者延伸部上形成卡勾结构以卡固框架顶部的开孔,提高胶框与框架之间的密合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一种改变渗胶路径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具备轻薄、省电、无幅射线等优点,因此目前被大量的应用于笔记型电脑、个人数字助理器(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数码相机、摄录影机、移动电话、 掌上型游戏机等各式电子产品中,藉以使这些电子产品能达到轻量化的要求。—般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结合触控功能的触控模块,必须利用粘贴方式结合。然而,在胶体的涂布过程中,胶体易流动而渗入胶框与框架之间的空隙中,使得粘胶渗透到框架内部,影响框架内部的显示器运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含框架、胶框、粘贴件。框架包含框架顶面;胶框结合于框架,胶框包含本体部与延伸部,本体部包含相连接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二表面面向框架并与框架之间形成间隙,延伸部的一端连接于本体部,另一端延伸至框架顶面上而封闭间隙;粘贴件包含相连接的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第一区段贴附于第一表面,第二区段贴附于第二表面。·本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含框架、胶框、粘贴件。框架包含框架顶面;胶框结合于框架并与框架之间形成间隙;粘贴件包含相连接的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第一区段贴附于胶框的表面,第二区段贴附于框架顶面而封闭间隙。本专利技术藉由胶框的延伸部一端延伸至框架顶面上而封闭胶框与框架之间的间隙, 防止粘贴件上的水胶渗入至该间隙并影响内部显示器运作,达到改变渗胶路径的效果,并且,延伸部与框架顶面之间进一步形成开孔,提供胶水引导流出,或者延伸部上形成卡勾结构以卡固框架顶部的开孔,提高胶框与框架之间的密合度。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3A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不意图(一);图3B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二);图4为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结合触控模块的局部示意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框架与胶框开孔态样的局部示意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框架与胶框结合态样的局部示意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8为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结合触控模块的局部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I背光模块11框架12框架顶面13支撑部14顶部15第一开孔21胶框22本体部221第一表面222第二表面 223间隙224突出部23延伸部24第二开孔25卡勾结构3粘贴件31第一区段32第二区段33第三区段5水胶9触控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专利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图I与图2是绘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I的第一实施例。图I为分解示意图,图2 为局部示意图。如图I及图2所示,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例中背光模块I包含框架11、胶框21、粘贴件3。请参阅图2及图3A,框架11概呈矩形的片体结构,框架11的一面形成框架顶面 12,在此,框架11包含相连接的支撑部13与顶部14,如图3A所示,此框架11的横切面观之,支撑部13为Y方向的竖立结构,顶部14为X方向的水平结构(如图3A所示),并且,顶部14实质垂直地连接于支撑部13,顶部14与支撑部13形成倒L字型形状,本实施例中,框架顶面12位于顶部14的表面,此外,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11的顶部14上更包含第一开孔15。请参阅图2与图3A,胶框21概呈矩形的边框体结构,胶框21结合于框架11的内侧,并且,胶框21包含相连接的本体部22与延伸部23,本体部22具有相连接的第一表面 221 (如图3A所示的上表面)与第二表面222 (如图3A所示的侧表面),并且,本体部22的CN 102913820 A书明说3/3页顶端包含突出部224 (即突出延伸部23的部分),此胶框21的横切面观之,本体部22平行相邻于支撑部13,延伸部23平行覆盖于顶部14,当胶框21与框架11相叠合后,胶框21的第二表面222面向框架11并与框架11之间形成间隙223距离,此外,延伸部23的一端连接于本体部22的第二表面222上,延伸部23的另一端延伸至框架11顶面上而封闭间隙223, 亦即,间隙223上方形成的开口受到延伸部23覆盖而遮蔽(如图3A所示)。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胶框21的延伸部23上更包含第二开孔24,第二开孔24对应框架11的第一开孔15,当水胶5渗到延伸部23时,可从第二开孔24与第一开孔 15流出,达到引导多余水胶5流出的效果。前述说明关于延伸部23仅是列举,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胶框21的延伸部23上包含卡勾结构25,卡勾结构25对应卡合框架11的第一开孔15,提供框架11与胶框21之间较佳的密合度。请参阅图2及图3A,粘贴件3为具粘粘成份的胶带,粘贴件3包含相连接的第一区段31与第二区段32,第一区段31贴附于本体部22的第一表面221,第二区段32贴附于本体部22的第二表面222,在此,粘贴件3贴附在本体部22突出于延伸部23的突出部224 (如图3A所示)。前述说明关于粘贴件3仅是列举,在一些实施例中,粘贴件3更包含有第三区段 33,第三区段33即第二区段32的一部分弯折延伸形成,亦即,第二区段32贴附于第二表面 222,第三区段33贴附于延伸部23 (如图3B所示)或框架顶面12 (如图7所示)上。请参阅图4,当背光模块I结合触控模块9时,粘贴件3上会涂布一层水胶5,本实施例中,水胶5为一种光学用粘胶,水胶5位于粘贴件3与触控模块9之间作附着,藉此水胶5提供固定二者的效果,同时具有光损失低,投射效率佳的作用。请参阅图7,为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差别在于胶框21可省略延伸部23的结构形态,并且,胶框21与框架11之间形成的间隙223藉由粘贴件3封闭,在此,粘贴件3包含相连接的第一区段31与第二区段32,第一区段31贴附于胶框21的表面, 第二区段32贴附于框架11顶面而封闭间隙223,如图8所示,当背光模块I结合触控模块 9时,粘贴件3上会涂布一层水胶5,水胶5受到粘贴件3的阻隔,不会渗透到胶框21与框架11之间的间隙223及影响内部显示器的运作。本专利技术藉由胶框的延伸部一端延伸至框架顶面上而封闭胶框与框架之间的间隙, 防止粘贴件上的水胶渗入至该间隙并影响内部显示器运作,达到改变渗胶路径的效果,并且,延伸部与框架顶面之间进一步形成开孔,提供水胶引导流出,或者延伸部上形成卡勾结构以卡固框架顶部的开孔,提高胶框与框架之间的密合度。当然,本专利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专利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专利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框架,包含一框架顶面;一胶框,结合于该框架,该胶框包含一本体部与一延伸部,该本体部包含相连接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面向该框架并与该框架之间形成一间隙,该延伸部的一端连接于该本体部,另一端延伸至该框架顶面上而封闭该间隙;及一粘贴件,包含相连接的一第一区段与一第二区段,该第一区段贴附于该第一表面,该第二区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框架,包含一框架顶面;一胶框,结合于该框架,该胶框包含一本体部与一延伸部,该本体部包含相连接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面向该框架并与该框架之间形成一间隙,该延伸部的一端连接于该本体部,另一端延伸至该框架顶面上而封闭该间隙;及一粘贴件,包含相连接的一第一区段与一第二区段,该第一区段贴附于该第一表面,该第二区段贴附于该第二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仲文,彭赐光,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