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光源结构及其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99325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01:23
一种背光模块、光源结构及其组装方法,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及光源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一侧。该光源结构包含反射罩及至少一发光模块。该反射罩上至少具有一定位柱。该至少一发光模块设置于该反射罩上,并对应于该至少一入光面,该至少一发光模块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于该定位柱上,使该至少一发光模块可以该定位柱为轴,于该反射罩和该导光板结合时转动,以使该至少一发光模块的发光面面对该至少一入光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尤其涉及一种可提升效率的。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无法自行发光,因此液晶显示装置必须利用背光模块提供光源给液晶显示面板以显示影像。一般而言,背光模块是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并利用光源和光学元件(如导光板、光学扩散片、光学反射片等)的组合,以提供液晶显示面板高亮度且均匀的光源。液晶显示面板再根据显示数据控制像素显示对应的色彩,以进而显示影像。根据光源所在的位置,背光模块可分成直下式背光模块和侧光式背光模块。直下式背光模块是将光源直接设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且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光源可分区独立控制,因此直下式背光模块可于液晶显示面板的不同区块弹性地提供不同背光亮度。而侧光 式背光模块是将光源设于导光板的侧边,导光板再将光线导引至液晶显示面板,因此侧光式背光模块可以缩小液晶显示器的厚度。由于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导光板是将光源产生的光线从导光板侧边的入光面导引至前方的液晶显示面板,因此光源的发光面和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接触状态会影响到侧光式背光模块的效率。若光源的发光面由于尺寸公差或是组装对位不良而和导光板的入光面没有面接触,则光源产生的光线无法完全进入导光板,进而造成漏光及背光不均的问题,使得侧光式背光模块的效率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可解决因发光模块的发光面和导光板的入光面无法贴合而造成漏光及背光不均的问题,进而增加背光模块的亮度和效率。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可轻易地调整发光模块的角度并固定发光模块于反光罩上,进而提升背光模块100的组装效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及光源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一侧。该光源结构包含反射罩及至少一发光模块。该反射罩上至少具有一定位柱。该至少一发光模块设置于该反射罩上,并对应于该至少一入光面,该至少一发光模块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于该定位柱上,使该至少一发光模块可以该定位柱为轴,于该反射罩和该导光板结合时转动,以使该至少一发光模块的发光面面对该至少一入光面。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光源结构,包含反射罩,及至少一发光模块。该反射罩上至少具有一定位柱。该至少一发光模块设置于该反射罩内,且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于该定位柱上,使该至少一发光模块可以该定位柱为轴,于该反射罩内具有旋转自由度。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包含设置反射罩,该反射罩至少具有一定位柱;将该定位柱穿过发光模块的穿孔,以使该发光模块安装于该反射罩上;及将导光板的一侧沿该反射罩的底板推进该反射罩,且推动该发光模块旋转,以使该发光模块的发光面与该导光板的入光面面接触。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块的发光模块可以于组装时进行转动,以使发光模块的发光面和导光板的入光面形成面接触。因此本专利技术背光模块可解决因发光模块的发光面和导光板的入光面无法贴合而造成漏光及背光不均的问题,进而增加背光模块的亮度和效率。另外,本专利技术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可轻易地调整发光模块的角度并固定发光模块于反光罩上,进而提升背光模块的组装效率。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块的爆炸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块的组合图;图3为背光模块的反射罩的侧视图; 图4为背光模块的发光模块的示意图;图5至图7为本专利技术将发光模块安装于反射罩的方法的示意图。图8为双面胶黏贴于发光模块的底部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 背光模块110 导光板112 入光面114 连接面120 光源结构122 反射罩124 定位柱125 底板126 发光模块127 穿孔128 发光面129 导槽130 双面胶132 离型纸134 黏胶面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同时参考图I至图4,图I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爆炸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组合图,图3为背光模块的反射罩的侧视图,图4为背光模块的发光模块的不意图。如图所不,背光模块100包含导光板110,及光源结构120。于此实施例中,导光板110具有二入光面112分别设置于导光板110的两个角落。导光板110另具有一连接面114连接二入光面112。光源结构120是设置于导光板110的一侧,用以和导光板110结合。光源结构120包含一反射罩122,及二发光模块126。反射罩122于导光板110的二入光面112的相对应位置上设有二定位柱124。发光模块126是用以设置于反射罩122上,并分别对应于导光板110的二入光面112。发光模块126具有一穿孔127,设置于背向发光模块126的发光面128的一侧。发光模块126是可利用穿孔127以可转动的方式分别固定于定位柱124上。当反射罩122和导光板110结合后,反射罩122可包覆部分导光板110,且包覆连接面114与二入光面112。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定位柱124的高度是高于穿孔127的高度,因此穿孔127是设置于发光面128的后方,然而在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例中,当定位柱124的高度不高于穿孔127的高度时,穿孔127也可设置于发光面128的前方。另外,穿孔127较佳地是位于发光面128的中心轴上,以使发光面128能以定位柱124为轴进行角度调整,并且顺时针与逆时针旋转幅度相同。依据上述配置,于组装背光模块100时,可先将二定位柱124分别穿过二发光模块126的穿孔127,以使发光模块126设置于反射罩122上。如此发光模块126可分别以二定·位柱124为轴,于反射罩122内具有旋转自由度以进行转动。之后将导光板110的一侧沿反射罩122的底板125推进反射罩122,进而推动发光模块126旋转,以使发光模块126的发光面128分别面对导光板110的二入光面112,并和导光板110的二入光面112形成面接触。另外,请同时参考图5至图7,图5至图7为本专利技术将发光模块126安装于反射罩122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于发光模块126安装于反射罩122上之前,可将双面胶130黏贴于发光模块126上,且双面胶130的离型纸132长度较黏胶面134长。之后,如图6所示,反折双面胶130的离型纸132,以使双面胶130的离型纸132突出反射罩122边缘。最后,如图7所示,当导光板110的一侧和反射罩122结合后,抽出双面胶的离型纸132,并按压发光模块126,以使发光模块利用黏胶面134固定于反射罩122上。另外,请参考图8,图8为双面胶黏贴于发光模块的底部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黏胶面134的黏贴范围必须避开穿孔127,并且离型纸132由穿孔127朝边缘破开一缺口,如此一来,当反折并抽出离型纸132时,离型纸132不会与定位柱124干涉。请再参考图4,发光模块126上可另形成有导槽129,用以于将发光模块126安装于反射罩122时导引定位柱124和穿孔127结合。另外,发光模块126是为侧发光式发光模块。在上述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背光模块100是为侧光式背光模块,且本专利技术背光模块100是于导光板110的两个角落入光,因此本专利技术背光模块100可具有较小的尺寸及较佳的效率。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背光模块100的发光模块126可以于组装时进行转动,以使发光模块126的发光面128和导光板110的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及一光源结构,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一侧,该光源结构包含:一反射罩,其上至少具有一定位柱;以及至少一发光模块,设置于该反射罩上,并对应于该至少一入光面,该至少一发光模块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于该定位柱上,使该至少一发光模块能够以该定位柱为轴,于该反射罩和该导光板结合时转动,以使该至少一发光模块的发光面面对该至少一入光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呈钰蔡政旻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