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该直下式背光模组包含背板、灯管和灯管夹持元件,背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灯管设置于背板的第一面上,灯管具有至少一个电极端子;灯管夹持元件,从背板的第二面装设于背板上,灯管夹持元件具有灯管夹持部,当灯管夹持部张开时,该电极端子可以移入或移出该夹持部;当灯管夹持部闭合时,灯管夹持部夹持电极端子并与其电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由于从背板的第二面安装、拆出灯管夹持元件,使得更换灯管夹持元件时不需要拆除扩散板、光学膜片、灯管等,既提高了产能,方便了重工,又降低了元件损伤的风险,保护了元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是一种灯管夹持元件从背板的背面安装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根据光源的位置将液晶显示器(LCD)装置的背光模组分类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或者侧入光式背光模组。传统的背光模组包括冷阴极荧光灯光源(CCFL)作为光源。具有CCFL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还用于将灯管固定在背板上的灯座。请参考图IA及图1B,图IA为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IB为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剖视图。如图IA所示,现有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灯管12与 逆变器(invertor) 14之间通过灯座(socket) 13连接,当接通电源时,灯座(socket) 13中的导电部件与灯管12和逆变器(invertor) 14导通,从而点亮灯管。如图IB所示,一般地,灯座(socket)从背板11的上表面111与背板11进行安装,然后再组装上灯管12、逆变器(invertor) 14,其中灯管12位于背板11的上表面111 一侧,而逆变器14位于背板11的下表面112 —侧。灯管12和逆变器14组装完成后,在灯管12的上方组装扩散板15和光学膜片,图IB中的光学膜片包含扩散片161、上棱镜片162和下棱镜片163。背光模组有时候会出现逆变器14与灯座13上的导电部件接触不良,而使得灯座13被烧坏的情况,此时即需要更换灯座13。而由于灯座13是通过按压灯座13上的舌片131,从背板11的上表面111 一侧安装的,拆卸时也只能从背板11的上表面111 一侧进行,就使得拆卸时需要先将扩散片161、上棱镜片162、下棱镜片163、扩散板15先移除,然后再将灯管12移除,逆变器14移除,方可将灯座13拆下,进行更换,更换完毕后,再将先前拆卸下的元件进行一一组装。这样一来,更换灯座13显得非常繁琐,而且来回地拆卸、组装光学膜片(如161、162、163)、扩散板15等等,造成元件损伤的风险较高,既不利于产能的提升,也不利于对元件的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从背板的背面安装灯管夹持元件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以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含背板、灯管和灯管夹持元件。背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灯管设置于该背板的该第一面上,该灯管具有至少一个电极端子;灯管夹持元件从该背板的该第二面装设于该背板上,该灯管夹持元件具有灯管夹持部,当该灯管夹持部张开时,该电极端子可以移入或移出该夹持部;当该灯管夹持部闭合时,该灯管夹持部夹持该电极端子并与其电性连接。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灯管夹持元件还包括按压部,该按压部抵接于该灯管夹持部,当该按压部被按压时,该灯管夹持部张开;当该按压部被释放时,当该灯管夹持部闭人口 O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灯管夹持部包含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弹片,该两个第一弹片构成卡置空间,该电极端子置于该卡置空间中。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两个第一弹片分别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该两个第一弹片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一弹性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弹性元件的该第一端和该第二端分别与该两个第一弹片的该第一侧相抵接。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压部包含分别相对设置的两个舌片和两个顶板,该顶板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该顶板的该第三端用于抵触该舌片,该顶板的该第四端与该第一弹片的该第二侧抵接。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压部包含分别相对设置的两个舌片、两个顶板和两个 第二弹性元件,该顶板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该第二弹性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五端和第六端,该顶板的该第三端用于与抵触该舌片,该顶板的该第四端与该第二弹性元件的该第五端抵接,该第二弹性元件的该第六端与该第一弹片的该第二侧抵接。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弹性元件与该第一弹性元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较于该第二弹性元件,该第一弹性元件更靠近该灯管。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背光模组还包含逆变器,该灯管夹持部包含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与该逆变器电性连接。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连接部为菱形;或者该第一连接部为板状。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由于从背板的第二面安装、拆出灯管夹持元件,使得更换灯管夹持元件时不需要拆除扩散板、光学膜片、灯管等,既提高了产能,方便了重工,又降低了元件损伤的风险,保护了元件。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液晶显示面板位于该背光模组上。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直下式背光模组包含背板、灯管和灯管夹持元件。背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灯管设置于该背板的该第一面上,该灯管具有至少一个电极端子;灯管夹持元件从该背板的该第二面装设于该背板上,该灯管夹持元件具有灯管夹持部,当该灯管夹持部张开时,该电极端子可以移入或移出该夹持部;当该灯管夹持部闭合时,该灯管夹持部夹持该电极端子并与其电性连接。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灯管夹持元件还包括按压部,该按压部抵接于该灯管夹持部,当该按压部被按压时,该灯管夹持部张开;当该按压部被释放时,当该灯管夹持部闭口 ο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灯管夹持部包含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弹片,该两个第一弹片构成卡置空间,该电极端子置于该卡置空间中。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两个第一弹片分别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该两个第一弹片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一弹性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该第一弹性元件的该第一端和该第二端分别与该两个第一弹片的该第一侧相抵接。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压部包含分别相对设置的两个舌片和两个顶板,该顶板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该顶板的该第三端用于抵触该舌片,该顶板的该第四端与该第一弹片的该第二侧抵接。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压部包含分别相对设置的两个舌片、两个顶板和两个第二弹性元件,该顶板具有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该第二弹性元件具有相对的第五端和第六端,该顶板的该第三端用于与抵触该舌片,该顶板的该第四端与该第二弹性元件的该第五端抵接,该第二弹性元件的该第六端与该第一弹片的该第二侧抵接。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弹性元件与该第一弹性元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较于该第二弹性元件,该第一弹性元件更靠近该灯管。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背光模组还包含逆变器,该灯管夹持部包含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与该逆变器电性连接。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连接部为菱形;或者该第一连接部为板状。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由于从背板的第二面安装、拆出灯管夹持元件,使得更换灯管夹持元件时不需要拆除扩散板、光学膜片、灯管等,既提高了产能,方便了重工,又降低了元件损伤的风险,保护了元件。·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IA为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IB为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剖视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中灯管夹持元件组装时的局部示意图;图3B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中灯管夹持元件组装于背板的局部示意图;图3C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中逆变器组装时的局部示意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中灯管夹持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图4B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中灯管夹持元件的剖视图;图4C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中灯管夹持元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D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背板,该背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灯管,设置于该背板的该第一面上,该灯管具有至少一个电极端子;以及灯管夹持元件,从该背板的该第二面装设于该背板上,该灯管夹持元件具有灯管夹持部,当该灯管夹持部张开时,该电极端子可以移入或移出该夹持部;当该灯管夹持部闭合时,该灯管夹持部夹持该电极端子并与其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雪芹,陈森元,
申请(专利权)人:达运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