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及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该扩散板包括扩散板主体和光学介质,扩散板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入光面和出光面,出光面上开设有凹槽,光学介质设置在凹槽内,光学介质内部嵌入扩散粒子、吸光粒子中的至少一种。扩散板不仅保持了薄型化设计,而且通过吸光粒子能够有效减弱扩散板主体四周边缘的光线,通过扩散粒子能够提高光线的均匀性,从而有效改善扩散板四周边缘的亮边现象,使扩散板的出光面光线平衡、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及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及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液晶显示装置工作过程中,位于液晶显示面板后方的背光源模组发出光线,光线透过显示面板被人眼看到。背光源可分为有直下式背光源和侧光式背光源,在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中通常使用直下式背光源。直下式背光源是在液晶显示器的背面设置多个光源,为了使得多个光源发出的光能够均匀地照射显示面板,通常在光源和显示面板之间设置扩散板将光源的光进行均匀扩散。但是,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中,为了追求模组的薄型化设计,模组的厚度越来越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扩散板传播后,光线会在模组的四周边缘区域聚集,形成亮边,导致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显示不均匀,影响显示质量。因此,如何改善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画面显示存在亮边以及画面显示不均匀的现象,这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及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其旨在改善现有的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显示存在亮边、导致画面显示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扩散板包括扩散板主体和光学介质,所述扩散板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光学介质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光学介质内部嵌入扩散粒子、吸光粒子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数量为多条,多条所述凹槽均为环形。进一步地,多条所述凹槽同心设置,且多条所述凹槽依次从靠近所述出光面的边缘向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中心排布,且靠近所述出光面的边缘的所述凹槽至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中心的所述凹槽的深度逐级递减或不变。进一步地,从靠近所述出光面的边缘的所述凹槽至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中心的所述凹槽中,所述吸光粒子的数量逐级递减。进一步地,从靠近所述出光面的边缘的所述凹槽至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中心的所述凹槽中,所述扩散粒子的数量逐级递增。进一步地,所述扩散板主体和所述光学介质的折射率相等。进一步地,所述扩散粒子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硒颗粒、碳酸钙颗粒、有机硅颗粒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所述扩散板主体采用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烯酸中的任一种材料制成。本技术提供的第二种技术方案:一种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包括光源和上述扩散板,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扩散板的所述入光面的一侧。本技术提供的第三种技术方案:一种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上述直下式背光源模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扩散板的所述出光面的一侧。相比现有的扩散板,本技术提供的扩散板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扩散板主体的出光面的四周边缘开设环形凹槽,并在环形凹槽内填充光学介质,从而能够将扩散粒子和吸光粒子嵌入在光学介质的内部,即在扩散板主体的出光面的四周边缘设置有扩散粒子和吸光粒子,不仅没有增加扩散板的厚度,保持了薄型化设计,而且通过吸光粒子能够有效减弱扩散板主体四周边缘的光线,通过扩散粒子能够提高光线的均匀性,从而有效改善扩散板四周边缘的亮边现象,使扩散板的出光面光线平衡、均匀。相比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本技术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上述扩散板,使直下式背光源模组不仅没有增加厚度,保持了薄型化设计,而且发出的光线平衡、均匀。相比现有的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本技术提供的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上述直下式背光源模组,使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不仅没有增加厚度,保持了薄型化设计,而且画面显示均匀,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扩散板沿剖切线II-II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扩散板射入光线后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扩散板;110-扩散板主体;120-光学介质;130-扩散粒子;140-吸光粒子;111-入光面;112-出光面;113-凹槽;200-直下式背光源模组;210-光源;300-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310-液晶显示面板;311-彩膜基板;312-阵列基板;313-液晶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第一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扩散板1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需要说明的是,所有附图中带箭头的附图标记是指代虚体结构,例如孔、槽、腔等,不带箭头的附图标记是指代实体结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扩散板100。扩散板100包括扩散板主体110、光学介质120、扩散粒子130和吸光粒子140。扩散板主体110具有相对设置的入光面111(请参阅图2)和出光面112。出光面112上开设有凹槽113。凹槽113的数量为多条,多条凹槽113均为环形。多条凹槽113同心设置,且多条凹槽113依次从靠近出光面112的边缘向靠近出光面112的中心排布。凹槽113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测试中,亮边的宽度灵活设置。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扩散板,包括扩散板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还包括光学介质,所述扩散板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光学介质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光学介质内部嵌入扩散粒子、吸光粒子中的至少一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扩散板,包括扩散板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还包括光学介质,所述扩散板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光学介质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光学介质内部嵌入扩散粒子、吸光粒子中的至少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数量为多条,多条所述凹槽均为环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凹槽同心设置,且多条所述凹槽依次从靠近所述出光面的边缘向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中心排布,且靠近所述出光面的边缘的所述凹槽至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中心的所述凹槽的深度逐级递减或不变。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从靠近所述出光面的边缘的所述凹槽至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中心的所述凹槽中,所述吸光粒子的数量逐级递减。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从靠近所述出光面的边缘的所述凹槽至靠近所述出光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佩华,
申请(专利权)人:微鲸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