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4773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18: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模具。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顶料杆,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伸缩装置,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有与其成移动副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的移动方向与所述导向杆的轴线相平行,所述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顶料杆的一端铰接,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设有限制所述导向杆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移动的限位制动块,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所述顶料杆与所述限位制动块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顶料翻转机构的模具。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顶起、翻转的动作有利于将零件由模具自动转入传送带上,有利于实现自动化生产,避免人工取件,影响生产节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顶料翻转机构,尤其涉及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模具
技术介绍
在汽车零件的模具设计中,一般有两种生产方式自动化线生产,人工手动线生产;人工手动生产的取料方式为零件冲压成型后,顶料装置将零件顶起,使其松脱模腔(零件还在模腔中),然后通过人工伸手进入模腔中拿取零件,送入下一工位。细长零件(如汽车的梁类零件)的模具通常零件距离压力机的工作台距离比较远;或者零件结构比较复杂(如翼子板等)需要用到侧整形的模具中,受斜楔结构的影响,通常模具尺寸较大。这两种情况人工的取件都比较困难。并且,现有的人工生产及取件方式存在以下的缺点1、当模具尺寸大,零件距离压力机工作台面较远时,人工取件困难(适宜人的操作宽度< 600_); 2、当模具有斜楔等复杂结构时,操作性就受结构的影响,人工取件比较困难;存在人机工程问题及,影响生产节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模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顶料杆,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伸缩装置,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有与其成移动副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的移动方向与所述导向杆的轴线相平行,所述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顶料杆的一端铰接,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设有限制所述导向杆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移动的限位制动块,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所述顶料杆与所述限位制动块之间,所述顶料杆的中部通过第一圆柱销与所述伸缩装置铰接,所述顶料杆的中部设有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条形通孔,所述第一圆柱销穿设于所述条形通孔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料杆上设有与其成移动副并调节、限制所述第一圆柱销在所述条形通孔移动的角度调节滑块,所述角度调节滑块相对所述顶料杆的移动方向与所述顶料杆的轴线相平行,所述角度调节滑块与所述顶料杆通过角度调节销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料杆上设有至少二个沿其轴线方向分布的角度调节孔,所述角度调节销穿设于所述角度调节孔内,所述角度调节滑块的至少局部与所述条形通孔的至少局部相重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角度调节滑块靠近所述条形通孔的一端设有U形缺口,所述U形缺口与所述条形通孔相适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伸缩装置为气缸,所述气缸包括缸体和与所述缸体连接的活塞杆,所述缸体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的末端连接有第一 Y型双肘节接头,所述第一圆柱销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 Y型双肘节接头的两端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向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二 Y型双肘节接头,所述第二 Y型双肘节接头的两端连接有第二圆柱销,所述导向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圆柱销与所述顶料杆的一端铰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圆柱销垂直于所述顶料杆,所述第一圆柱销垂直于所述顶料杆,所述第一圆柱销与所述第二圆柱销相平行。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有通孔,所述导向杆穿设于所述通孔上,所述限位制动块为限位制动环,所述通孔的最小内径小于所述限位制动环的最大外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伸缩装置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导向杆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的移动方向相平行。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顶料翻转机构的模具,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顶料翻转机构。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可通过伸缩装置顶升顶料杆,通过顶料杆将位于模具内有零件顶起,当顶起到一定高度后,限位制动块与第二固定板接触,导向杆停止上升,但伸缩装置则继续顶升顶料杆,此时,第一圆柱销在伸缩装置的作用沿条形通孔向上移动,而顶料杆受到导向杆的拉力,绕第一圆柱销旋转,将顶起的零件翻转,可以通过控制条形通孔的长短来控制顶料杆的翻转角度,通过顶起、翻转的动作有利于将零件由模具自动转入传送带上,有利于实现自动化生产,避免人工取件,影响生产节拍。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顶料翻转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 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顶料翻转机构的顶起、翻转的模拟状态 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顶料翻转机构的主视 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具有顶料翻转机构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I至图4中的附图标号为气缸I ;第一固定板2,第一 Y型双肘节接头3 ;第一圆柱销4 ;角度调节滑块5 ;U形缺口 51 ;角度调节销6 ;顶料杆7 ;角度调节孔71 ;条形通孔72 ;第二圆柱销8 ;第二 Y型双肘节接头9 ;第二固定板10 ;导向杆11 ;限位制动环12。如图I至图3所示,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包括平板状的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10和不锈钢制成的顶料杆7,其中,所述顶料杆7为直线状,所述第一固定板2上设有伸缩装置,所述第二固定板10上设有与其成移动副的导向杆11,所述导向杆11为圆柱状,所述导向杆11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10的移动方向与所述导向杆11的轴线相平行,其中,所述导向杆11垂直于所述第二固定板10,并且,所述导向杆11可以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10进行上下滑动,所述导向杆11的一端与所述顶料杆7的一端铰接,所述导向杆11的另一端设有限制所述导向杆11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10移动的限位制动块,所述第二固定板10位于所述顶料杆7与所述限位制动块之间,可通过所述限位制动块来限制所述导向杆11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10的移动,即当所述限位制动块与所述第二固定板10相接触时,所述导向杆11停止移动,所述顶料杆7的中部通过第一圆柱销4与所述伸缩装置铰接,所述顶料杆7的中部设有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条形通孔72,所述条形通孔72为一字形通孔,所述第一圆柱销4穿设于所述条形通孔72内,所述第一圆柱销4可以在所述条形通孔72内沿所述顶料杆7的轴向方向移动。如图I至图3所示,所述顶料杆7上设有与其成移动副并调节、限制所述第一圆柱销4在所述条形通孔72移动的角度调节滑块5,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相对所述顶料杆7的移动方向与所述顶料杆7的轴线相平行,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与所述顶料杆7通过角度调节销6连接,其中,可以通过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来控制所述第一圆柱销4在所述条形通孔72内的移动空间,以控制所述顶料杆7的翻转角度。如图I至图3所示,所述顶料杆7上设有至少二个沿其轴线方向分布的角度调节孔71,所述角度调节销6穿设于所述角度调节孔71内,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的至少局部与 所述条形通孔72的至少局部相重合,其中,可能通过将所述角度调节销6穿设于不同的所述角度调节孔71内,来改变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在所述顶料杆7上的轴向位置,以调节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与所述条形通孔72的重合程度,进而控制所述第一圆柱销4在所述条形通孔72内的移动空间,以控制所述顶料杆7的翻转角度。如图I至图3所示,所述角度调节滑块5靠近所述条形通孔72的一端设有U形缺口 51,所述U形缺口 51与所述条形通孔72相适配,即所述U形缺口 51的宽度等于所述条形通孔72的宽度。如图I至图3所示,所述伸缩装置为气缸1,所述气缸I包括缸体和与所述缸体连接的活塞杆,所述缸体与所述第一固定板2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的末端连接有第一 Y型双肘节接头3,所述第一圆柱销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 Y型双肘节接头3的两端连接。如图I至图3所示,所述导向杆11的一端连接有第二 Y型双肘节接头9,所述第二Y型双肘节接头9的两端连接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顶料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10)和顶料杆(7),所述第一固定板(2)上设有伸缩装置,所述第二固定板(10)上设有与其成移动副的导向杆(11),所述导向杆(11)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10)的移动方向与所述导向杆(11)的轴线相平行,所述导向杆(11)的一端与所述顶料杆(7)的一端铰接,所述导向杆(11)的另一端设有限制所述导向杆(11)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10)移动的限位制动块,所述第二固定板(10)位于所述顶料杆(7)与所述限位制动块之间,所述顶料杆(7)的中部通过第一圆柱销(4)与所述伸缩装置铰接,所述顶料杆(7)的中部设有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条形通孔(72),所述第一圆柱销(4)穿设于所述条形通孔(72)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迎欢崔钦刘娟娟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