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集流管及使用该集流管的平行流蒸发器,集流管包括第一管腔、第二管腔、第一封盖及第二封盖,第一管腔与第二管腔相互平行,第一管腔第二管腔的轴向与集流管长度方向平行,第一封盖位于集流管一端,第二封盖位于集流管另一端,集流管包括内部的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第一多孔板及第二多孔板;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分别设置在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中部;第一多孔板一端与第一封盖连接,另一端插入第一定位板开孔中,第二多孔板一端插入第二定位板开孔中,另一端与第二封盖连接,第一多孔板和第二多孔板均为U型结构且沿其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孔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流管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节约安装工时,制造成本低,通用程度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空调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空调的集流管及使用该集流管的平行流蒸发器。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车内安装空调的空间有限,空调的尺寸有严格苛刻的要求,为此要求汽车空调的蒸发器具有制冷效率高,尺寸小,重量轻的特点,因而,蒸发器芯体的厚度越来越薄。当蒸发器芯体的厚度减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原来的层叠式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空调的性能要求,因此,出现了平行流蒸发器。图IA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平行流蒸发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参见图IA所示,平行 流蒸发器由第一集流管101、第二集流管102及扁管103组成,所述扁管103位于第一集流管101与第二集流管102之间,且所述第一集流管101与第二集流管102通过扁管103连通,冷媒通过扁管103在第一集流管101与第二集流管102之间循环流动。在第一集流管101与第二集流管102之间设置有多个扁管103,图IA中为了简洁表述平行流蒸发器的结构,只示意性的表示出部分扁管103。所述第一集流管101具有两个腔,每个腔由主板104和水室105组成,在第一集流管101的两端具有封盖106,用于封闭第一集流管101。图IB所示为主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IB所示,所述主板104由双面复合材料冲压成型,在所述主板104的底部设置有多个长条形开孔,所述扁管103插入长条形开孔中。所述水室可以采用带单面复合的材料冲压形成,也可以采用型材拉伸形成。继续参考图1A,第一集流管101内部设置有多个阻尼隔板107,所述多个阻尼隔板107上具有开孔,通过调整阻尼隔板107在第一集流管101中的位置以及阻尼隔板107上开孔的大小,可以调节冷媒的流量,使蒸发器的散热表面温度均衡,如图IC所示。所述第二集流管102具有两个腔体,每个腔除包括与第一集流管101相同的主板108、水室109及封盖以外,在其内部还设置有换向隔板111,所述换向隔板111用于堵截冷媒的通路,迫使冷媒改变流动方向,在两个腔体之间还设置有通孔112,便于冷媒流动,如图ID所示。现有的平行流蒸发器冷媒流动线路图如图IA中箭头方向所示,冷媒进入第二集流管102的一个腔内,在换向隔板111的作用下改变流向从该腔对应的一部分扁管103流过;冷媒通过扁管103后进入第一集流管101的一个腔内,在阻尼隔板107的作用下,均匀地流向该腔对应的一部分扁管103 ;冷媒通过扁管103后进入第二集流管102,通过第二集流管102的两个腔之间的通孔112从一个腔进入另一个腔;进入另一个腔后在换向隔板111的作用下,流向该腔对应的一部分扁管103 ;冷媒通过扁管103后进入第一集流管101的另一个腔,在阻尼隔板107的作用下,均匀地流向该腔对应的扁管103 ;冷媒通过扁管103后进入第二集流管102的另一个腔,从该腔排出。冷媒在扁管中流动,实现了热交换,其进入平行流蒸发器时为液态,从平行流蒸发器出来的时由于热交换可能为气态。现有的平行流蒸发器的集流管存在以下缺点若在集流管中设置阻尼隔板,则需要在集流管上开有多个与阻尼隔板相配合的槽,这种阻尼隔板与集流管的多处配合易出现冷媒泄漏,影响产品性能,而且由于阻尼隔板放置的位置有一定的要求,则在进行组装时,由于具有多个槽,工人可能会错误放置阻尼隔板的位置,从而影响产品性能;而且生产工艺复杂,工序繁琐,产品焊接合格率低,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产工艺简单,安装方便的集流管及使用该集流管的平行流蒸发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流管,包括第一管腔、第二管腔、第一封盖及第二封盖,所述第一管腔与第二管腔相互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管腔及第二管腔的轴向与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封盖位于集流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封盖位于集流管的另一端,所述集流管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其内部的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第一多孔 板及第二多孔板;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分别设置在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的中部,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上具有开孔;所述第一多孔板一端与第一封盖连接,另一端插入第一定位板的开孔中与第一定位板连接,所述第二多孔板一端插入第二定位板的开孔中与第二定位板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封盖连接,第一多孔板和第二多孔板均为U型结构且沿其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孔洞。进一步,所述集流管中部开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与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配合,固定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进一步,所述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的同一侧设置有多个扁型开孔,所述扁型开孔允许冷媒从外界进入集流管。进一步,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上的开孔具有上端和下端,所述上端临近扁型开孔,允许U型结构的第一多孔板和第二多孔板插入,所述下端远离扁型开孔,允许集流管内的冷媒通过。进一步,所述第一管腔与第二管腔一体成型。一种平行流蒸发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多个扁管;所述多个扁管位于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之间,且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通过所述多个扁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结构与上述的集流管的结构相同。进一步,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第三管腔及第四管腔,所述第一管腔与第四管腔相互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三管腔及第四管腔的轴向与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平行,在所述第三管腔和第四管腔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换向隔板和第二换向隔板,所述第一换向隔板和第二换向隔板用于堵截冷媒的通路。进一步,在相邻的两个扁管之间设置有翅片。本技术集流管及使用该集流管的平行流蒸发器,在集流管的两个相互平行的腔室内设置U型结构的多孔板,所述多孔板通过封盖和定位板固定,第一管腔、第二管腔与多孔板配合,既能使蒸发器内冷媒均匀流动,蒸发器的散热面的温度均匀,经平行流蒸发器的换热效率最大化,又能使集流管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节约安装工时,制造成本低,提高通用程度。附图说明图IA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平行流蒸发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IB所示为主板的结构示意图;图IC所示为第一集流管结构示意图;图ID所示为第二集流管结构示意图;图2A所示为本技术集流管的结构透视示意图;图2B所示为图2A中沿A-A向的截面示意图;图2C所示为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D所示为多孔板结构示意图;图3A所示为本技术平行流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B所示为第二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C所示为图3B中B-B向横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集流管及使用该集流管的平行流蒸发器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图2A所示为本技术集流管的结构透视示意图,图2B所示为图2A中沿A-A向的截面示意图。参见图2A与图2B所示,集流管I包括第一管腔2、第二管腔3。所述第一管腔2和第二管腔3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管腔2和第二管腔3的轴向与集流管I的长度方向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管腔2与第二管腔3 —体成型,比如,为一体成型的“8”型结构,“8”型结构的上部和下部形成集流管I的第一管腔2和第二管腔3。一体成型的集流管由铝型材拉制而成,不带复合层,结构简单,可根据安装的高度任意下料,加工方便,成本低。所述集流管I还包括第一封盖4、第二封盖5,所述第一封盖4位于集流管I的一端,所述第二封盖5位于集流管I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封盖4和第二封盖5用于封闭集流管的两端。集流管I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其内部的第一定位板6、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流管,包括第一管腔、第二管腔、第一封盖及第二封盖,所述第一管腔与第二管腔相互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管腔及第二管腔的轴向与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封盖位于集流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封盖位于集流管的另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其内部的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第一多孔板及第二多孔板;?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分别设置在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的中部,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上具有开孔;?所述第一多孔板一端与第一封盖连接,另一端插入第一定位板的开孔中与第一定位板连接,所述第二多孔板一端插入第二定位板的开孔中与第二定位板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封盖连接,第一多孔板和第二多孔板均为U型结构且沿其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孔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强,陈树荫,许国建,王永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