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曲轴输出机构,包括曲轴、皮带轮、飞轮、减振器、曲轴前端齿轮和曲轴后端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的前、后端均设为锥形端,所述皮带轮、飞轮的安装孔设为锥形孔,曲轴前、后端与皮带轮、飞轮为高压锥度过盈连接;所述减振器通过内径止口定位,通过锁紧螺栓锁紧固定在皮带轮上;所述曲轴前端齿轮安装在曲轴前端并位于皮带轮内侧,曲轴前端齿轮与曲轴之间通过第一短定位销连接,曲轴前端齿轮与皮带轮之间通过第一长定位销连接;所述曲轴后端齿轮安装在曲轴后端并位于飞轮内侧,曲轴后端齿轮与曲轴之间通过第二短定位销连接,曲轴后端齿轮与飞轮之间通过第二长定位销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精度高且稳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曲轴输出机构,属于发动机传动
技术介绍
大多数发动机的曲轴输出机构是飞轮和皮带轮通过键及螺栓固定在曲轴上,由曲轴带动皮带轮、飞轮和减振器运转。传统的安装方式中,曲轴上要开多个槽和开多个孔,另外减振器大多是直接连接在曲轴上,皮带轮无减振措施,使得曲轴偏长、偏重,输出端精度过低,强度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精度高且稳定的曲轴输出机构。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曲轴输出机构,包括曲轴、曲轴前端齿轮、皮带轮、减振器、飞轮和曲轴后端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的前、后端均设为锥形端,所述皮带轮、飞轮的安装孔设为锥形孔,并且皮带轮、飞轮安装孔内表面的锥度与曲轴前、后端外表面的锥度一致,曲轴前、后端与皮带轮、飞轮为高压锥度过盈连接;所述减振器通过内径止口定位,通过锁紧螺栓锁紧固定在皮带轮上;所述曲轴前端齿轮安装在曲轴前端并位于皮带轮内侧,曲轴前端齿轮与曲轴之间通过第一短定位销连接,曲轴前端齿轮与皮带轮之间通过第一长定位销连接;所述曲轴后端齿轮安装在曲轴后端并位于飞轮内侧,曲轴后端齿轮与曲轴之间通过第二短定位销连接,曲轴后端齿轮与飞轮之间通过第二长定位销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皮带轮、飞轮的安装孔内壁上均设有环形高压油槽,所述皮带轮、飞轮上均设有与环形高压油槽连通的打压油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皮带轮、飞轮上的打压油孔的油口用防尘堵密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曲轴前、后端的端面上开有螺纹中心孔,曲轴前、后端的端面上分别通过挡板螺栓连接前端挡板、后端挡板,所述前端挡板限位皮带轮,所述后端挡板限位飞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端曲轴齿轮、后端曲轴齿轮与曲轴之间均为过盈配合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本技术的曲轴输出机构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皮带轮、飞轮与曲轴之间靠高压锥度过盈连接,连接牢固,可靠性好,输出精度高且稳定;减振器安装在皮带轮上形成组件,使得皮带轮传动工作稳定,整个机构能够更加平稳工作。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实施例中的曲轴输出机构主要由曲轴I、第一短定位销2、曲轴前端齿轮3、第一长定位销4、皮带轮5、减振器6、锁紧螺栓7、前端挡板8、挡板螺栓9、防尘堵10、飞轮13、后端挡板14、第二长定位销15曲轴后端齿轮16和第二短定位销17等零部件组成。所述皮带轮5与曲轴I之间的连接方式如图I所示,所述曲轴I前端设为锥形端,所述皮带轮5的安装孔设为锥形孔,皮带轮5安装孔内表面的锥度与曲轴I前端外表面的锥度一致,曲轴I前端与皮带轮5为高压锥度过盈连接。此种方式的连接,可以确保皮带轮 5与曲轴I之间连接牢固、可靠,锥度配合精度高,保证了皮带轮5输出的精度和稳定性。所述皮带轮5的安装孔内壁上设有环形高压油槽12,所述皮带轮5上设有与环形高压油槽12连通的打压油孔11。皮带轮5安装到位后如需拆卸,须用液压机从打压油孔11将液压油打入环形高压油槽12中,利用液压膨胀力将皮带轮5压出;另外,所述皮带轮5上的打压油孔11的油口用防尘堵10密封,以防止灰尘等异物进入打压油孔11。所述曲轴I前端的端面上开有螺纹中心孔,曲轴I前端的端面上通过挡板螺栓9连接前端挡板8,所述前端挡板8限位皮带轮5,在拆卸皮带轮5时起安全保障作用。如图I所示,所述飞轮13与曲轴I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皮带轮5与曲轴I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飞轮13与曲轴I之间采用高压锥度过盈连接,来保证传递的可靠性;飞轮13利用利用液压膨胀力从曲轴I上拆下;曲轴I后端利用后端挡板14来限位飞轮13,保证拆卸的安全性。如图I所示,所述减振器6通过内径止口定位,通过锁紧螺栓7锁紧固定在皮带轮5上。由于减振器6不是直接连接在曲轴I上或整个曲轴输出机构的延长线上,曲轴I带动皮带轮5进而带动减振器6,对曲轴I和飞轮13起到减振作用的同时,也对皮带轮5的传动稳定性其关键作用;另外,减振器6连接在皮带轮5上也降低了曲轴I结构的复杂性,控制了曲轴I的有效长度,提高了曲轴输出机构的强度。如图I所示,所述曲轴前端齿轮3安装在曲轴I前端并位于皮带轮5内侧,曲轴前端齿轮3与曲轴I之间为过盈配合连接,曲轴前端齿轮3与曲轴I之间通过第一短定位销2连接,曲轴前端齿轮3与皮带轮5之间通过第一长定位销4连接;所述曲轴后端齿轮16安装在曲轴I后端并位于飞轮13内侧,曲轴后端齿轮16与曲轴I之间为过盈配合连接,曲轴后端齿轮16与曲轴I之间通过第二短定位销17连接,曲轴后端齿轮16与飞轮13之间通过第二长定位销15连接。权利要求1.曲轴输出机构,包括曲轴(I)、曲轴前端齿轮(3)、皮带轮(5)、减振器(6)、飞轮(13)和曲轴后端齿轮(16);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I)的前、后端均设为锥形端,所述皮带轮(5)、飞轮(13)的安装孔设为锥形孔,并且皮带轮(5)、飞轮(13)安装孔内表面的锥度与曲轴(I)前、后端外表面的锥度一致,曲轴(I)前、后端与皮带轮(5)、飞轮(13)为高压锥度过盈连接;所述减振器(6)通过内径止口定位,通过锁紧螺栓(7)锁紧固定在皮带轮(5)上;所述曲轴前端齿轮(3)安装在曲轴(I)前端并位于皮带轮(5)内侧,曲轴前端齿轮(3)与曲轴(I)之间通过第一短定位销(2)连接,曲轴前端齿轮(3)与皮带轮(5)之间通过第一长定位销(4)连接;所述曲轴后端齿轮(16)安装在曲轴(I)后端并位于飞轮(13)内侧,曲轴后端齿轮(16)与曲轴(I)之间通过第二短定位销(17)连接,曲轴后端齿轮(16)与飞轮(13)之间通过第二长定位销(15)连接。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曲轴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轮(5)、飞轮(13)的安装孔内壁上均设有环形高压油槽(12),所述皮带轮(5)、飞轮(13)上均设有与环形高压油槽(12)连通的打压油孔(1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曲轴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轮(5)、飞轮(13)上的打压油孔(11)的油口用防尘堵(10)密封。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曲轴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I)前、后端的端面上开有螺纹中心孔,曲轴(I)前、后端的端面上分别通过挡板螺栓(9)连接前端挡板(8)、后端挡板(14),所述前端挡板(8)限位皮带轮(5),所述后端挡板(14)限位飞轮(13)。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曲轴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曲轴(I)齿轮、曲轴后端齿轮(16)与曲轴(I)之间均为过盈配合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曲轴输出机构,包括曲轴、皮带轮、飞轮、减振器、曲轴前端齿轮和曲轴后端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的前、后端均设为锥形端,所述皮带轮、飞轮的安装孔设为锥形孔,曲轴前、后端与皮带轮、飞轮为高压锥度过盈连接;所述减振器通过内径止口定位,通过锁紧螺栓锁紧固定在皮带轮上;所述曲轴前端齿轮安装在曲轴前端并位于皮带轮内侧,曲轴前端齿轮与曲轴之间通过第一短定位销连接,曲轴前端齿轮与皮带轮之间通过第一长定位销连接;所述曲轴后端齿轮安装在曲轴后端并位于飞轮内侧,曲轴后端齿轮与曲轴之间通过第二短定位销连接,曲轴后端齿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曲轴输出机构,包括曲轴(1)、曲轴前端齿轮(3)、皮带轮(5)、减振器(6)、飞轮(13)和曲轴后端齿轮(16);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1)的前、后端均设为锥形端,所述皮带轮(5)、飞轮(13)的安装孔设为锥形孔,并且皮带轮(5)、飞轮(13)安装孔内表面的锥度与曲轴(1)前、后端外表面的锥度一致,曲轴(1)前、后端与皮带轮(5)、飞轮(13)为高压锥度过盈连接;所述减振器(6)通过内径止口定位,通过锁紧螺栓(7)锁紧固定在皮带轮(5)上;所述曲轴前端齿轮(3)安装在曲轴(1)前端并位于皮带轮(5)内侧,曲轴前端齿轮(3)与曲轴(1)之间通过第一短定位销(2)连接,曲轴前端齿轮(3)与皮带轮(5)之间通过第一长定位销(4)连接;所述曲轴后端齿轮(16)安装在曲轴(1)后端并位于飞轮(13)内侧,曲轴后端齿轮(16)与曲轴(1)之间通过第二短定位销(17)连接,曲轴后端齿轮(16)与飞轮(13)之间通过第二长定位销(15)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亨琳,罗函,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