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式起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82971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履带式起重机,包括:底座主体,平行安装在底座主体的两个履带架,通过回转支承与底座主体连接的主平台,主平台的头部安装有臂架,其还包括:拉板,在履带式起重机处于起臂状态时,拉板的第一端与主平台的尾部可拆卸连接,拉板的第二端与第一履带架可拆卸连接;第一履带架为:起臂状态时,两个履带架中靠近主平台尾部的一个履带架。上述履带式起重机起臂时,臂架的一部分作用力会依次通过主平台、拉板传递给履带架,进而减少了回转支承的受力,对回转支承及其连接螺栓起到保护作用,回转支承不易损坏,同时也使得该履带式起重机适于安装更长的臂架,提高履带起重机的起升高度。起臂后,将上述拉板拆卸即可,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起重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履带式起重机
技术介绍
履带式起重机是一种利用履带行走的动臂旋转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具有履带接地面积大,通过性好,适应性强和可带载行走等特点。履带式起重机可进行挖土、夯土和打桩等多种作业,是建筑工地吊装作业的主要工程机械。履带式起重机主要包括履带行走装置、回转机构、上车、作业设备和吊钩。其中,回转机构由回转支承、回转马达和回转减速器等组成,上车的主平台的头部安装有臂架,主平台通过回转支承连接在履带行走装置的底座上。起臂时,回转支承可将上车的全部作用力传递给底座,并保证主平台可做360度回转。 履带式起重机在起臂时,回转支承受力较大,容易发生损坏,一旦臂架在扳起过程所需的作用力超过回转支承所能承受的极限值,就会造成回转支承及其连接螺栓的损坏,影响正常作业或造成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履带式起重机,以解决现有的履带式起重机回转支承容易损坏的问题并有效提高履带起重机扳起更长臂架的能力。本技术提供一种履带式起重机,包括底座主体,平行安装在所述底座主体的两个履带架,通过回转支承与所述底座主体连接的主平台,所述主平台的头部安装有臂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板,在所述履带式起重机处于起臂状态时,所述拉板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平台的尾部可拆卸连接,所述拉板的第二端与第一履带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履带架为起臂状态时,所述两个履带架中靠近所述主平台尾部的一个履带架。进一步地,所述主平台尾部的底面上设有第一连接耳板,所述拉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耳板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履带架的侧面设有第二连接耳板,或所述两个履带架的侧面均设有第二连接耳板,所述拉板的第二端与设于所述第一履带架侧面的第二连接耳板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耳板包括第一双耳板和第二双耳板;所述第二连接耳板包括第三双耳板和第四双耳板;所述拉板包括第一拉板和第二拉板;所述第一拉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双耳板和第三双耳板通过连接销或连接螺栓连接;所述第二拉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双耳板和第四双耳板通过连接销或连接螺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拉板和第二拉板关于所述主平台的中心面对称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耳板包括第一单耳板和第二单耳板;所述第二连接耳板包括第三单耳板和第四单耳板;所述拉板包括第三拉板、第四拉板、第五拉板和第六拉板,所述第三拉板和所述第四拉板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单耳板和所述第三单耳板通过连接销或连接螺栓连接;所述第五拉板和所述第六拉板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二单耳板和所述第四单耳板通过连接销或连接螺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拉板和所述第六拉板关于所述主平台的中心面对称设置;所述第四拉板和所述第五拉板关于所述主平台的中心面对称设置。进一步地,上述履带式起重机还包括与所述履带式起重机的第二履带架可拆卸连接的侧扳起支腿;所述第二履带架为所述履带式起重机处于起臂状态时,所述两个履带架中设置在所述第一履带架相对侧的履带架。 进一步地,上述履带式起重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履带架的拉板放置机构,所述拉板放置机构设有拉板固定部。本技术提供的履带式起重机,其在起臂状态时,主平台尾部和靠近主平台尾部的履带架之间设有可拆卸的拉板。起臂时,由臂架产生的作用力通过主臂拉板、钢丝绳和滑轮机构传递到主平台上,此时主平台通过拉板与履带架连接相连,因而一部分作用力会通过拉板传递给履带架,由此减小了传递到回转支承上的力,对回转支承保护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该履带式起重机的回转支承不易损坏。由此,也使得该履带式起重机适于安装更长的臂架,提闻起重机的起升闻度。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I提供的履带式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I提供的履带式起重机中第一连接耳板、拉板和第二连接耳板的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I的第一种方式中第一连接耳板、拉板和第二连接耳板的主视不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I的第一种方式中主平台尾部的侧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I的第一种方式中第一履带架的侧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I的第二种方式中第一连接耳板、拉板和第二连接耳板的主视不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履带式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底座主体21第一履带架22第二履带架3回转支承4主平台5第一连接耳板6第二连接耳板8拉板51a第一双耳板51b第二双耳板61a第三双耳板61b第四双耳板81第一拉板82第二拉板52a第一单耳板52b第二单耳板62a第三单耳板62b第四单耳板83第三拉板84第四拉板85第五拉板86第六拉板9侧扳起支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I请参见图I至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履带式起重机包括底座主体I ;通过回转支承3与底座主体I连接的主平台4,主平台4的头部安装有臂架,尾部底面设置有第一连接耳板5 (图I中未标出);平行安装在所述底座主体的两个履带架,具体为起臂状态时,靠近主平台尾部的第一履带架21,和设置在第一履带架21相对侧的第二履带架22 ;第一履带架21的侧面设有第二连接耳板6 (图I中未标出);拉板8,其第一端通过连接销与第一连接耳板5连接,第二端通过连接销与第二连接耳板7连接。所述主平台4的头部是指设有驾驶室的部分,该部安装有臂架,尾部是指与所述头部相对的部分,该部通常设有配重。当履带式起重机开始起臂时,主平台4需要回转至图I所示的起臂位置(主平台4与底座主体I相垂直的位置),此时主平台4和履带架通过拉板8连接为一个刚性体。图I中箭头方向为臂架起臂时力的传递方向,具体的起臂时,由臂架产生的作用力通过主臂拉板、钢丝绳和滑轮机构传递到主平台4上,由于主平台4通过拉板8与第一履带架21相连,因而一部分作用力会通过拉板8传递给履带架,由此减小了传递到回转支承3上的力,对回转支承3保护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该履带式起重机的回转支承3不易损坏。上述履带式起重机中拉板8用于将主平台4的一部分作用力传递给履带架,减少回转支承3的受力。第一连接耳板5和第二连接耳板6用于将拉板8的两端分别与主平台4和第一履带架21相连。本实施例中,拉板8的两端是通过连接销与第一连接耳板5和第二连接耳板6可拆卸连接,由此,当起臂后,可将拉8拆卸下来,不影响主平台4回转至其它位置。作为优选方案,第一连接耳板、第二连接耳板及拉板的结构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方式一(图3至图5)第一连接耳板包括第一双耳板51a和第二双耳板51b ;第二连接耳板包括第三双耳板61a和第四双耳板61b ;拉板8包括第一拉板81和第二拉板82,所述第一拉板8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双耳板51a和第三双耳板61a通过连接销连接;第二拉板8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双耳板51b和第四双耳板61b通过连接销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第一拉板81和第二拉板82的布置方式对第一双耳板51a、第二双耳板51b、第三双耳板61a和第四双耳板61b的设置位置进行选择。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履带式起重机,包括:底座主体(1),平行安装在所述底座主体(1)的两个履带架,通过回转支承(3)与所述底座主体(1)连接的主平台(4),所述主平台(4)的头部安装有臂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板(8),在所述履带式起重机处于起臂状态时,所述拉板(8)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平台(4)的尾部可拆卸连接,所述拉板(8)的第二端与第一履带架(21)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履带架(21)为:起臂状态时,所述两个履带架中靠近所述主平台(4)尾部的一个履带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保军张长文贾胜超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