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电机定子专用吊装装置,包括两台行车机构,每台行车机构的两个行车主梁之间垂直安装有两个平行的上支撑梁,上支撑梁上固定安装有钢索,每台行车机构的两束钢索之间安装有分配梁,两个分配梁等高平行,每个分配梁的端部下方的钢索上均固定安装有爬升式液压千斤顶,分配梁的底部中央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有扁担梁,扁担梁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吊钩;使用时,爬升式液压千斤顶在钢索上爬升,并将分配梁、扁担梁及吊钩上吊挂的发电机定子一起顶升,实现发电机定子吊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安全可靠、方便安装和操作,解决了大型发电机定子不易吊装的难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电机定子吊装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吊装发电机定子的吊装工具。
技术介绍
电力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为保证全国用电需求、切实落实国家“上大压小”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决策措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电力工业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而火力发电在我国电力供应中占有较高比重。对火力发电机组而言,单机发电功率越大,对燃煤的利用率越高、污染越小,因此,600丽和1000MW火力发电组已取代300MW机组,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火力发电建设项目的首选机型。而随着大机组的出现,发电机定子、汽包、主变压器等大型设备的重量、尺寸等也随之增加,需要有新的施工方案和相应的设备以满足工程施工的需要。··大型电力设备的安装主要有以下施工方案早期电力建设领域大型设备的吊装主要使用卷扬机提升方案,该方案存在以下缺点①由于卷扬机起重能力有限,使用此方案需要在被吊件上设置多个吊点,使用多台卷扬机同时工作,而各台卷扬机同步动作难以实现,因此吊装过程冲击很大,安全性能差,不利于就位为实现被吊件的移动,确保拖拽过程中设备不受额外载荷的影响,需要保证拖拽钢丝绳走向与被吊件移动方向的夹角不大于设计要求,这就需要在被吊件移动沿途的构筑物上为拖拽钢丝绳布置多个转向滑轮,对构筑物的强度等力学性能提出了许多附加要求,施工成本增加;③施工占用场地大,由于需要通过多级滑轮组和钢丝绳等,导致整个系统危险点多、环节复杂,可控性差卷扬机操控对于电源依赖程度高,吊装过程中不能失去电力,否则无法制动,导致吊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由于以上缺点,卷扬机提升方案已经基本淘汰,目前多采用行车抬吊方案,对于发电机定子等大型设备来说,单台行车的起吊能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两台行车同时吊装发电机定子等大型设备,使用两台行车机构需要解决工作同步性、受力均匀和安全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且方便吊装发电机定子的发电机定子专用吊装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发电机定子专用吊装装置,包括两台行车机构,每台所述行车机构包括两个平行的行车主梁,每台所述行车机构的两个所述行车主梁之间垂直安装有两个平行的上支撑梁,所述上支撑梁上固定安装有钢索,每台所述行车机构的两束钢索之间安装有分配梁,两个所述分配梁等高平行,每个所述分配梁的端部下方的所述钢索上均固定安装有爬升式液压千斤顶,所述分配梁的底部中央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有扁担梁,所述扁担梁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吊钩。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支撑梁上固定安装有锚头,所述钢索的顶端固定安装在所述锚头上。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吊钩通过提升绞索与发电机定子连接。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每台所述行车机构的两束所述钢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分配梁的长度相匹配,所述扁担梁的长度与两条所述分配梁之间的距离相匹配,两台所述行车机构的四束所述钢索相互平行。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发电机定子专用吊装装置,包括两台行车机构,每台所述行车机构包括两个平行的行车主梁,每台所述行车机构的两个所述行车主梁之间垂直安装有两个平行的上支撑梁,所述上支撑梁上固定安装有钢索,每台所述行车机构的两束钢索之间安装有分配梁,两个所述分配梁等高平行,每个所述分配梁的端部下方的所述钢索上均固定安装有爬升式液压千斤顶,所述分配梁的底部中央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有扁担梁,所述扁担梁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吊钩;使用时,爬升式液压千斤顶在钢索上爬升,并将分配梁、扁担梁及吊钩上吊挂的发电机定子一起顶升;两台行车机构的行车主梁通过两端的·行动轮同步运动,从而带动发电机定子一起移动,实现发电机定子吊装;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安全可靠、方便安装和操作,解决了大型发电机定子不易吊装的难题。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A-A向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I中B处放大图;图4是图I中C处放大图;图中1_行车主梁;2_上支撑梁;3-钢索;4-锚头;5_分配梁;6_爬升式液压千斤顶;7_扁担梁;8-吊钩;9_提升绞索;10-发电机定子;11-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技术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如图I和图2所示,发电机定子10专用吊装装置,包括两台行车机构,所述行车机构包括两个平行的行车主梁1,每台所述行车机构的两个所述行车主梁I之间垂直安装有两个平行的上支撑梁2,所述上支撑梁2上固定安装有钢索3,两台所述行车机构的四束所述钢索3相互平行;如图3所示,所述上支撑梁2上固定安装有锚头4,所述钢索3的顶端固定安装在所述锚头4上。每台所述行车机构的两束钢索3之间安装有分配梁5,每台所述行车机构的两束所述钢索3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分配梁5的长度相匹配,两个所述分配梁5等高平行,如图4所示,每个所述分配梁5的端部下方的所述钢索3上均固定安装有爬升式液压千斤顶6,所述分配梁5的底部中央通过连接板11固定连接有扁担梁7,所述扁担梁7的长度与两条所述分配梁5之间的距离相匹配,所述扁担梁7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分配梁5方向垂直,所述扁担梁7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吊钩8,所述吊钩8通过提升绞索9与发电机定子10连接。调整上支撑梁2、钢索3和分配梁5的位置,使得发电机定子10的重力均匀分布在四束钢索3上,将发电机定子10通过提升绞索9连接到吊钩8上之后,控制四个爬升式液压千斤顶6同时动作,使得四个爬升式液压千斤顶6同时在四束钢索3上同步爬升,千斤顶顶推着分配梁5在钢索3上爬升,分配梁5带动扁担梁7、吊钩8以及发电机定子10向上爬升,通过爬升式液压千斤顶6的驱动完成升降动作,发动机定子的平移则依靠行车机构的行车主梁I两端的行动轮运动来完成,行车机构的工作原理属于公知常识,这里不再赘述。名词解释爬升式液压千斤顶6,也称升降千斤顶,这种升降 千斤顶是由一个或两个平行的油缸,上下两个卡具和控卡机构组成的。当千斤顶置于爬杆上时,两个卡具中总有一个是与爬杆卡紧的。它以油压为动力,通过两个卡具交替地卡紧和打开来完成负载爬升或下降动作,当爬杆立在或悬挂在一固定的位置,升降千斤顶可沿爬杆带着荷载爬升或降落至所要求的部位,也可将升降千斤顶放置在荷载支承结构某一固定位置上,荷载吊挂于可移动的爬杆上,爬杆悬挂在升降千斤顶上,荷载可随爬杆的移动,提升或降落到所要求的位置。这种千斤顶既能负重爬升,又能负重下降,而且可负重原地“踏步”。这种千斤顶不仅能用于不同类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构筑物工程的滑模施工,而且能用于空间结构屋盖整体提升,用于钢烟囱和万吨油罐及重型设备安装等工程中的提升和降落。爬升式液压千斤顶6在《工业建筑》1978年第02期上有详细描述。专利号93246523. 4的专利中也详细记载了爬升式液压千斤顶6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故爬升式液压千斤顶6属于公知常识,这里不再赘述。以上显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发电机定子专用吊装装置,包括两台行车机构,每台所述行车机构包括两个平行的行车主梁,其特征在于:每台所述行车机构的两个所述行车主梁之间垂直安装有两个平行的上支撑梁,所述上支撑梁上固定安装有钢索,每台所述行车机构的两束钢索之间安装有分配梁,两个所述分配梁等高平行,每个所述分配梁的端部下方的所述钢索上均固定安装有爬升式液压千斤顶,所述分配梁的底部中央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有扁担梁,所述扁担梁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吊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福春,田福兴,刘金良,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