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辊床的车身位置调节装置,包括支撑座、处于支撑座下方且驱动支撑座上下移动的顶升装置以及固定连接在支撑座上方的车身支撑部,所述车身支撑部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座顶面的滑轨以及能够沿滑轨往复移动的支撑架,滑轨的方向与车身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的支撑架顶部固定连接有托盘以及与托盘滑动配合的支撑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辊床的车身位置调节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实现了车身上定位孔与滑撬上定位销的精确配位,保证仅在需要精确定位的时候使其精确定位,而在无需精确定位的工位使其处于原有状态,大大减少了设备的改造量,节约了成本,且操作方便,节省了装配人员的操作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实用性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制造过程中的车身输送装置,具体是涉及一种辊床上的辊床的车身位置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汽车制造公司涂装车间都为人工喷涂,所以没有车身相对滑撬定位精度的要求,车身在吊具上以及车身在滑撬上都未使用销定位。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油漆对人体危害,很多公司开始开发使用机器人进行喷涂作业,随着机器人喷涂项目的上线,机器人喷涂时要求车身与滑撬是精确定位的,而其余大部分工位并无精确定位要求,由于整个涂装生产过程中,车身与滑撬要经过多次的脱离再结合,所以为减少设备改造量以及工人工作量,仅仅在机器人喷涂工位前通过人工完成车身与滑撬的精确定位。 为完成上述设计方案,对现有滑撬进行改造,使其与车身实现销定位,并且要求定位销能够人工操作进行伸缩,在需要进行精确定位时,将定位伸出,使其与车身定位孔进行配合实现精确定位。在无需进行精确定位工位时,定位销缩入定位销安装孔,无需使其与车身配合,避免定位销与待装配的汽车零部件产生干涉。要实现在机器人喷涂工位前使车身与滑撬的精确定位,必须设计一种车身定位装置,使车身与滑撬脱离,手工操作滑撬定位销使其处于伸出状态,再调整车身位置,使滑撬定位销与车身定位孔对准,最后车身落至滑撬,实现销定位即可。现有的关于车身定位装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车身定位装置的通用性,SP利用一套定位装置如何实现对不同车型车身的定位,例如申请公告号为CN101954605A的专利文献提供了一种车身定位装置,该定位装置具有两种工作状态,能实现两种工件的定位。但是,对于如何方便实现车身定位孔与定位销精确配位,目前还没有文献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辊床的车身位置调节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实现了车身上定位孔与滑撬上定位销的精确配位,大大减少了设备的改造量,节约了成本,且操作方便,节省了装配人员的操作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实用性强。一种辊床的车身位置调节装置,包括支撑座、处于支撑座下方且驱动支撑座上下移动的顶升装置以及固定连接在支撑座上方的车身支撑部,所述车身支撑部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座顶面的滑轨以及能够沿滑轨往复移动的支撑架,滑轨的方向与车身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的支撑架顶部固定连接有托盘以及与托盘滑动配合的支撑块。车身放置于支撑块上,通过滑轨可对车身进行前后方向的调整,通过调整支撑块可对车身进行左右方向的调整。顶升装置的设置,实现了辊床的车身位置调节装置与滑撬的分离,从而便于完成对车身位置的调整,调整完成后,顶升装置再将上述辊床的车身位置调节装置下移至滑撬上,利用滑撬上的定位销穿过车身定位孔将车身定位,最后滑撬载着车身进入机器人喷涂工位进行喷涂即可。顶升装置可选用多种机构,例如可选用在支撑座底部设置一个或多个气缸,或者其他能实现相同功能的顶升机构。为便于装配,降低安装成本,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顶升装置包括底座、铰接在底座上的偏心轮以及驱动偏心轮转动的驱动电机,偏心轮的圆周面抵接在支撑座的底面。随着偏心轮的转动,支撑座带动车身上下往复移动。为保证顶升过程中本技术辊床的车身位置调节装置垂直做上下运动,可在所述的支撑座的两侧设置用于引导所述支撑座上下移动的导向机构,同时所述支撑座的边缘处设置与所述的导向机构配合的第一导向轮。第一导向轮可通过多种方式与支撑座铰接。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的支撑座的边缘处设置两个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的第一安装板,第一导向轮铰接在两个第一安装板之间,此时可选用的导向机构包括安装座以及铰接在安装座上且轴线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二导向轮,两个第二导向轮的圆周面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安装板背向第一导向轮的一侧侧面抵接;第一导向轮的圆周面与安装座朝向第一导向轮的一侧侧面抵接。所述的安装座相对顶升机构的底座静止不动。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便于加工,所述的第一导向轮也可由滑块代替,此时,导向机构为与滑块配合的滑轨。或者,所述的导向机构也可选用结构简单的导向槽,此时第一导向轮能够沿导向槽上下移动。为防止支撑块划破车身,支撑块可选用弹性块,所述的弹性块可选用橡胶块或其他弹性材质。弹性块的大小可根据车身上的相应支撑位的大小确定。为便于车身沿车身宽度方向上的调整,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支撑块侧面与托盘内壁之间设置沿车身宽度方向伸缩的弹簧,弹簧的个数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沿支撑块两侧对称设置。同时,弹簧也起到复位的作用,车身喷涂完成后,被移至下一工位,在弹簧弹力作用下托盘恢复原位。为进一步减小支撑块与托盘之间的摩擦作用力,可在支撑块与托盘顶面之间设置万向滚轮,万向滚轮设置的个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为进一步提高支撑块对车身支撑的稳定性,可在支撑块顶面设置与车身长度方向一致的条形槽,条形槽设置的宽度和深度可根据实际车身定位点的形状确定。为便于加工,可选择在所述的支撑架底部设置滑块,滑块底面设有与滑轨配合的燕尾槽。为防止上述滑块滑出滑轨,所述的滑轨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垂直设置的限位板,两个限位板相向的一侧分别设有一个限位块,限位块可选择弹性块。滑块底面也可根据需要设置其他槽型结构,此时滑轨的形状需要与滑块上的槽型结构配合。本技术的辊床的车身位置调节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实现了车身上定位孔与滑撬上定位销的精确配位,保证仅在需要精确定位的时候使其精确定位,而在无需精确定位的工位使其处于原有状态,大大减少了设备的改造量,节约了成本,且操作方便,节省了装配人员的操作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辊床的车身位置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I中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辊床的车身位置调节装置的使用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一种辊床的车身位置调节装置,包括支撑座I、处于支撑座I下方且驱动支撑座I上下移动的顶升装置以及固定连接在支撑座I上方的车身支撑部,车身支撑部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座I顶面的滑轨2以及能够沿滑轨2往复移动的支撑架3,滑轨2的方向与车身长度方向平行;支撑架3顶部固定连接有托盘7以及与托盘7滑动配合的支撑块4。顶升装置由底座10、铰接在底座10上的偏心轮5以及驱动偏心轮5转动的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相关的部件在图中省略),偏心轮5的圆周面抵接在支撑座I的底面,底座10和偏心轮5的个数均为四个,分别设于支撑座I下方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两侧,其中底座10两两成对分别设于偏心轮5的转轴19两端并与转轴19铰接,两个偏心轮5分别设于转轴19端部,并随转轴19转动。如图2所示,支撑座I为由四根方钢头位焊接而成的矩形架,根据需要可在矩形架·内部设置加强筋。支撑座I两侧设有用于引导支撑座I上下移动的导向机构,支撑座I的边缘处设有与导向机构配合的第一导向轮8。支撑座I的边缘处设有两个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的第一安装板16,第一导向轮8通过铰接轴铰接在两个第一安装板16之间。导向机构包括安装座9以及铰接在安装座9上且轴线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二导向轮11,两个第二导向轮11的圆周面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板16背向第一导向轮8的一侧侧面抵接,第一导向轮8的圆周面与安装座9朝向第一导向轮8的一侧侧面抵接。安装座9为倒T形安装板,倒T形安装板的竖板与横板之间设有加强板20 ;T形安装板的竖板上固定有两个平行且竖直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辊床的车身位置调节装置,包括支撑座(1)、处于支撑座(1)下方且驱动支撑座(1)上下移动的顶升装置以及固定连接在支撑座(1)上方的车身支撑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支撑部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座(1)顶面的滑轨(2)以及能够沿滑轨(2)往复移动的支撑架(3),滑轨的方向与车身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的支撑架(3)顶部固定连接有托盘(7)以及与托盘(7)滑动配合的支撑块(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松,顾伟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