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崔乾植专利>正文

双管式换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70107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0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双重管式换热管,气体或液体制冷剂从油路孔通过而冷却内部管,通过外管道的贯通孔流入的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聚集到内部管上形成的第一聚集槽,并经由内部管的螺旋槽,连续冲撞多个凸起,发生换热作用而使气体和液体制冷剂冷却下来,冷却的气体和液体制冷剂聚集到内部管的第二聚集槽,通过外部管的贯通孔排出外部。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双重管式换热管是,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聚集到内部管的第一、第二聚集槽而易于连续流入和排出,外部管外面利用穿孔(Punching)工艺穿出气体或液体制冷剂通过的贯通孔而制作简便,外部管上不需特别实施加工而具有体积最小化、节省制作成本、制作所需时间短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双管式换热管,具体是气体和液体经由内部管的螺旋槽时,与多个凸起连续发生冲撞而在换热作用下被冷却下来。冷却的气体和液体集中到第二聚集槽,通过贯通孔排出的双重管式换热管。
技术介绍
一般车辆使用的空调装置用于夏、冬季节的汽车内部制冷热,或者下雨天和冬天清除挡风玻璃上结下的霜,以确保驾驶者前、后方视野。 所述空调装置具备制冷热系统,选择性地引入外部空气或内部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该空气之后,送入汽车的内部而达到汽车内部制、冷热或通风目的。所述空高装置具备对进入汽车内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双重管式内部换热器,图I是双重管式内部换热器的示意图。其结构包括内部管10,外面形成高压经由的螺旋部12 ;外部管20,在所述内部管10的外周面以双重管结构结合的同时形成高压油路21,两端部分外周面有气体进出的进出口管22,23相结合在一起。制冷剂通过所述内部管10的低压油路11而冷却所述内部管10,气体通过在所述内部管10的螺旋部12形成的高压油路21,与所述内部管产生换热作用而使气体在冷却半途状态下流入汽车内部。所述外部管20的外周面具有与所述内部管10同样的直径,但进出口管22,23结合的所述外部管20的外周面两端形成以既定幅度扩管的扩管部24。所述外部管20的扩管部24中的其中之一使通过进口管22流入的气体聚集既定的量,以持续流入所述高压油路21,其二是使经过换热作用而冷却的气体聚集既定的量,以通过排管23持续排出。但是如上所述,为使气体从进出口管22,23连续流入和排出,在外部管20形成扩管部24以聚集气体的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在于,须在外部管20的特定区段形成扩管部24,扩管部24的形成还会增加外部管20的体积面积而增加外部管20的制造成本,并延长制作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解决所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或液体制冷剂通过油路孔而冷却内部管,通过外管道贯通孔流入的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聚集于在内部管上形成的第一聚集槽,气体或液体制冷剂从内部管的螺旋槽经由时,与多个凸起连续冲撞,发生换热作用而被冷却下来,冷却的气体或液体制冷剂聚集在内部管的第二聚集槽,通过外部管的贯通孔排到外部的双重管式换热管。而且外部管的贯通孔直径比内部管的第一、第二聚集槽的宽度小,从而使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通过外部管的贯通孔连续送入或排出的双重管式换热管。(二 )、技术方案为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双重管式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其组成结构包括内部管,呈中空形状,形成有气体或液体制冷剂通过的油路孔,沿外面纵向以既定间隔形成环形螺旋槽,沿所述螺旋槽凸出形成多个凸起,所述螺旋槽的两端形成聚集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的第一、第二聚集槽;外部管,呈中空形状,与所述内部管外面贴紧结合,外周面两端部分形成与所述内部管的第一、第二聚集槽连通的贯通孔。本专利技术涉及双重管式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管的贯通孔直径小于所述内部管的第一、第二聚集槽的宽度。本专利技术涉及双重管式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聚集槽的外面凸出形成多个凸起。 本专利技术涉及双重管式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管由铝、铜或者铜合金中的其中之一材料形成。本专利技术涉及双重管式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聚集槽由半球形、椭圆形或者多角形状中的其中之一形状形成。本专利技术涉及双重管式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由圆形、半球形、椭圆形或多角形状中的其中之一形状形成。(三)、有益效果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双重管式换热管是气体或液体聚集到内部管的第一、第二聚集槽而易于连续流入和排出,而且从外部管外面穿出孔(punching)作为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通过的贯通孔而便于制作,也不需要在外部管另行实施加工而使体积最小化,同时节省制作成本且节省制作时间。附图说明图I是采用传统技术的双重管式内部换热器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双重管式换热管安装于汽车冷却装置上的状态的概略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双重管式换热管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双重管式换热管的分解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双重管式换热管使用状态的侧剖面图。图中符号说明100:内部管101 :油路孔102:螺旋槽103,103’ 凸起104a :第一聚集槽 104b :第二聚集槽200 :外部管201 :贯通孔301:入口管302:出口管400 :压缩机500 :冷凝器600 :膨胀阀700 :蒸发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详细进行描述。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涉及双重管式换热管安装于汽车冷却装置上的状态的概略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双重管式换热管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双重管式换热管的分解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双重管式换热管使用状态的侧剖面图。内部管100为中空状,形成有气体或液体通过的油路孔101,沿外面纵向以既定间隔形成环形螺旋槽102,沿所述螺旋槽102凸出形成多个凸起103,所述螺旋槽102的两端形成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聚集的第一、第二聚集槽104a,104b。所述内部管100是使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通过油路孔101而被冷却下来。所述内部管100是在所述第一聚集槽104a聚集从外部流入的气体或者制冷液体,使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持续流入所述螺旋槽102,冷却的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会聚集到所 述第二聚集槽104b而被持续排到外部。所述第一、第二聚集槽104a,104b的幅度应比所述外部管200的贯通孔201的直径更览为且。所述第一、第二聚集槽104a,104b是在半球形、椭圆形或者多角形状中,由其中之一形状形成。所述第一、第二聚集槽104a,104b的外面凸出形成多个凸起103’,聚集到所述第一聚集槽104a的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与所述凸起103’连续冲撞发生换热作用,然后流入所述螺旋槽102提升冷却效率,聚集所述第二聚集槽104b的冷却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从所述第二聚集槽104b向所述凸起103’冲撞连续冷却而排到外部。所述内部管100是使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经由所述螺旋槽102,向沿所述螺旋槽102形成的多个凸起103发生冲撞而迅速冷却下来。所述内部管100是所述螺旋槽102的间隔越窄,经由所述螺旋槽102冷却的气体或液体制冷剂的温度变化速度越快,所述螺旋槽102的间隔越宽,冷却的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的变化速度越慢。所述螺旋槽102的间隔和角度是可以由用户选择调节并制作。所述内部管100是根据与气体产生换热作用的所述凸起103,103’的数量,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的温度下降速度发生变化,而所述凸起103,103’的数量可以由用户选择调节并制作。所述内部管100的凸起103,103’是从圆形、半球形、椭圆形中,由其中之一形状形成。所述内部管100是从铝、铜或者铜合金的其中之一材料形成。所述内部管100应优先采用导热性能突出的铜材料制作,用户也可以选择采用有色金属材料制作。外部管200为中空状,与所述内部管100外面贴紧结合,外周面两端部分形成与所述内部管100的第一、第二聚集槽104a,104b连通的贯通孔201。所述外部管200与所述内部管100外面贴紧结合,引导气体或液体制冷剂经由所述螺旋槽102。所述外部管200是通过某一个所述贯通孔201,使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流入,通过另一个所述贯通孔201排出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所述外部管200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重管式换热管,其特征在于,其组成结构包括:内部管(100),呈中空形状,形成有气体或液体制冷剂通过的油路孔(101),沿外面纵向以既定间隔形成环形螺旋槽(102),沿所述螺旋槽(102)凸出形成多个凸起(103),所述螺旋槽(102)的两端形成聚集气体或者液体制冷剂的第一、第二聚集槽(104a,104b);外部管(200),呈中空形状,与所述内部管(100)外面贴紧结合,外周面两端部分形成与所述内部管(100)的第一、第二聚集槽(104a,104b)连通的贯通孔(201)。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乾植
申请(专利权)人:崔乾植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