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回转拖船纵向吊运装置及整船吊运下水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66397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0 2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回转拖船纵向吊运装置,包括数根吊索和对称设置在全回转拖船两舷侧的数个吊环,吊环两个一组间隔固定在全回转拖船舷侧的两端,吊环与连接卸扣连接,吊索悬挂在造船专用起重机的吊钩上,吊索下端通过连接卸扣与吊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整船吊运下水的方法:1)焊好吊环;2)将吊索分别悬挂在吊钩上,通过连接卸扣与吊环连接;3)试吊全回转拖船:4)吊运全回转拖船下水:5)完成后续工序。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造船专用起重机的专用的吊运装置将全回转拖船沿纵向吊运至水中,可以在水平场地建造全回转拖船,减少建造工艺难度,也可以提高造船专用起重机的利用率,减少了小型拖船占用造船专用船台的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船舶下水的起吊装置,尤其是一种港口全回转拖船纵向吊运装置,还涉及一种使用全回转拖船纵向吊运装置吊运全回转拖船下水的方法,属于船舶制造

技术介绍
全回转港作拖船具有操作灵活,能够按任意方向进行船舶运动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于港口进行大型船舶港口靠离码头的协助、消防、引航等各种作业。全回转拖船在岸上建造完成后,通常采用滑道、气囊等装置将拖船移至水中。采用滑道下水时,主要利用全回转拖船自重在斜坡滑道上的下滑分力,并借助于专用下水设备将全回转拖船滑移到水中,滑道制造成本高,污染严重,船舶滑移下水时费时费力。采用气囊下水时,主要利用气囊的低 充气压力、大承载面积以及大变形后仍容易滚动的特点,在辅助设备的牵引下,使船舶缓慢滑入水中,操作繁琐,气囊容易爆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捷方便、安全可靠的全回转拖船纵向吊运装置及利用该装置吊运全回转拖船下水的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全回转拖船纵向吊运装置,包括数根长吊索、数根短吊索和对称设置在全回转拖船两舷侧的数个吊环,全回转拖船纵向中心线与造船专用起重机行走轨道平行,所述吊环两个一组间隔固定在全回转拖船舷侧的两端,每个吊环与连接卸扣连接,造船专用起重机两台上小车吊钩位于下小车吊钩的下方,每个上小车吊钩分别通过两根第一短吊索与全回转拖船一舷侧一端的一组吊环连接;造船专用起重机下小车吊钩悬挂的两根长吊索分别通过连接卸扣与对应的第二短吊索中部相连,第二短吊索两端分别通过连接卸扣与全回转拖船另一舷侧的一端的一组吊环连接。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全回转拖船纵向吊运装置,其中所述吊环分别设置在全回转拖船甲板、舷墙和舷侧外板连接处,船舶每一舷侧两端吊环组的内侧吊环之间距离a大于自由状态时两上小车吊钩之间的距离,船舶每一舷侧两端吊环组的外侧吊环之间距离b为船长L的O. 5 O. 6倍,每个吊环组两吊环之间的距离c等于全回转拖船船体的两肋板间距。一种采用前述的全回转拖船纵向吊运装置整船吊运下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全回转拖船下水重心确定舷侧两端各吊环的纵向位置,焊好吊环; 2)对吊环的焊接区域进行超声波探伤,消除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缺陷; 3)将长吊索、第一短吊索和第二短吊索分别悬挂在造船专用起重机上小车和下小车相应的吊钩上;4)将长吊索一端、第一短吊索和第二短吊索两端端头分别通过连接卸扣与相应吊环连接; 5)试吊全回转拖船轻轻吊起全回转拖船,检查造船专用起重机上小车和下小车各吊钩称重传感器指示的起吊重量,通过适当压载或减载,调整每个吊钩的起吊重量,保证吊钩起吊重量不超过造船专用起重机的额定负荷; 6)吊运全回转拖船两台上小车吊钩和一台下小车吊钩上升,将全回转拖船吊起至适当高度,然后造船专用起重机上小车和下小车同时联动,将全回转拖船横向移动至适当位置,最后通过造船专用起重机将全回转拖船沿纵向吊运至预定水域位置; 7)在造船专用起重机上小车和下小车三个吊钩联动作用下,将全回转拖船放至水域 中; 8)检查全回转拖船各密闭舱室的水密情况及连通舷外的阀件,确保无泄露; 9)将全回转拖船用缆绳系于码头; 10)完全松脱各吊索,将与各吊环固定连接的连接卸扣拆除; 11)割除各吊环,并打磨平整后涂上保护油漆。本专利技术利用造船专用起重机及专用的吊运装置将全回转拖船沿纵向吊运至水中,可以在水平场地建造全回转拖船,减少建造工艺难度,提高了造船专用起重机的利用率,减少了小型拖船对造船专用船台的占用,并开辟了在大型船台旁的舾装平台上建造小型拖船的新的下水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 图2是图I的左视放大 图3是图2的I部放大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 图3所示,造船专用起重机I通过轨道支撑在大型船台2上,造船专用起重机I跨在大型船台2左侧正在建造的大型船舶5和右侧的待下水的全回转拖船3上。本实施例的造船专用起重机I起重能力为400吨,全回转拖船3重约380吨。本专利技术的全回转拖船纵向吊运装置包括两根长吊索41、4根第一短吊索42、2根第二短吊索43和对称设置在全回转拖船3两舷侧的8个吊环44,全回转拖船3纵向中心线与造船专用起重机行走轨道11平行,吊环44两个一组间隔焊在全回转拖船3舷侧的两端,每个吊环44与连接卸扣45连接,造船专用起重机I的两台上小车吊钩11位于下小车吊钩12的下方,上小车吊钩11和下小车吊钩12均为可悬挂两根吊束的T形吊钩。每个上小车吊钩11分别通过两根第一短吊索42与全回转拖船3 —舷侧一端的一组吊环44连接;一个下小车吊钩12悬挂的两根长吊索41分别通过连接卸扣45与两根第二短吊索43中部相连,两根第二短吊索43两端分别通过连接卸扣45与全回转拖船3另一舷侧的一端的一组吊环44连接。全回转拖船3两舷侧共设置了 4个吊点,其一舷侧用位于低处的两个上小车吊钩11分别通过第一短吊索42吊住2个吊点;另一舷侧用位于高处的下小车吊钩12通过长吊索41、第二短吊索43吊住另2个吊点,通过3个吊钩的高低组合,配合长短吊索和连接卸扣45,可以稳固地起吊全回转拖船3。下小车吊钩12位于高处是为了减小起吊时吊索的夹角,从而减小吊索的受力。吊环44分别设置在全回转拖船3甲板、舷墙和舷侧外板连接处,本实施例的吊环44焊在舷侧外板上,并与全回转拖船3内部构件对应,保证吊环44传递给船体的应力分散,吊环44的纵向位置按全回转拖船3的重心沿船长方向对称布置,船舶各舷侧两端内侧吊环44之间的距离a大于下小车12自由状态时两吊钩之间的距离,船舶各舷侧两端外侧吊环44之间的距离b控制在船长L的O. 58倍范围内,同一吊环组两个吊环44之间的距离c等于全回转拖船3的船体的两肋板的500-600mm间距,确保吊环44焊接处内有构件支撑,从而减少全回转拖船3吊运时产生的弯曲应力。长吊索41、第一短吊索42和第二短吊索43和均采用具有相应负荷的钢丝绳,连接卸扣45与钢丝绳规格配套使用。本专利技术的采用全回转拖船纵向吊运装置整船吊运下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全回转拖船3下水重心确定舷侧两端各吊环44的纵向位置,焊好吊环; 2)对吊环45的焊接区域进行超声波探伤,消除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缺陷; 3)将长吊索41、第一短吊索42和第二短吊索43分别悬挂在造船专用起重机I上小车和下小车相应的吊钩上; 4)将长吊索41一端、第一短吊索42和第二短吊索43两端端头分别通过连接卸扣45与相应吊环44连接; 5)试吊全回转拖船3:轻轻吊起全回转拖船3,检查造船专用起重机上小车吊钩11和下小车吊钩12的称重传感器指示的起吊重量,通过适当压载或减载,调整每个吊钩的起吊重量,保证吊钩起吊重量不超过造船专用起重机I的额定负荷; 6)吊运全回转拖船3:两台上小车吊钩11和一台下小车吊钩12上升,将全回转拖船3吊起至适当高度,然后造船专用起重机I上小车和下小车同时联动,将全回转拖船3横向移动至适当位置,最后造船专用起重机I大车移动,将全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回转拖船纵向吊运装置,包括数根长吊索、数根短吊索和对称设置在全回转拖船两舷侧的数个吊环,其特征在于:全回转拖船纵向中心线与造船专用起重机行走轨道平行,?所述吊环两个一组间隔固定在全回转拖船舷侧的两端,每个吊环与连接卸扣连接,造船专用起重机两台上小车吊钩位于下小车吊钩的下方,每个上小车吊钩分别通过两根第一短吊索与全回转拖船一舷侧一端的一组吊环连接;造船专用起重机下小车吊钩悬挂的两根长吊索分别通过连接卸扣与对应的第二短吊索中部相连,第二短吊索两端分别通过连接卸扣与全回转拖船另一舷侧的一端的一组吊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言才李健榆张玉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