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SUB端子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61280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6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D-SUB端子模,包括上模以及与上模对应的下模,所述上模与下模之间还设有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所述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沿所述上模长度以及宽度方向依次排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采用了分割的冲压间,使得冲压步骤可分布冲压,依次按照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对端子中部、下部以及尾部进行冲压,然后进行一次冲压,可工艺简单、使得公差更易控制。(*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涉及一种D-SUB (即一种模拟信号接口)端子模。
技术介绍
模具制造技术是现代化模具工业发展的基础,具有成型快、能实现批量加工,加工精度得到保证,其中冲压模具是指在冷冲压加工中,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加工成零件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冲压模具的形式很多,一般按加工方法分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冲裁模沿封闭或敞开的轮廓线使材料产生分离的模具。如落料模、冲孔模、切断模、切口模、切边模、剖切模等。 弯曲模使板料毛坯或其他坯料沿着直线(弯曲线)产生弯曲变形,从而获得一定角度和形状的工件的模具。拉深模是把板料毛坯制成开口空心件,或使空心件进一步改变形状和尺寸的模具。成形模是将毛坯或半成品工件按图凸、凹模的形状直接复制成形,而材料本身仅产生局部塑性变形的模具。如胀形模、缩口模、扩口模、起伏成形模、翻边模、整形模等。压缩模具是利用强大的压力,使金属毛胚流动变形,成为所需的形状,其种类有挤制冲模、压花冲模、压印冲模、端压冲模。针对D-SUB端子在模具制造过程中,其对公差要求、材质要求均比较苛刻,但是目前大部分厂家做此产品,公差都很难控制到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易控制公差的D-SUB端子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D-SUB端子模,包括上模以及与上模对应的下模,所述上模与下模之间还设有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所述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沿所述上模长度以及宽度方向依次排列。上述的D-SUB端子模,优选的,所述第一冲压间包括第一上冲压块(3)、第一下冲压块,所述第一上冲压块包括二个第一冲压凸块,所述第一下冲压块包括二个与冲压凸块对应的第一冲压凹槽。上述的D-SUB端子模,优选的,所述第二冲压间包括第二上冲压块、第二下冲压块,所述第二上冲压块包括一个第二冲压凸块,所述第二下冲压块包括一个与第二冲压凸块对应的第二冲压凹槽。上述的D-SUB端子模,优选的,所述第三冲压间包括第三上冲压凸块、第三下冲压凸块,所述第三上冲压凸块包括一个第三冲压凹槽,所述第三下冲压凸块包括一个与第三冲压凹槽对应的第三冲压凸块,所述第三冲压凸块上还包括第四冲压凹槽。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采用了分割的冲压间,使得冲压步骤可分布冲压,依次按照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对端子中部、下部以及尾部进行冲压,然后进行一次冲压,可工艺简单、使得公差更易控制。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冲压间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冲压间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三冲压间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D-SUB端子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I所示,本技术提供本技术提供了一种D-SUB端子模,包括上模I以及与上模对应的下模2,所述上模I与下模2之间还设有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所述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沿所述上模长度以及宽度方向依次排列。参见图2所示本技术的第一冲压间,所述第一冲压间包括第一上冲压块3、第一下冲压块4,所述第一上冲压块3包括二个第一冲压凸块31,所述第一下冲压块4包括二个与冲压凸块31对应的第一冲压凹槽41。参见图3所示本技术的第一冲压间,所述第二冲压间包括第二上冲压块5、第二下冲压块6,所述第二上冲压块5包括一个第二冲压凸块51,所述第二下冲压块6包括一个与第二冲压凸块51对应的第二冲压凹槽61。参见图4所示本技术的第一冲压间,所述第三冲压间包括第三上冲压凸块7、第三下冲压凸块8,所述第三上冲压凸块7包括一个第三冲压凹槽71,所述第三下冲压凸块8包括一个与第三冲压凹槽对应的第三冲压凸块81,所述第三冲压凸块81上还包括第四冲压凹槽82。在本技术冲压过程中,先在第一冲压间内对端子的中部进行冲压,然后在第二冲压间内对端子的下部进行冲压,再在第三冲压间内对端子的尾部进行冲压,最后将端子定位,并进行在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进行同时一次冲压,最后得出满足公差要求的D-SUB端子。虽然本技术己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技术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D-SUB端子模,包括上模(I)以及与上模(I)对应的下模(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I)与下模(2)之间还设有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所述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沿所述上模长度以及宽度方向依次排列。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D-SUB端子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压间包括第一上冲压块(3)、第一下冲压块(4),所述第一上冲压块(3)包括二个第一冲压凸块(31),所述第一下冲压块(4)包括二个与第一冲压凸块(31)对应的第一冲压凹槽(41)。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D-SUB端子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冲压间包括第二上冲压块(5)、第二下冲压块(6),所述第二上冲压块(5)包括一个第二冲压凸块(51),所述第二下冲压块(6)包括一个与第二冲压凸块(51)对应的第二冲压凹槽(61)。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D-SUB端子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冲压间包括第三上冲压凸块(7)、第三下冲压凸块(8),所述第三上冲压凸块(7)包括一个第三冲压凹槽(71),所述第三下冲压凸块(8)包括一个与第三冲压凹槽对应的第三冲压凸块(81),所述第三冲压凸块(81)上还包括第四冲压凹槽(82)。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D-SUB端子模,包括上模以及与上模对应的下模,所述上模与下模之间还设有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所述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沿所述上模长度以及宽度方向依次排列。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采用了分割的冲压间,使得冲压步骤可分布冲压,依次按照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对端子中部、下部以及尾部进行冲压,然后进行一次冲压,可工艺简单、使得公差更易控制。文档编号H01R43/16GK202695952SQ20122025094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0日专利技术者余桂萍 申请人:苏州旭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D?SUB端子模,包括上模(1)以及与上模(1)对应的下模(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与下模(2)之间还设有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所述第一冲压间、第二冲压间以及第三冲压间沿所述上模长度以及宽度方向依次排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桂萍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旭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