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相流动力热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256746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2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二相流动力热管系统,主要由冷凝器、储液分流装置、循环泵、蒸发器和电路控制元件构成;所述储液分流装置有储液罐、导气管的输入输出端以及回流孔构成,以实现气液二相流的收集、彻底分离与分流,使整个系统有一个稳定的气液二相流的循环;所述回流孔有回液孔和回气孔两种形式,回气孔位置处于储液罐内液面之上,回液孔位置处于储液罐内液面之下;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这两个换热器目的是实现能量的输运;所述循环泵接入蒸发器的进液端和冷凝器出液端之间;所述电路控制元件控制着系统的运行状态;这种动力热管系统通过储液分流装置和循环泵的设计,解决了热管换热设备中气液分离不彻底以及循环动力不足的问题,提高热管工作效率和实用性,并且所用整个系统装置结构简单,环境友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
,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新型的热管换热系统,特别是一种带循环泵的分体式二相流热管系统。
技术介绍
热管作为高效传热元件,在工程中的应用日益普及。热管不仅在余热回收、电子元器件冷却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传统的传热传质设备领域中,热管有替代循环水、循环油和水蒸汽传热的趋势。在环境温度较低时,热管还可以替代目前的空调系统,作为电子设备、电力设备、计算机房、通信机房的散热控温元件。 热管有多种结构形式,也有多种分类方法。按液体工作介质的回流动力进行分类,热管可为表面张力热管、重力热管、离心热管、脉动热管和动力热管等几大类。表面张力热管靠吸液芯对液体产生的表面张力回流液体;重力热管靠重力回流液体;离心热管靠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回流液体;脉动热管靠蒸发产生气泡的膨胀力推动循环;这些热管的共同特点是热管内部没有运动部件,其优点是结构简单,适合小型化、微型化,其缺点是循环动力较弱,不适合大功率、远距离传输热量。动力热管是指外加循环驱动力的热管系统,这种驱动力通常表现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流体循环泵。动力热管的基本结构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储液罐、循环泵四个部分,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封闭循环回路,抽真空后加入工作介质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动力热管。动力热管工作时,循环泵从储液罐抽出液态工作质送入蒸发器,液态工作质在蒸发器内受热蒸发变为气体,气体工作质通过导管进入冷凝器,并在冷凝器中冷却凝结成液体,液体工作质再经导液管流回储液罐,从而完成热管循环,同时热量从蒸发器端的高温热源流向冷凝器端的低温热源。动力热管的优点是循环动力强大,适合大功率、远距离传输热量。上述动力热管系统要想实现理想的工作状态下,它的冷凝器必须具有良好的气液分离功能。如果在冷凝器中工质气液分离不充分,气体工质就会不断进入储液罐并形成积累。这种现象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如果系统中的总气体工作质体积小于储液罐容积,气体工质在储液罐中的积累,最终导致全部气态工作质都积累到了储液罐,这时循环泵、蒸发器、冷凝器内流动的是单一液相工质,整个系统形成液体循环状态;在液态循环状态下,没有蒸发和冷凝过程,系统也就没有了热管传热功能,而且一旦形成的液体循环状态不能在工作状态下恢复正常,只有停机再重新开机才能恢复正常。二是如果系统中的总气体工作质体积大于储液罐容积,气体工质在储液罐中的积累,最终导致气态工质充满储液罐,这时循环泵将吸入气体,而动力热管系统的循环泵通常是为输送液体而设计的,气体的吸入会造成泵压急剧下降,从而造成循环动力不足,并造成蒸发器供液困难。为了使冷凝器具有彻底的气液分离功能,冷凝器通常采用直径较大、相互并联、竖立排管结构,这种结构散热效率较低,且体积较大。总之,目前的动力热管存在气液分离困难和循环动力不足的问题。正因为这样,动力热管并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的热管换热装置技术——一种二相流动力热管系统,就是为了解决目前动力热管工作时存在的气液分离不彻底和循环动力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二相流动力热管系统,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储液分流装置、循环泵和电路控制元件;以上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这两个换热器目的是实现能量的输运;所述储液分流装置接入蒸发器导气管和冷凝器导气管之间,其功能是储存工作介质,实现工作介质的气液分离,合理分配循环回路中的液体工作介质和气体工作介质的流量比例,以在循环回路中形成稳定的工作介质二相流;所述循环泵接入蒸发器导液管和冷凝器导液管之间,其功能是为二相流动力热管系统提供循环动力;所述电路控制元件控制着系统的运行状态。以上所述储液分流装置连接于蒸发器导气管和冷凝器导气管之间,其包括储液罐、冷凝器输入端、回流孔一以及蒸发器输出端四个部分;所述回流孔一中包含孔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主要是起到回液的作用,其位置按照一定间隔沿储液罐内冷凝器导气管的输送方向纵向分布;所述蒸发器输出端位于储液罐内液态制冷剂液面的上部,冷凝器输入端位于储液罐内液态制冷剂液面的上部,但是冷凝器导气管处于储液罐内的部分位于储液罐内液态制冷剂液面的下部;所述蒸发器、储液分流装置、冷凝器及循环泵通过相互间连接管道按上述顺序连接成一个单向二相流动力热管系统。以上所述储液分流装置连接于蒸发器导气管和冷凝器导气管之间,其包括储液罐、冷凝器输入端、回流孔一、回流孔二以及蒸发器输出端五个部分;所述回流孔一和回流孔二中包含孔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其位置按照一定间隔沿储液罐内蒸发器导气管和冷凝器导气管的输送方向纵向分布;所述蒸发器导气管和冷凝器导气管位于储液罐内的部分处于储液罐内液态制冷剂液面的下部,但是冷凝器输入端和蒸发器输出端都必须位于储液罐内液态制冷剂液面的上部;所述蒸发器、储液分流装置、冷凝器及循环通过相互间连接管道按上述顺序连接成一个双向二相流动力热管系统。以上所述储液罐为一外表面设有隔热层的耐高压密封容器,储液罐的功能是实现循环工作介质的气液分离、储存及分流;储液罐容积大小应与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容积相匹配,其容积应是大于蒸发器的容积,而小于蒸发器、冷凝器和整个系统的管路的总容积;系统内的工作介质液体所占的体积应是大于蒸发器的容积,但小于蒸发器与储液罐的容积之和;储液罐实现气液分离的方式可以选择简单的重力沉降分离,也可以在储液罐的制冷工质输入端设置滤网或挡板,以实现丝网分离或折流分离。以上所述循环泵应选用能够同时输送气体和液体的容积式气液二相流循环泵,可以选为齿轮泵、罗茨泵、螺杆泵、转子活塞泵、往复式活塞泵,使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可以同时通过,并可通过调节循环泵流量来实现调节系统传热量。以上所述的回流孔一和回流孔二都有回液孔和回气孔两种形式,回气孔位置处于储液罐内液面之上,回液孔位置处于储液罐内液面之下,其也可以是一条沿纵向分布的回流缝,其可以代替多个纵向分布回流孔的作用,回流孔或者回流缝中流入的少量气态或者液态制冷剂的流量有其孔径大小和个数或者缝隙宽度和长度来控制,也就是经储液分流装置内液态工质液面高低来控制回流孔中的孔的个数或者回流缝的长度,使其流入的液态或者气态的补充量适宜,来满足整个循环系统的二相流循环的需求。所述电路控制元件,主要是通过一些温度检测设备监控着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的一些温度变化,当高温环境端和低温环境端之间的温度差超过一定值时就会自动控制着循环泵的开启,该系统就开始了工作,当高温环境端和低温环境端之间的温度差小于一定值时就会自动控制着循环泵的关闭,由于不满足了工作条件,该系统就停止工作。针对现有热管必须考虑热管系统运行时两个热交换器的高低位置差问题和制冷齐 远距离输送问题,该系统中加入了输送动力(循环泵),在加入输送动力后,液态制冷剂和气态制冷剂的状态运行问题就得到了改善,整个热管的动力就不再是现有热管那种完全依靠气液自身属性产生的微小动力,而是循环泵产生的机械动力-可以使气态制冷剂向管路下部运动,液态制冷剂向管路上部运动;加入循环泵的同时也解决了热量传送距离的问题,因为有了输送动力,该系统远距离输送时的动力不再是靠系统内气态冷凝剂蒸发时产生的微小压差来实现,而是使用系统中加入的循环泵产生的机械动力来运作,所以当系统中的蒸发器(高温端)和冷凝器(低温端)距离较远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相流动力热管系统,包括冷凝器(1)、蒸发器(2)、导气管、导液管和电路控制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液分流装置(3)和循环泵(4)两个部分;所述冷凝器(1)和蒸发器(2)这两个换热器目的是实现能量的输运;所述储液分流装置(3)接入蒸发器导气管(8)和冷凝器导气管(9)之间,其功能是储存工作介质,实现工作介质的气液分离,合理分配循环回路中的液体工作介质和气体工作介质的流量比例,以在循环回路中形成稳定的工作介质二相流;所述循环泵(4)接入蒸发器导液管(7)和冷凝器导液管(6)之间,其功能是为二相流动力热管系统提供循环动力;所述电路控制元件控制着系统的运行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长宇丁式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德能恒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