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靠背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09287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7 0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减少部件的数目,简化结构,并且提高组装的容易性。在座椅靠背主体中形成有存放扶手主体(49)的存放部。扶手主体(49)围绕基端部侧的水平轴可转动地支撑在座椅靠背框架上,并且可在存放状态和使用状态之间自由切换。在扶手支撑部(32)突出设置有制动销(35)。在扶手主体(49)的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引导槽部(52)。当扶手主体(49)围绕水平轴转动时,引导槽部(52)由制动销(35)引导。扶手主体(49)在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包括衬套(50),水平轴插入并支撑在衬套(50)中。引导槽部(52)形成在衬套(50)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座椅靠背,其中在座椅靠背主体中形成有存放扶手的扶手主体的存放部,该座椅靠背主体包括座椅靠背框架、支撑在该座椅靠背框架上的座椅靠背软垫和覆盖该座椅靠背软垫的表皮材料,该扶手主体围绕基端部侧的水平轴可转动地支撑在座椅靠背框架上,并且可在该扶手主体存放在该存放部中的存放状态和该扶手主体从该存放部向座椅前方侧突出的使用状态之间自由切换,在座椅靠背框架侧的扶手支撑部突出设置有制动销,该制动销设定扶手主体围绕水平轴的摆动范围,并且在扶手主体的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引导槽部,当扶手主体围绕水平轴摆动时,该引导槽部由制动销引导。
技术介绍
传统上,在上述座椅靠背中,如日本专利公开2005-287724号中所公开的,在扶手的侧面框架(扶手框架)中形成支撑水平轴的轴承部和引导槽部。通常,扶手的侧面框架(扶手框架)、水平轴、制动销等由金属制成。因此,在上述传统技术中,需要在扶手的轴承部、水平轴、引导槽部等上设置缓冲组件(例如,衬套)以避免金属部件之间的接触,由此防止异常噪声的产生。结果,部件的数目增加,结构变得复杂,并且组装的容易性降低。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减少部件的数目,可以简化结构,并且可以提高组装的容易性的座椅靠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座椅靠背,其中在座椅靠背主体中形成有存放扶手的扶手主体的存放部,该座椅靠背主体包括座椅靠背框架、支撑在该座椅靠背框架上的座椅靠背软垫和覆盖该座椅靠背软垫的表皮材料,该扶手主体围绕基端部侧的水平轴可转动地支撑在该座椅靠背框架上,并且可在该扶手主体存放在该存放部中的存放状态和该扶手主体从该存放部向座椅前方侧突出的使用状态之间自由切换,在该座椅靠背框架侧的扶手支撑部突出设置有制动销,该制动销设定该扶手主体围绕该水平轴的摆动范围,并且在该扶手主体的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引导槽部,当该扶手主体围绕该水平轴摆动时,该引导槽部由该制动销引导,其中该扶手主体在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包括衬套,该水平轴插入并支撑在该衬套中,并且该引导槽部形成在该衬套中。该扶手主体在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包括衬套,该水平轴插入并支持在该衬套中,并且该引导槽部形成在衬套中。因此,当该衬套由树脂材料模制而成时,可以防止水平轴或制动销与金属部件接触。从而可以防止由于金属部件之间的接触而产生异常噪声。例如,与在水平轴、轴承部、制动销、引导槽部等上设置衬套等树脂材料作为缓冲组件以防止由于金属部件之间的接触而产生异常噪声的技术相比,可以减少组件的数目,可以简化结构,并且可以提高组装的容易性。·在本专利技术中,该引导槽部与支持该水平轴的衬套的轴承部大致同轴心地形成,并且该引导槽部包括与该轴承部大致同轴心的彼此相对的内侧周壁和外侧周壁,在该引导槽部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加固该引导槽部的加固部,并且该加固部包括与该外侧周壁相对的加固周壁、连接该外侧周壁与该加固周壁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加固侧壁、以及相对于该轴承部的轴心径向放置并且连接该外侧周壁与该加固周壁的壁表面的多个加固梁。 利用上述配置,当扶手处于使用中时,该加固侧壁、该多个加固梁以及该加固周壁足可以抵抗从该水平轴施加到该衬套的力。因此,可以有效提高该衬套的强度,并且可以提高该衬套的耐用性。在本专利技术中,当该加固部和该引导槽部在该衬套中被形成为在该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处于从该轴承部的上方朝向座椅后方侧时,在该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的该加固部的座椅后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被形成为竖直截面为弧形形状,并且该加固周壁的外表面平滑地连接到该衬套所安装到的扶手主体部的扶手表面,可以提供以下效果。当该扶手主体围绕该水平轴转动时,竖直截面具有弧形形状的加固周壁部分可以被该存放部的底部引导。从而该扶手主体可以平滑转动。因此,可以减少施加到该水平轴的负荷。该加固周壁的外表面(设计表面)平滑地连接到该衬套所安装到的该扶手主体部的扶手表面。因此,可以提高扶手的外观品质。在本专利技术中,当在该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的该加固部的座椅前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被形成为竖直截面具有L形状的角部时,可以提供以下效果。在该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的该加固部的座椅前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被形成为弧形形状的结构中,在该衬套所安装到的该扶手主体部的设计表面和该衬套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然而,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结构中,在该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的该加固部的座椅前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被形成为竖直截面具有L形状的角部。因此,该扶手主体的设计表面和该加固部的座椅前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的外表面(设计表面)可以相互平滑地连接。从而可以提闻外观品质。在本专利技术中,当在该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的该引导槽部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形成有向与该扶手主体的纵向末端侧向相反的一侧敞开的开口部,当该扶手被组装到该座椅靠背主体时,该制动销从该引导槽部的开口部进入该引导槽部,并且在该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 的该加固部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形成有将该制动销引导到该开口部的引导表面,可以提供以下效果。当将该扶手主体组装到该座椅靠背主体时,该制动销从该引导槽部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中的开口部进入该引导槽部。此时,该加固部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的引导表面将该制动销引导到该开口部。因此,在将该衬套组装到该扶手主体部以形成扶手主体之后,该制动销可以插入到该引导槽部中。结果,例如在将该扶手主体安装到该座椅靠背框架侧之后,不需要通过利用螺栓和螺母等装置将该制动销组装到该座椅靠背框架侧的扶手支撑部。从而可以减少部件的数目和组装步骤的数目。在本专利技术中,当从该轴承部的径向外侧覆盖该衬套的轴承部的盖部以盘状形状从该轴承部的外周部向该轴承部的径向外侧凸出时,可以提供以下效果。该盖部可以可靠地覆盖该水平轴和该水平轴周围的结构。从而可以提高安全性。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能够减少部件的数目,能够简化结构,并且能够提高组装的容易性的座椅靠背。附图说明图I是汽车座椅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扶手、表皮材料、座椅靠背软垫和座椅靠背框架的组装方法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示出扶手和铰链支架的组装方法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扶手的分解透视图;图5(A)是从与扶手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相对应的方向看到的右侧衬套的透视图,图5(B)是从与扶手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相对应的方向看到的右侧衬套的透视图;图6是安装到铰链支架的扶手的侧视图;以及图7是沿着图6中的J-J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7表皮材料8座椅靠背软垫9座椅靠背框架10 扶手28存放部32扶手支撑部(第一立壁)35制动销40水平轴48M扶手主体部的扶手表面49扶手主体50 衬套51座椅靠背主体52引导槽部 52H 开口部52J外侧周壁52U内侧周壁53加固部53G引导表面53J加固周壁53J1加固部的座椅后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53J2加固部的座椅前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53H加固梁53S加固侧壁54 盖部57轴承部Fr座椅前方侧Rr座椅后方侧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描述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I示出汽车的座椅I。座椅I包括支撑乘客的臀部和大腿的座垫2和支撑乘客后背的座椅靠背3。支撑乘客头部的头枕4连接到座椅靠背3的上端部。在作为座椅靠背3的主体部的座椅靠背主体51的左侧部分中还设置有支撑乘客手臂的扶手10。座椅袁背主体51的结构如图2中所示,座椅靠背主体51包括座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靠背,其中在座椅靠背主体中形成有存放扶手的扶手主体的存放部,所述座椅靠背主体包括座椅靠背框架、支撑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的座椅靠背软垫和覆盖所述座椅靠背软垫的表皮材料,所述扶手主体围绕基端部侧的水平轴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并且可在所述扶手主体存放在所述存放部中的存放状态和所述扶手主体从所述存放部向座椅前方侧突出的使用状态之间自由切换,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侧的扶手支撑部突出设置有制动销,所述制动销设定所述扶手主体围绕所述水平轴的摆动范围,并且在所述扶手主体的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引导槽部,当所述扶手主体围绕所述水平轴摆动时,所述引导槽部由所述制动销引导,其中所述扶手主体在所述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包括衬套,所述水平轴插入并支撑在所述衬套中,并且所述引导槽部形成在所述衬套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晃司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