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成型结构,包括有本体,其本体包括一上模部与一下模部,该上、下模部相互结合,其中:该上、下模部至少有任一模部开设一个以上的容置槽,各容置槽通过一紧配部结合设置一第一子模与一第二子模,该第一、第二子模可相互对应结合,且至少有任一子模开设有一成型区,各成型区设为相同或相异的规格、尺寸;借由结合第一、第二子模并置入上、下模部,再经由上、下模部的相互结合,令成型区可成型制造数个相同规格、尺寸或者数个相异规格、尺寸的产品。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更可提升生产力配置与调度的灵活性与机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具成型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模具成型技术中,模具如中国台湾专利证书号M 2 6 3 1 8 9号『双弯式扳手的模具结构改良』专利,包括一上模及一下模,该上、 下模可彼此对合,并借上、下模相互对应而形成一具体的扳手模型,并 供金属铸料或熔液锻打、浇铸成型出扳手制品。企业是否获利是依赖能否掌握产品的需求脉动而定,在市场中,有 些物品属于潮流性产品,流行时销售量佳,但流行过后便无人问津;又 有些物品则属于周期性产品,在特定周期时间内会有大量的需求,周期 过后需求量就显着减少,所以,唯有适时适量地生产产品,才能抢占市 场以获得丰厚的报酬,然而,由上述扳手模具的例子可了解,现有模具 因上、下模所形成的产品模型规格、尺寸为固定,故在每次制造程序后 只能成型出相同规格、相同尺寸的产品,所以在制造上,相异规格、尺 寸的产品便需要开设不同的生产线进行作业,而每增设一条生产线,便 代表需消耗更多的时间与成本以配置制造机台及其它相关的软硬件设 备;再者,当投入大量的时间与成本将其它规格、尺寸的生产线增设完 成后,也许该产品己经不再流行,或者已过了需求周期,这有去无回的 投资对企业而言无疑又是一大打击,即便企业掌握住此波流行或周期生 产的产品,但当流行与周期过后,在流行或周期中生产的各式规格、尺 寸的产品就会被大量积压,那原来用以大量生产所增设的生产线只能暂 时废置一旁,等待下波流行或周期再起时才能重新启用,此期间内生产 线的机台、软硬件维护费用的支出,生产线占据而部分空间的浪费,而 影响生产力的配置与调度、或者废弃无用生产线另辟新生产线的庞大开 销,这些都是现有模具成型技术所直接与衍生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模具无法于同一模 具中生产相异规格、尺寸的产品,并且存在易使生产成本提高、有碍生 产力的配置与调度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具成型结构,其可大幅降 低生产成本,更可提升生产力配置与调度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具成型结构,包括有本体,其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上模 部与一下模部,该上、下模部相互结合,其中该上、下模部至少有任 一模部开设一个以上的容置槽,各容置槽通过一紧配部结合设置一第一 子模与一第二子模,该第一、第二子模可相互对应结合,且至少有任一子模开设有一成型区,各成型区设为相同或相异的规格、尺寸;借由结合第一、第二子模并置入上、下模部,再经由上、下模部的相互结合, 令成型区可成型制造数个相同规格、尺寸或者数个相异规格、尺寸的产叩o前述的模具成型结构,其中上、下模部至少有任一模部开设三个以 上的容置槽。前述的模具成型结构,其中子模依照成型区所设的规格或尺寸縮放 子模的截面积,该模部则可依照子模的截面积将截面积相同的子模置于 同一模部,并随子模截面积的縮放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模部。前述的模具成型结构,其中子模依照成型区所设的规格或尺寸縮放 子模的截面积,该模部则依照子模的截面积将截面积相同的子模置于同 一模部,并随子模截面积的縮放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模部。前述的模具成型结构,其中上、下模部之间设有一结合部,该结合 部设有至少一结合桩与对应数量的结合槽,该结合桩与结合槽的相互组 设可使得上、下模部紧密结合。前述的模具成型结构,其中紧配部包括设置于模部的固定孔、设置 于子模的锁孔及穿入固定孔与锁孔定位的锁固件。本专利技术借由第一、第二子模对齐压合置入上、下模部,再经由上、 下模部的相互结合,令成型区可大量成型制造相同规格、尺寸的产品,或者一次生产相异规格、尺寸的产品,又或者将同系列产品的所有规格 与尺寸划分为数个区间,将该区间内的规格、尺寸于子模上开设为成型 区,以一次完整生产出同系列所有规格或尺寸的产品,并且将设有相近 规格、尺寸成型区的子模置于同一模部,更可减少模具开设所需消耗的 原料,且能够充分利用子模与模部的空间,以提高生产力;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不但能够大幅减少增设生产线的所需花费的成本,且 能够视市场需求设定生产方针,灵活调度,有效率的机动运用各条生产 线,促进整体生产力的明显提升。 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模具成型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A、图2B是本专利技术的子模开设相同尺寸的成型区的示意图。图3A、图3B是本专利技术的子模开设相异尺寸的成型区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整体组装并进行成型制造程序的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经成型制造程序后脱膜拆解并生产出产品的状态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本体1 上模部1 0容置槽1 1 、 2 1 取置槽1 2 第二子模4 0 成型区3 1结合桩5 1 结合槽5 2锁孔6 1 固定孔6 2扳手7 0 具有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模具成型结构,本实施例是以扳手模具做为实施例(但 不以此为限),请先参照图l所示,其本体包括一上模部l Q与一下模部 2 0 ,该上、下模部1 0 、 2 0各开设三个容置槽11、 2 1,该容置 槽1 1、 2 1令上模部1 0可置入对应数量的第一子模3 0 ,以及令下 模部2 0可置入对应数量的第二子模4 0 ,该容置槽1 1、 2 1边缘设 置四个近似圆柱状的取置槽l 2、 2 2,借该取置槽l 2、 2 2便利第下模部2 0 、2 2第一子模3 0 、4 1 结合部5 0紧配部6 0 锁固件6 35一、第二子模3 0、 4 0的置入或取出;又,该上、下模部l 0、 2 0 之间设有一结合部5 0,该结合部5 0包括形成于上模部1 0的凸状结 合桩5 1,以及开设于下模部2 0的凹状结合槽5 2,借该结合桩5 1 与结合槽5 2的相互组设可使得上、下模部l 0、 2 0紧密结合;该第一、第二子模3 0、 4 0型态的大小及厚度与容置槽1 1、 2 l相对应,且第一、第二子模3 0、 4 0可相互对应压合,彼此亦各剖 设有一可对合相应成型为扳手模型的成型区3 1、 4 1,数个彼此对应 的第一、第二子模3 0、 4 0之间,其对应的成型区3 1、 4 l可设为 相同或相异的规格或尺寸;又,该第一、第二子模3 0、 4 0与上、下 模部l 0、 2 0之间设有一紧配部6 0,该紧配部6 0在本实施例中包 括开设于第一、第二子模3 0、 4 0的四个锁孔6 1,四个开设于上、 下模部1 0 、 2 0的容置槽1 1、 2 1的固定孔6 2 ,以及四个可穿入 锁孔6 l与固定孔6 2的锁固件6 3,借该锁固件6 3穿设于对齐的锁 孔6 l与固定孔6 2内,可使得第一、第二子模3 0、 4 0得以锁设牢 固于上、下模部l 0 、 2 0之内;如图2A及图2B所示是本实施例的成型区3 1 、 4 1以相同尺寸进 行制造程序,故本实施例若欲实施锻造成型,先如图4所示,将第一、 第二子模3 0、 4 0分别固定入上、下模部l 0、 2 0之内,并于第二 子模4 0各成型区4 1置入金属铸料后再将上、下模部10、 2 0相互 结合,令金属铸料受第一、第二子模3 0、 4 0的两相压合而逐步锻出 扳手轮廓,如此重复锻造程序终至金属铸料具体成型为扳手而止,故每 次制造程序可大量生产相同尺寸的扳手7 0 ;或者如图3A及图3B所示是成型区3 1 、 4 1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成型结构,包括有本体,其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上模部与一下模部,该上、下模部相互结合,其中: 该上、下模部至少有任一模部开设一个以上的容置槽,各容置槽通过一紧配部结合设置一第一子模与一第二子模,该第一、第二子模可相互对应结合, 且至少有任一子模开设有一成型区,各成型区设为相同或相异的规格、尺寸; 借由结合第一、第二子模并置入上、下模部,再经由上、下模部的相互结合,令成型区可成型制造数个相同规格、尺寸或者数个相异规格、尺寸的产品。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模具成型结构,包括有本体,其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上模部与一下模部,该上、下模部相互结合,其中该上、下模部至少有任一模部开设一个以上的容置槽,各容置槽通过一紧配部结合设置一第一子模与一第二子模,该第一、第二子模可相互对应结合,且至少有任一子模开设有一成型区,各成型区设为相同或相异的规格、尺寸;借由结合第一、第二子模并置入上、下模部,再经由上、下模部的相互结合,令成型区可成型制造数个相同规格、尺寸或者数个相异规格、尺寸的产品。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模具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 下模部至少有任一模部开设三个以上的容置槽。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模具成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模 依照成型区所设的规格或尺寸縮放子模的截面积,该模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智庆,
申请(专利权)人:谢智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