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张紧轮及其冲压连接模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张紧轮及其冲压连接模具,包括有上半带轮、下半带轮及中间轴承,上、下半带轮包括内圈部分、外圈部分及连接内、外圈部分的连接部,上、下半带轮的内圈部分均向中心延伸有凸沿并构成供中间轴承嵌装的容腔;所述上、下半带轮连接部通过冲压铆接形成沿圆周分布的若干实现上、下半带轮无铆钉连接的连接点,连接点包括上半带轮连接部上的凸模及下半带轮连接部上的凹模,凸模适配嵌入凹模中并形成相互卡接构成上、下半带轮铆接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张紧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省时省工,减少加工成本及便于自动化生产的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及其加工模具
,具体涉及ー种张紧轮及其冲压连接模具。
技术介绍
张紧轮是用于汽车传动系统的皮带张紧装置,能根据皮带不同的松紧程度,自动调整张紧力,使传动系统稳定安全可靠。现有的张紧轮多数由上下半带轮外加ー个轴承组成,为了防止带轮在高速运转过程中脱落,采用了在左右带轮合套并冲三个孔,冲孔中放上铆钉进行铆接(如图I)。上述结构的张紧轮存在如下缺点1)采用先合套,冲孔,放铆钉,再进行铆接的四道エ序,加工エ序多,加工时间长,生产效率低下;2)需先在带轮上冲孔,在冲孔中放置铆钉进行铆接,加工成本高;3)每个张紧轮上三个冲孔中的铆钉需要人工放置,工人易产生操作疲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张紧轮及其冲压连接模具,本技术的冲压连接模具加工的张紧轮,具有加工エ序简单,生产效率高,減少使用铆钉材料,降低产品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ー种张紧轮,包括有上半带轮、下半带轮及中间轴承,所述上、下半带轮包括有内圈部分、外圈部分及连接内、外圈部分的连接部,上、下半带轮的内圈部分均向中心延伸有凸沿并构成供所述中间轴承嵌装的容腔,其特征在干所述的上、下半带轮的连接部通过冲压铆接形成沿圆周分布的若干实现上、下半带轮无铆钉连接的连接点,所述连接点包括有上半带轮连接部上的凸模及下半带轮连接部上的凹摸,凸模适配嵌入凹模中并形成相互卡接构成上、下半带轮铆接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张紧轮可以一次铆接成型,減少张紧轮的加工エ序,減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同时减少使用铆钉材料,降低产品成本。本技术进ー步设置为所述的凸模嵌入凹模中的一端端部形成有倒钩形凸起,凹模相应位置上形成有与倒钩形凸起形状适配的倒钩嵌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半带轮与下半带轮连接更为可靠。本技术同时也提供了上述张紧轮的冲压连接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同轴设置的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朝向下模座的一侧设有横截面为圆形的冲头,下模座包括底板及设于底板朝向上模座ー侧上供下半带轮内、外圈部分卡位固定的定位支撑台,定位支撑台上设有与冲头配合构成加工所述连接点的凹模腔。所述凹模腔底部设置横截面为圆形的凸台并与凹模腔内壁构成倒钩槽,凸台高度小于凹模腔深度,凸台顶部的直径大于冲头底部的直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张紧轮合套后利用本技术提供的冲压连接模具一次铆接连接成型,不需要在上、下板带轮上预冲孔,而是利用上、下板带轮自身的塑性变形来形成铆接连接点,省时省エ,成本低,便于自动化生产;同时定位支撑台有便于带轮的放置加工。本技术进ー步设置为所述的上模座包括有顶板及设于顶板朝向下模座ー侧的环形定位台,环形定位台的厚度与上半带轮内、外圈部分距离适配,环形定位台与凹模腔对应的端部设置冲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定位台与定位支撑台配合,形成带轮的可靠放置加エ。本实用新进ー步设置为所述的顶板相对于设置环形定位台一侧的另一侧上安装 有上模衬板;上模座中设有与凹模腔位置对应的冲针安装孔,冲针安装孔贯穿顶板及环形定位台;所述冲针安装孔中固定安装有冲针,所述冲针朝向凹模腔的一端伸出冲针安装孔为冲头,另一端与上模衬板抵触构成限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冲头与上模座分开设置,冲头损坏时只需更换冲针,便于模具的维修,同时上模衬板对冲针现成有效的限位固定。本技术进ー步设置为所述的冲针安装孔为台阶孔,冲针安装孔位于顶板的一端为大孔端,另一端为小孔端,大孔端与小孔端连接处形成限位台阶面,相应的冲针上设有与台阶面限位配合的凸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冲针的跟换安装方便。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ー步描述。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
技术介绍
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张紧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冲压连接模具的总装图;图5为本技术上模座的仰视图;图6为图5的B-B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下模座的俯视图;图8为图7的C-C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上模衬板的俯视图;图10为图9的D-D剖视图;图11为本技术的冲针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至图3,本技术公开的ー种张紧轮,包括有上半带轮I、下半带轮2及中间轴承3。所述的上半带轮I包括有上半带轮内圈部分13、上半带轮外圈部分11及连接上半带轮内、外圈部分11、13的上半带轮连接部12,上半带轮内、外圈部分11、13高于上半带轮连接部12,在上半带轮连接部12处形成内凹环形槽;下半带轮2包括有下半带轮内圈部分23、下半带轮外圈部分21及连接下半带轮内、外圈部分21、23的下半带轮连接部22,下半带轮内、外圈部分21、23高于下半带轮连接部22,在下半带轮连接部22处形成凹形环槽。上、下半带轮内圈部分13、23均向中心延伸有凸沿130、230,上、下半带轮1、2贴合后,上半带轮内圈部分13与下半带轮内圈部分23形成供所述中间轴承3嵌装的容腔,中间轴承3固定嵌装在容腔内。本实施例中,所述上、下半带轮连接部12、22通过冲压铆接形成若干实现上、下半带轮1、2无铆钉连接的连接点4,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上沿圆周均布有六个连接点;所述的连接点4包括有上半带轮连接部12上的凸模40及下半带轮连接部22上的凹模41,凸模40适配嵌入凹模41中并形成相互卡接构成上、下半带轮1、2铆接连接。本技术进ー步设置,所述的凸模40嵌入凹模41中的一端端部形成有倒钩形凸起401,凹模41相应位置上形成有与倒钩形凸起401形状适配的倒钩嵌槽411。通过倒钩形凸起401与倒钩嵌槽411配合形成有效的卡接,加之上、下半带轮上设有六个连接点,铆接后的带轮的松脱力可大于600KG,完全可以超出原来铆钉铆接的带轮的松脱力。当然连接点还可采用燕尾形结构相互卡接。 如图4至图11所示,本技术公开的供上述张紧轮的冲压连接模具,包括有同轴设置的上模座5和下模座6,所述上模座5朝向下模座6的ー侧设有横截面为圆形的冲头,下模座6包括底板60及设于底板60朝向上模座5 —侧上供下半带轮内、夕卜圈部分21、23卡位固定的定位支撑台61,定位支撑台61卡在下半带轮内、外圈部分21、23之间形成的凹形环槽中;底板60沿外圆周及中部设有若干定位安装孔600,供下模座6定位固定安装;定位支撑台61上设有与冲头配合构成加工所述连接点4的凹模腔610。所述的凹模腔610底部设置横截面为圆形的凸台6100并与凹模腔610内壁构成倒钩槽6101,凸台6100高度小于凹模腔610深度,凸台6100顶部的直径大于冲头底部的直径。为便于张紧轮的放置加工,所述的上模座5包括有顶板50及设于顶板50朝向下模座6 —侧的环形定位台51 ;顶板50上外圆周和中部处设有若干定位安装孔500,供上模座5固定安装;环形定位台51的厚度与上半带轮内、外圈部分11、13之间的距离适配,即环形定位台51的厚度与内凹环形槽适配,环形定位台51与凹模腔610对应的端部设置冲头。顶板50便于上模座5的固定安装,环形定位台51与定位支撑台61配合,形成带轮的可靠固定放置加工。为进一歩提高模具的实用性,所述的顶板50相对于设置环形定位台51 —侧的另一侧上安装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张紧轮,包括有上半带轮、下半带轮及中间轴承,所述上、下半带轮包括有内圈部分、外圈部分及连接内、外圈部分的连接部,上、下半带轮的内圈部分均向中心延伸有凸沿并构成供所述中间轴承嵌装的容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半带轮的连接部通过冲压铆接形成沿圆周分布的若干实现上、下半带轮无铆钉连接的连接点,所述连接点包括有上半带轮连接部上的凸模及下半带轮连接部上的凹模,凸模适配嵌入凹模中并形成相互卡接构成上、下半带轮铆接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俊金,汪宏强,方斌,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日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辛子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