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双色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胶结构改良的双色模具,包括双色模具本体,双色模具本体包括公模和与公模配合使用的母模,所述母模顶部设置有模腔,所述公模开设有硬胶注塑用的热流道,所述母模开设有软胶注塑用的侧进胶流道,所述热流道和所述侧进胶流道分别与所述模腔连通,所述母模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模腔配合使用的顶出结构。使用时,先通过热流道进胶注塑产品硬胶层,然后通过侧进胶流道进胶,在产品硬胶上成型产品软胶层,硬胶和软胶分别通过不同的流道进胶注塑,确保模具进胶平衡,提高注塑产品的合格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双色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进胶结构改良的双色模具。
技术介绍
在注塑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当前广泛的使用注塑模具。以前的模具产品由于技术限制多是单色生产,即只能用一种塑胶原料注塑成型,这样生产的产品的外观不论是材质还是颜色都不够丰富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对产品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汽车用饰件,如置物盒等,追求更精美时尚及个性的模具产品已经成为当前的一种趋势。然而现有的双色模具大多采用单个进胶口进胶,若软胶进胶不平衡,软胶注塑时偏向于一侧,则容易导致模腔用于成型的硬胶肋条受压迫而折弯倒向另一侧,模具进胶不平衡,导致注塑出来的产品合格率低,产品外观受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进胶平衡且产品合格率高的进胶结构改良的双色模具。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提供一种进胶结构改良的双色模具,包括双色模具本体,双色模具本体包括公模和与公模配合使用的母模,所述母模顶部设置有模腔,所述公模开设有硬胶注塑用的热流道,所述母模开设有软胶注塑用的侧进胶流道,所述热流道和所述侧进胶流道分别与所述模腔连通,所述母模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模腔配合使用的顶出结构。本技术包括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其中,所述侧进胶流道包括主流道和三个支流道,三个支流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主流道连通,三个支流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模腔连通。其中,所述模腔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设置有肋条,三个所述支流道分别连通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肋条。其中,三个所述支流道与所述主流道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节流阀。其中,三个所述支流道均位于所述模腔同一侧。以上的,所述模腔的周缘设置有溢料井。其中,所述溢料井包括连接片和顶出块,顶出块与所述连接片的底面连接,所述连接片与所述模腔连接。其中,所述顶出结构包括顶针和用于驱动顶针的动力机构,每个所述溢料井的下方均对应设置有所述顶针。其中,所述母模的底部设置有拉料杆,拉料杆与所述侧进胶流道配合使用。其中,所述公模和所述母模之间设置有伸缩式定位杆。本技术有益效果为一种进胶结构改良的双色模具,包括双色模具本体,双色模具本体包括公模和与公模配合使用的母模,所述母模顶部设置有模腔,所述公模开设有硬胶注塑用的热流道,所述母模开设有软胶注塑用的侧进胶流道,所述热流道和所述侧进胶流道分别与所述模腔连通,所述母模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模腔配合使用的顶出结构。使用时,先通过热流道进胶注塑产品硬胶层,然后通过侧进胶流道进胶,在产品硬胶上成型产品软胶层,硬胶和软胶分别通过不同的流道进胶注塑,确保模具进胶平衡,提高注塑产品的合格率。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 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I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在图I、图2、图3和图4中包括I——公模11——热流道2——母模21——模腔211——第一腔体212——第二腔体213—肋条3—侧进胶流道31——主流道32——支流道4——顶针5——节流阀6——溢料井61——连接片7——拉料杆8——定位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这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I 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进胶结构改良的双色模具,包括双色模具本体,双色模具本体包括公模I和与公模I配合使用的母模2,所述母模2顶部设置有模腔21,所述公模I开设有硬胶注塑用的热流道11,所述母模2开设有软胶注塑用的侧进胶流道3,所述热流道11和所述侧进胶流道3分别与所述模腔21连通,所述母模2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模腔21配合使用的顶出结构。其中,所述侧进胶流道3包括主流道31和三个支流道32,三个支流道3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主流道31连通,三个支流道3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模腔21连通。其中,所述模腔21包括第一腔体211和第二腔体212,第一腔体211和第二腔体212之间设置有肋条213,三个所述支流道32分别连通第一腔体211、第二腔体212和肋条213。使用时,先将公模I和母模2相对合模,将熔融的硬胶从热流道11的进胶口中注入,熔融硬胶进入母模2的模腔21中,形成产品硬胶层,然后将公模I和母模2相对开模,在侧进胶流道3的主流道31的进胶口注入熔融软胶,熔融软胶通过三个支流道32分别注入模腔21中对应第一腔体211、第二腔体212和肋条213的位置,在产品硬胶层上成型出产品软胶层,待软胶冷却后,即完成产品注塑。注塑完成后,利用顶出结构将产品顶出模腔21,方便将产品取出。硬胶和软胶分别通过不同的流道进胶注塑,确保模具进胶平衡,有利于避免软胶注塑时偏向于一侧,从而有效避免模腔21用于成型的硬胶肋条受压迫而折弯倒向另一侧,提高注塑产品的合格率,产品外观质量好。本实施例的三个所述支流道32与所述主流道31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节流阀5,便于精确控制三个支流道32的进胶量和进胶速度,有利于控制肋条213两侧进胶平衡,增强本技术的注塑效果。本实施例的三个所述支流道32均位于所述模腔21同一侧,便于加工成型,减少支流道32的流道长度,提高软胶的进胶速度,注塑效果好,提高生产效率。本实施例的母模2的底部设置有拉料杆7,拉料杆7与所述侧进胶流道3配合使 用。具体地,拉料杆7可活动地设置于主流道31的进胶口,双色模具本体开模时,主流道31凝料在拉料杆7的作用下,从三个支流道32分别注入模腔21中,确保三个支流道32进胶平衡。本实施例的公模I和母模2之间设置有伸缩式定位杆8,便于双色模具本体开模以及合模时,避免公模I和母模2在相对移动过程中发生偏移,提高产品的使用可靠性。实施例二。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模腔21的周缘设置有溢料井6。由于双色模具本体的产品包覆力在母模2侧,所以理论上开模后,产品会附着在母模2上,这样则不利产品取出,所以在产品周边做多个溢料井6,使开模时溢料井6能够拉住产品附着于公模I,方便取出产品,提高加工效率。本实施例的溢料井6包括连接片61和顶出块,顶出块与所述连接片61的底面连接,所述连接片61与所述模腔21连接。具体地,连接片61与模腔21的边缘连接的一端的长度大于连接片61远离模腔21的一端的长度,顶出块呈圆台形,顶出块与连接片61相连的表面积小于顶出块远离连接片61的表面积,便于在产品成型顶出后,直接将溢料井6掰断即可,便于后续加工,减少加工工序,提高加工效率。本实施例的顶出结构包括顶针4和用于驱动顶针4的动力机构,每个所述溢料井6的下方均对应设置有所述顶针4。将顶针4设置于溢料井6下方,顶针4在动力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可将溢料井6顶出母模2,此时产品随溢料井6 —同附在公模I侧,此时溢料井6与顶针4的接触部位会产生顶针印痕,取出产品后,将溢料井6去除即可,避免产品表面出现顶针印,有利于提升产品外观。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进胶结构改良的双色模具,包括双色模具本体,双色模具本体包括公模和与公模配合使用的母模,所述母模顶部设置有模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模开设有硬胶注塑用的热流道,所述母模开设有软胶注塑用的侧进胶流道,所述热流道和所述侧进胶流道分别与所述模腔连通,所述母模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模腔配合使用的顶出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财敬,李叔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广泽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