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用于将机房或机柜内的设备所产生的热量与外界空气实现热交换,其中,该换热器包括:外壳;隔板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并将外壳内的空间分隔为内循环换热系统和外循环换热系统,所述内循环换热系统用于实现机房或机柜与换热器间的空气流动,所述外循环换热系统用于实现外界与换热器间的空气流动;风门机构,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隔板组件上,以可选择地使所述内、外循环换热系统气体连通,从而避免机房或机柜内部设备由于换热器自身故障导致机房或机柜内部温度无法较低甚至持续升高的状况发生,保护机房或机柜内的设备不至于因为温度太高而损坏,避免更大的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尤其一种内置有风门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无线通信行业的飞跃发展,户外通信、电信机房、大型计算机中心等密闭空间对于散热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通信基站是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温湿度和洁净度等环境参数不仅直接影响着通信设备的可靠运行和使用寿命,更关系到通信的顺畅与安全。通信基站内设备散热量大且集中,基站内部设备全年不间断高负荷运行,即使在冬季也可能存在散热情况,因此承担散热负荷的空调必须连续不断的高负 荷运行,从而导致了通信基站高频的电费支出。因此在目前能源状况较为紧张的形势下,能源的有效利用和节能成为通信站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作为通信基站空调节能的替代品——空气换热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该设备的节能原理是在室外温度较低时,利用室内外空气的温差传热,消除基站机房内的余热量,由于这种换热器相比传统的空调系统不需要压缩机,所以大幅地较低了能耗,实现通信基站的空调功能。在换热器整个工作过程中,其利用基站或机柜内外的温差实现冷热交换;利用冷媒相变进行自然循环。由于换热器的工作过程相对封闭,当换热器内部发生故障时也无法第一时间获知,从而甚至导致基站或机柜内部昂贵的机器设备由于长时间温度过高而发生损坏。因此,有必要改进现有结构,降低因为换热器本身发生故障而导致基站或机柜内温度无法降低,而导致内部设备发生损坏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其能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采取补救措施,从而避免应用该换热器的机房或机柜内设备因为温度持续过高而损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用于将机房或机柜内的设备所产生的热量与外界空气实现热交换,其中,该换热器包括外壳;隔板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并将外壳内的空间分隔为内循环换热系统和外循环换热系统,所述内循环换热系统用于实现机房或机柜与换热器间的空气流动,所述外循环换热系统用于实现外界与换热器间的空气流动;风门机构,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隔板组件上,以可选择地使所述内、外循环换热系统气体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控制器和用于检测机房或机柜内空气温度的内温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来自于内温度传感器的表征机房或机柜内部空气温度的检测信号;根据所述检测信号判断换热器是否存在故障;并当所述换热器存在故障时,驱动所述风门机构开启以使所述内、外循环换热系统气体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器判断换热器是否存在故障的操作包括判断所述内部空气温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定温度阈值(T2):如果是,则换热器存在故障;如果否,则换热器未存在故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器判断换热器是否存在故障的操作包括判断所述内部空气温度是否持续大于预定温度阈值(T1)特定时间段(AS):如果是,则换热器存在故障;如果否,则换热器未存在故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用于检测外界空气温度的外温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接收来自于外温度传感器的表征外界空气温度的检测信号;当所述内部空气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温度阈值(T1),且内部和外界空气的温差(ti-tj大于或等于预定温度差值(AT)时,启动换热器工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循环换热系统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内风机,所述外循环换热系统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外风机;所述启动换热器的操作包括启动内风机和/或外风机工作。 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循环换热系统包括蒸发部分,所述外循环换热系统包括与所述蒸发部分连通的冷凝部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蒸发部分和所述冷凝部分分离设置,并通过排气管和回液管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蒸发部分和所述冷凝部分均包括若干热管。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门机构包括风门及可旋转驱动所述风门开合的驱动电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所述换热器中设置风门机构,使得换热器在故障的情况下仍可通过打开风门机构来实现机房或机柜内外的空气流通,避免机房或机柜内的设备因为温度太闻而fe坏。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换热器优选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I所示的换热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I所示的换热器的侧视图,其中一侧板被移除以显示内部结构。图4为图I所示的换热器的风门机构的立体组装图。图5为图4所示的换热器的风门机构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换热器优选实施方式中对风机和风门控制的工作原理框图。图7为图6所示的控制器判断是否开启风机系统的工作流程图。图8为图6所示的控制器判断换热器是否存在故障的工作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以设于室外通信基站机柜上的热管式换热器为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进行详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易于想到的是该热管式换热器同样可以设置于通信基站或大型机房内部,当然,换热器的类型也不是唯一的,如板式换热器也是可以参照相同原理适用。换热器相异于传统的空调系统由于不必使用压缩机,主要优势体现于降低能耗上,其利用机柜内外温度差实现自然传热。请参阅图I至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换热器100包括设置在通信机柜(未图示)夕卜壁上且呈矩形的外壳体3,设于外壳体3内部隔板组件4,可开合地设置在隔板组件4上的风门机构40,其中隔板组件4将外壳体3内的空间分隔为内循环换热系统21和外循环换热系统22,内循环换热系统21用于实现通信机房或机柜与换热器100间的空气流动,外循环换热系统22用于实现外界与换热器100间的空气流动。风门机构40用于可选择地使所述内、外循环换热系统21、22气体连通,即当风门机构40开启时,内、外循环换热系统21、22气体连通,风门机构40关闭时,内、外循环换热系统21、22在各自内部气体流动。外壳体3包括分别于其上部及下部开设有柜内侧进风口 311及柜内侧出风口 312的后盖板31、一对侧板32、底座34、顶盖33及开设有柜外侧进风口 351及柜外侧出风口 352的前盖板35。这些组件互相螺锁或者铆接连接成为外壳体3。面对换热器的后盖板31,于柜内侧出风口 312后部还可以组设有滤尘罩(未图示)用以将柜内侧进风口 311引入的热空气制冷后滤尘然后排入机柜内部。内循环换热系统21还包括组装于后盖板31上部并对正柜内侧进风口 311的柜内 侧风机5、及组装于后盖板31并位于柜内侧进风口 311与柜内侧出风口 312之间的内部包括若干热管的蒸发器6。换热器外的热空气(本实施方式中,即通信机柜内的热空气)从柜内侧进风口 311由柜内侧风机5引入内循环换热系统21内,然后经过蒸发器6内的制冷剂(冷媒)的冷却后从柜内侧出风口 312排出,从而降低机柜内部的温度。柜内侧风机5面对柜内侧进风口 311设置,其作用在于使得进入内循环换热系统21中的热空气导向蒸发器6以进行冷却,并进一步导向柜内侧出风口 312从而排到机柜内部。因此蒸发器6的位置位于柜内侧进风口 311与柜内侧出风口 312形成的风道之间。外循环换热系统22还包括与柜外侧出风口 352对正的内部包括若干热管的冷凝器7、组装于外壳体3的底座34上且并列放置的柜外侧风机8。外壳体3的前盖板35开设有位于下部的柜外侧进风口 351及位于上部的柜外侧出风口 352。机柜外冷空气从柜外侧进风口 351经柜外侧风机8进入外循环换热系统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用于将机房或机柜内的设备所产生的热量与外界空气实现热交换,其特征在于,该换热器包括:外壳;隔板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并将外壳内的空间分隔为内循环换热系统和外循环换热系统,所述内循环换热系统用于实现机房或机柜与换热器间的空气流动,所述外循环换热系统用于实现外界与换热器间的空气流动;风门机构,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隔板组件上,以可选择地使所述内、外循环换热系统气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国,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昆拓热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