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晶硅表面两次酸刻蚀织构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191842 阅读:2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0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不同于以往工艺的多晶硅表面两次酸刻蚀织构的制备方法,该方法能够解决硅片腐蚀坑的不均匀现象,进而解决了太阳能电池片在PECVD镀膜后存在的色差问题,优化了太阳电池片的外观。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一种两次酸刻蚀织构制备方法,第一次酸刻蚀织构的特点为温度较低和时间较短,通过控制刻蚀反应液各组分浓度,有效去除硅片表面的机械损伤层,同时形成了较小的腐蚀坑;第二次织构的特点为温度较高和时间较长,在硅片表面形成了较大且均匀的腐蚀坑。通过此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工艺腐蚀坑不均匀的缺点,消除了太阳能电池片在PECVD镀膜后出现的色差问题,同时该工艺不增加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晶硅太阳电池的生产エ艺,属于半导体光电材料

技术介绍
在太阳电池的酸刻蚀表面织构エ艺中,酸刻蚀液一般为HF、HNO3和去离子水按ー定比例混合而成,其中HNO3为强氧化剂,在反应中提供反应所需要的空穴;HF的作用是与反应的中间产物SiO2反应生成络合物H2SiF6,以促进反应进行;去离子水对反应起缓冲作用。反应中酸对硅的刻蚀速度与晶粒取向无关,因此酸刻蚀织构又称为各向同性腐蚀。腐蚀反应最先发生在反应激活能最低的位置(比如在晶体缺陷处或是表面损伤处),最初的 腐蚀可视为点腐蚀,然后呈辐射状向各个方向推迸。由于硅片切割水平不同,某些硅片切割的下刀初期,切割用的SiC等切割材料较锐利,造成了下刀处表面损伤密度较高,而当进入切割的中期后,因切割材料已变钝,因此表面损伤密度较低。如果采用传统的腐蚀溶液,会造成损伤层密度高的腐蚀量过大,腐蚀坑形貌不同,进而造成PECVD镀膜后太阳电池片出现色差。二次酸刻蚀织构エ艺中,第一次酸刻蚀织构的特点为温度较低和时间较短,有效去除了硅片表面的机械损伤层,同时形成了较小的腐蚀坑。第二次织构的特点为温度较高和时间较长,在硅片表面形成了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晶硅表面两次酸刻蚀织构制备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工艺步骤:1)配制一定浓度的以HF?HNO3为基础的酸溶液,使HF浓度为3mol/L?3.3mol/L,HNO3浓度为9mol/L?9.8mol/L,循环时间为2小时;2)控制酸刻蚀液温度为3?10℃,损伤层密度不同的硅片于溶液中反应40?60s,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3)清洗后的硅片于2%的NaOH溶液中反应10s,去除表面的多孔硅,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4)清洗后的硅片于5%的HF和10%的HCl混合溶液中反应30s,?去除表面的金属离子和氧化层,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后吹干;5)控制酸刻蚀液温度为6?12℃,将之前刻蚀后的硅片,放入酸刻蚀液中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艺郭长春李荡黄岳文肖斌欧衍聪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