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90761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01:42
触摸面板具有:第1基板;在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反射变换层;在第1反射变换层上形成的多个带状的第1导电层;和在第1导电层上形成的第1粘接层。触摸面板还具有:在第1粘接层上配置的第2基板;在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反射变换层;在第2反射变换层上形成的与第1导电层正交的多个带状的第2导电层;在第2导电层上形成的第2粘接层;和在第2粘接层上配置的保护层。在第1粘接层和第2粘接层的至少一方中分散有色素颜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各种电子设备的操作中使用的触摸面板
技术介绍
近年,便携式电话和电子照相机等各种电子设备的高功能化和多样化不断发展。开发了在液晶等显示元件的前面安装了透光性的触摸面板的电子设备。使用者通过一边隔着触摸面板观察显示元件的显示,一边用手指等对触摸面板进行操作,来切换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寻求一种使用者容易使用且能够可靠地操作的电子设备。图5是现有的触摸面板100的剖面图。图6是现有的触摸面板100的分解立体图。另外,为了使这些附图的构成容易理解,而局部放大了尺寸。在薄膜状的透光性的上部基板101的上表面,排列有透光性的带状的多个上部导电层102。上部导电层102由氧化铟锡等形成。多个上部电极103的一端与上部导电层102的端部连结,另一端向上部基板101的外周的一端延伸出去。上部电极103由铜或银等形成。上部电极103向与上部导电层10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出去。在薄膜状的透光性的下部基板104的上表面,在与上部导电层10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有透光性的带状的多个下部导电层105。下部导电层105由氧化铟锡等形成。多个下部电极106的一端与下部导电层105的端部连结,另一端向下部基板104的外周的一端延伸出去。下部电极106由铜或银等形成。在下部基板104的上表面重叠有上部基板101,在上部基板101的上表面重叠有薄膜状的透光性的保护层(cover sheet) 107。保护层107和上部基板101通过粘接层108A而粘合,上部基板101和下部基板104通过粘接层108B而粘合,构成了触摸面板100。粘接层108A、108B由丙烯酸系(acryl)或橡胶等形成。像这样构成的触摸面板100,被配置于液晶等显示元件(未图示)的前面从而安装于电子设备(未图示)。向外周的一端延伸出去的多个上部电极103和下部电极106,经由挠性布线板或连接器(未图示)等,与电子设备的电子电路(未图示)电连接。在从电子电路向多个上部电极103和下部电极106施加了电压的状态下,根据触摸面板100背面的显示元件的显示,使用者用手指等触摸保护层107的上表面来进行操作。由于使用者所操作的部位的上部导电层102和下部导电层105之间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因而由电子电路来检测所操作的部位,并切换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例如,在多个菜单等显示在背面的显示元件中的状态下,使用者为了选择希望的菜单,而用手指触摸保护层107的上表面。于是,电荷的一部分移动到手指,所操作的部位的触摸面板100的上部导电层102和下部导电层105之间的电容发生变化。通过由电子电路检测该变化,来选择希望的菜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触摸面板具有第I基板;在第I基板上形成的第I反射变换层;在第I反射变换层上形成的多个带状的第I导电层;和在第I导电层上形成的第I粘接层。触摸面板还具有在第I粘接层上配置的第2基板;在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反射变换层;在第2反射变换层上形成的与第I导电层正交的多个带状的第2导电层;在第2导电层上形成的第2粘接层;和在第2粘接层上配置的保护层。在第I粘接层和第2粘接层的至少一方中分散有色素颜料。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触摸面板的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触摸面板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触摸面板的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其他触摸面板的剖面图。 图5是现有的触摸面板的剖面图。图6是现有的触摸面板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5、图6所示,在现有的触摸面板100中,在上部基板101的上表面,形成有上部导电层102和粘接层108A,在下部基板104的上表面,形成有下部导电层105和粘接层108B。上部导电层102和下部导电层105的折射率为2左右,与此相对,上部基板101和下部基板104的折射率例如为I. 4以上、I. 7以下,粘接层108AU08B的折射率例如为I. 4以上、I. 5以下。像这样,由于折射率不同,因此如图5所示,在从上方入射了太阳光或电灯等外部光的情况下,例如上部基板101的上表面的反射光、和上部导电层102的上表面的反射光不同。因此,使用者隐约能够看见带状的多个上部导电层102和下部导电层105的轮廓。由此,有时触摸面板100背面的显示元件的显示变得难以看清。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利用图I 图4来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使这些附图的构成容易理解,而局部放大了尺寸。(实施方式I)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触摸面板200的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触摸面板200的分解立体图。触摸面板具有第I基板(下部基板4);在第I基板上形成的第I反射变换层(反射变换层15);在第I反射变换层上形成的多个带状的第I导电层(下部导电层5);和在第I导电层上形成的第I粘接层(反射降低粘接层16)。触摸面板还具有在第I粘接层上配置的第2基板(上部基板I);在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反射变换层(反射变换层12);在第2反射变换层上形成的与第I导电层正交的多个带状的第2导电层(上部导电层2);在第2导电层上形成的第2粘接层(反射降低粘接层13);和在第2粘接层上配置的保护层7。在第I粘接层和第2粘接层的至少一方中分散有色素颜料。在薄膜状的透光性的上部基板I的上表面设置有透光性的形成为单层或多层的反射变换层12。上部基板I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醚砜,聚碳酸酯等形成。反射变换层12由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锆等无机氧化物形成。在反射变换层12的上表面,排列有透光性的带状的多个上部导电层2。上部导电层2利用溅射法等由氧化铟锡或氧化锡等形成。上部电极3的一端与上部导电层2的端部连结,另一端向上部基板I的外周的一端延伸出去。上部电极3向与上部导电层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出去。上部电极3利用蒸镀等由铜或银等形成。在上部基板I的上表面,通过印刷或涂敷等形成有反射降低粘接层13。反射降低粘接层13通过在丙烯酸系或橡胶等中分散喹诺酞酮(quinophthalone :々V 7夕口 > )系颜料、偶氮系颜料、醌系颜料、咕吨系颜料、酞菁系颜料、三苯甲烷系颜料、聚甲炔系颜料、奥口翁(azulenium : 了文' 二 々 Λ )系颜料、方酸(squarylium ^ 7 <y Λ )系颜料、金属络合物等色素颜料而形成。在薄膜状的透光性的下部基板4的上表面设置有反射变换层15。下部基板4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醚砜、聚碳酸酯等形成。反射变换层15由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锆等无机氧化物形成。上部基板I、下部基板4的折射率例如为I. 4以上、I. 7以下。在反射变换层15的上表面,在与上部导电层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有透光性的带状的 多个下部导电层5。下部导电层5由氧化铟锡或氧化锡等形成。多个下部电极6的一端与下部导电层5的端部连结,另一端向下部基板4的外周的一端延伸出去。下部电极6利用蒸镀等,由铜或银等形成。在下部基板4的上表面通过印刷或涂敷等而形成有反射降低粘接层16。反射降低粘接层16通过在丙烯酸系或橡胶等中分散喹诺酞酮系颜料、偶氮系颜料、醌系颜料、咕吨系颜料、酞菁系颜料、三苯甲烷系颜料、聚甲炔系颜料、奥嗡系颜料、方酸系颜料、金属络合物等色素颜料而形成。上部导电层2和下部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摸面板,其具有:第1基板;在所述第1基板上形成的第1反射变换层;在所述第1反射变换层上形成的多个带状的第1导电层;在所述第1导电层上形成的第1粘接层;在所述第1粘接层上配置的第2基板;在所述第2基板上形成的第2反射变换层;在所述第2反射变换层上形成的与所述第1导电层正交的多个带状的第2导电层;在所述第2导电层上形成的第2粘接层;和在所述第2粘接层上配置的保护层,在所述第1粘接层和所述第2粘接层的至少一方中分散有色素颜料。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田佳子郎近久阳介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