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叶片分区域对称精密切削加工方法及其专用夹具技术

技术编号:8185998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2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薄壁叶片分区域对称精密切削加工方法及其专用夹具,首先对叶片型面进行粗加工,其次对叶片型面进行区域划分,最后将叶片装夹到专用夹具,按两两对称的方式,由靠近叶片前后橼的部分至叶背和叶盆的中间部分依次加工所有子区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一次装夹同时完成叶背和叶盆型面的切削加工,可提高定位精度和加工效率;交替对称完成叶片型面各个子区域的半精加工和精加工,可有效抑制加工过程中的扭曲变形,提高加工精度;叶片前后橼部分的加工余量首先被切除,利用叶片中部加工余量的支承作用,可有效避免加工过程中前后橼部分的让刀变形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精密、超精密切削加工
,具体为ー种薄壁叶片分区域对称精密切削加工方法及其专用夹具,主要解决航空发动机薄壁叶片的精加工变形控制问题。
技术介绍
薄壁叶片等复杂薄壁结构零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实现此类零件的高效精密数控加工技术已经成为先进制造企业核心竞争カ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随着设计方法的改进,利用先进的主轴技术及无间隙的线性滚柱导轨技术等,现代数控加工中心本体具有很高的刚度和精确的运动控制,能够满足大部分加工任务的需求。以Mikron UCP 1350为例,该机床的定位精度分别为(允差mm) :X轴是O. 010,Y轴是0.008,Z轴是O. 008,C轴是8",A轴是6"。但是,在切削加工过程中,由于切削力、残余应カ等导致的加工变形误差却不是仅仅通过改进机床结构设计就可以完全避免的,从而在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精度数控机床的应用。这些矛盾在切削加工薄壁零件的过程中尤为显著。传统的叶片单面铣削エ艺,分别在半精加工和精加工エ序中,或先加工叶背型面,或先加工叶盆型面。可以发现,采取这种走刀方式,由于叶背、叶盆型面铣削表层残余应カ的非平衡状态,薄壁叶片呈现了明显的弯扭变形现象。往往直接导致叶尖和前后橼等局部区域精加工余量的不足,即所谓的“缺肉”现象,同时还将严重影响叶片的轮廓精度。针对现有的薄壁叶片加工エ艺的缺点,很有必要提出一种全新的加工エ艺方法,实现对薄壁叶片加工变形的有效控制,大幅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以满足相关科技工程领域对改进和完善薄壁、超薄叶片精密切削加工技术的迫切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ー种薄壁叶片分区域对称精密切削加エ方法及其专用夹具,该方法以两两対称的方式,交替完成叶背、叶盆型面上各个子区域的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从而达到抑制薄壁叶片精加工扭曲变形的目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沿叶片的弦线方向将叶背型面、叶盆型面划分成若干个对称的子区域,并交替完成各个子区域的半精加工和精加工エ序。所有子区域的加工顺序按两两对称的方式由靠近前后橼的部分至叶背和叶盆的中间部分。对于叶背、叶盆型面上处于对称位置的某两个子区域而言,首先半精加工叶背型面上的子区域;然后,工作台旋转180°,半精加工叶盆型面上相对应的子区域;紧接着,精加工叶盆型面上的子区域;最后,工作台旋转180°,完成叶背型面上的子区域的精加工。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所述ー种薄壁叶片分区域对称精密切削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I :对叶片型面进行粗加工,并将粗加工后的叶片置于温度条件为45°C ±5°C的环境下10-12h ;步骤2 :对叶片型面进行区域划分步骤2. I :将叶片的轮廓边界分别垂直投影到平面Q1和平面Q2上,所述平面Q1和平面Q2分别位于叶背外侧和叶盆外侧,且平面Q1和平面Q2均平行于由叶片两端弦线形成的平面;步骤2. 2 :将叶片两端弦线在平面Q1和平面Q2上的投影线段均等分为η段,其中L/10彡η彡L/5,η为大于I的正整数,L=max{Ll, L2},LI为叶片一端弦线在平面Q1的投影线段的长度,L2为叶片另一端弦线在平面Q1的投影线段的长度;将平面Q1上两条投影线段的等分点对应连接,从而将叶片在平面Q1上的投影轮廓区域划分为η个子区域,从前橼到后橼依次编号为gi到gi+n ;将平面Q2上两条投影线段的等分点对应连接,从而将叶片在平面Q2上的投影轮廓区域划分为η个子区域,从前橼到后橼依次编号为Iii到hi+n ;步骤3 :将叶片装夹到专用夹具,旋转叶片使得叶片叶盆侧的后橼贴专用夹具中的定位柱的柱面;按两两対称的方式,由靠近叶片前后橼的部分至叶背和叶盆的中间部分依次加工所有子区域。所述ー种薄壁叶片分区域对称精密切削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叶背型面和叶盆 型面上两两对称的两个子区域为ー组子区域;对于每组子区域,先半精加工叶背型面上的子区域,然后半精加工叶盆型面上相对应的子区域,接着精加工叶盆型面上的子区域,最后完成叶背型面上的子区域的精加工。所述ー种薄壁叶片分区域对称精密切削加工的专用夹具,其特征在干包括底座、定位柱和立柱,底座固定在机床工作台上,定位柱竖直插入底座的销孔中,用于调整叶片的空间方位,两个立柱固定在底座上,其中一个立柱固定可调叶片的细长轴部分,另ー个立柱固定可调叶片的鼓形部分。有益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薄壁叶片分区域对称精密切削加工エ艺新方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优点I) 一次装夹同时完成叶背和叶盆型面的切削加工,可提高定位精度和加工效率。2)交替对称完成叶片型面各个子区域的半精加工和精加工,可有效抑制加工过程中的扭曲变形,提高加工精度。3)叶片前后橼部分的加工余量首先被切除,利用叶片中部加工余量的支承作用,可有效避免加工过程中前后橼部分的让刀变形现象。附图说明图I :航空发动机可调叶片示意图;图2 :可调叶片分区域对称精密切削加工エ艺流程;图3 :可调叶片毛坯的粗铣外形;图4 :粗加工叶背型面的刀具轨迹;图5:叶片专用夹具;图6 :叶片型面的加工区域划分示意图7 :精加工叶背型面的子区域。其中1-前橼、2-后橼、3-叶背型面、4-叶盆型面、5-叶片一端的细长轴部分、6_叶片另一端的鼓形部分、7-细长轴端夹紧块、8-细长轴端立柱、9-鼓形部分夹紧块、10-鼓形部分立柱、11-底座、12-工作台、13-夹紧块紧固螺钉、14-底座紧固螺钉、15-定位柱;图6中Q1' Q2为投影平面,19、20、21……30为Q1平面内的子区域编号,31、32、33……42为Q2平面内的子区域编号。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本专利技术本实施例以图I所示的航空发动机薄壁可调叶片为例,该航空发动机可调叶片由前橼I、后橼2、叶背型面3、叶盆型面4组成,叶片两端的细长轴部分5和鼓形部分6分别与发动机的机匣和内环相连接。可调叶片在航空发动机中的主要作用是调整进气角度和气体流量。该薄壁可调叶片分区域对称精密切削加工エ艺的流程如图2中所示。根据所需加工的航空发动机薄壁可调叶片的大小选取适当尺寸的方形毛坯,便于前期加工装夹定位、使材料去除量较小和提高加工效率。而后用线切割机床割出叶片的大致形状,去除毛坯上大量的余量。一般线切割的加工余量为lmnT2mm。再采用粗铣的加工方法,用大尺寸的球头铣刀加工叶片型面,去除叶片外形上大部分的余量,粗铣加工余量一般为ImnTl. 5mm。最后将粗加工后的叶片置于温度条件为45°C ±5°C的环境下10_12h,释放前期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本实施例中,可调叶片锻造毛坯的尺寸为328mmX92mmX56mm,粗铣叶片两侧的四个缺ロ部分,并在两端数控钻顶尖孔。经过粗铣后的毛坯外形如图3中所示。在普通三坐标数控铣床上粗铣叶背、叶盆型面,余量1mm,既满足加工要求又节约了加工成本。采用传统的单面加工エ艺,即先加工叶背型面,后加工叶盆型面。应用现有的CAM软件如UG、Cimatron等可以方便地生成粗加工的刀具轨迹。图4给出的是粗加工叶背型面3时的刀具轨迹。以顶尖孔及平台端头为基准粗车细长轴部分5和鼓形部分6。按材料要求对粗加工后的可调叶片进行人エ时效处理。按图纸尺寸精车叶片两端的细长轴部分5和鼓形部分6。接下来对叶片进行分区域对称半精加工和精加工,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壁叶片分区域对称精密切削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叶片型面进行粗加工,并将粗加工后的叶片置于温度条件为45℃±5℃的环境下10?12h;步骤2:对叶片型面进行区域划分:步骤2.1:将叶片的轮廓边界分别垂直投影到平面Q1和平面Q2上,所述平面Q1和平面Q2分别位于叶背外侧和叶盆外侧,且平面Q1和平面Q2均平行于由叶片两端弦线形成的平面;步骤2.2:将叶片两端弦线在平面Q1和平面Q2上的投影线段均等分为n段,其中L/10≤n≤L/5,n为大于1的正整数,L=max{L1,L2},L1为叶片一端弦线在平面Q1的投影线段的长度,L2为叶片另一端弦线在平面Q1的投影线段的长度;将平面Q1上两条投影线段的等分点对应连接,从而将叶片在平面Q1上的投影轮廓区域划分为n个子区域,从前橼到后橼依次编号为gi到gi+n;将平面Q2上两条投影线段的等分点对应连接,从而将叶片在平面Q2上的投影轮廓区域划分为n个子区域,从前橼到后橼依次编号为hi到hi+n;步骤3:将叶片装夹到专用夹具,旋转叶片使得叶片叶盆侧的后橼贴专用夹具中的定位柱的柱面;按两两对称的方式,由靠近叶片前后橼的部分至叶背和叶盆的中间部分依次加工所有子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倡锋任军学刘维伟单晨伟田荣鑫李祥宇黄新春张定华史耀耀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