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植物油为介质的印楝素制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84268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9 2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植物源杀虫剂领域,尤其是涉及以植物油为介质的印楝素杀虫剂制剂。其特征在于,是以植物油为介质印楝素为主要杀虫活性成分,通过加入一定比例的多种配料配置成印楝素乳油、微乳剂、油悬剂和水乳剂四种制剂。本发明专利技术研制的以植物油为介质的印楝素制剂,选择植物油替代芳烃类等有机溶剂作为介质,原料易得,加工简单,安全、环保、低毒,且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菜青虫、稻纵卷叶螟等多种害虫具有优异的防效,尤其适于防治已产生抗性的各类害虫。本发明专利技术剂型多样,制备方法简单,推广价值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源杀虫剂领域,具体涉及以植物油为介质的印楝素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利用天然的杀虫植物开发高效、低毒、不污染环境的植物性杀虫剂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众多的杀虫植物中,研究最多、最有影响的要数楝科楝属的印楝植物。该植物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高效杀虫植物,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是一种能快速生长且四季常青的乔木。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在印楝的种子、叶子、树皮及枝条等部位中含有多种杀 虫活性物质,其中以印楝素的杀虫活性最为强烈。印楝素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广谱、高效、低毒、易降解、无残留的杀虫剂,且没有抗性,对几乎所有植物害虫都具有驱杀效果,对人畜和周围环境无任何污染,是一种有极大开发价值的杀虫剂。当前,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印楝素杀虫剂产品的研究,美国、德国、印度、加拿大等国先后研制出产品如Margosan-O (美国产)、Nee_ark (印度产)等投放市场。但这些产品主要都是乳油制剂,广泛使用芳烃类等有机溶剂作为介质,这使得本来环保的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在这些有机溶剂的加入后变的不环保了。而且这些乳油制剂通常只在施药后I 5天内对害虫的防治效果较为显著,5 6天后防治效果则明显降低,持效期短,这样就会迫使农民多次用药,势必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大量研究表明,印楝素是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分子结构中有许多能够发生反应的官能团,包括酯基、环氧结构等,但印楝素在紫外光照、高温或水中时极易分解,致使其杀虫活性降低,从而在对害虫防治上表现出较差的持效性。虽然 W.R.Grace( 1994)在 United States Patent No 5281618 报道配置一定浓度的印楝素制剂及调节制剂的pH值方法能延缓印楝素的降解,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并未实质性解决印楝素产品易分解、不稳定的方法。此外,印楝素在加工过程中易受黄曲霉素等污染而影响其存贮期,以及印楝素乳油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难乳化、印楝素产品剂型较为单一等缺点。长期以来,上述因素制约了印楝素产品的生产和在农业上的大面积推广使用。植物油是一种来源丰富的天然可再生资源,其最大的特点是无毒、耐水性好且成本低廉。植物油同农药混合后,能产生很好的渗透性,能使药物杀死组织内的菌类或渗入昆虫体壁内,杀灭害虫和病原菌。另外,植物油同农药混合后,有很强的展着性,可增加对植物的覆盖面,不易被雨水冲涮流失,在雨后仍能保持良好药效。植物油同农药混合后,还有能降低光分解的特点,还可减少喷雾时的强烈漂移,克服了水含矿物质,而减弱农药有效成分的现象,植物油粘滞性强,非常适用于低容量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实验表明,用植物油作辅助剂喷雾,可节省药量八分之一,甚至更多。植物油不但可以起到石油基表面活化剂的作用,而且还是良好的抗挥发剂,能使喷出的药液均匀地覆盖于植物的表面,且保证农药有更长的残效期。在合成的菊酯类农药中,植物油还是一种最好的稀释剂。用植物油作辅助剂,可避免因使用矿物质油而对某些敏感作物产生药害。在现有文献中,采用植物油或其衍生物作为农药溶剂使用的报道不少,如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棉籽油、大豆油甲酯等。杜学林(2006)在CN 1926998A报道植物油可制成杀虫剂,有很好的防效。王文忠(2010)在CN101642093A公开了小桐子油作为一种植物源农药溶剂的优良用途。但其都没有应用在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上,都是以植物油本身或其他有机农药作为有效活性成分。本专利技术将植物油引入植物 源杀虫剂印楝素中,作为介质,制成基于植物源环保农药溶剂的植物源环保农药制剂,符合环保型制剂的要求,可在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茶叶、中药材上使用,与靶标有较强的亲和性,可充分发挥有效成分的防治作用,而且无需加入大量增效剂来提高制剂的功能。此外,植物源环保农药溶剂作为农药的载液进行应用时,低容量施药时可使药剂得以更有效的应用,其主要优点是药液在喷洒过程中不易挥发和漂移,药液在植物冠上覆盖更均匀,药液不易被雨水冲刷掉。且研究发现,植物源活性成分常于植物油性成分共同存在,从植物中成分中分离出来后往往极易分解,因此,选用植物油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印楝素的溶解介质,能极大的增强其稳定性。徐汉虹在中国专利CN 1276161A中公开了一种印楝素植物性杀虫剂制剂,但其是以印楝素和印楝油共同作为主要的杀虫活性成分,通过加入一定比例的多种配料配置成印楝素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三种剂型。并未涉及到以植物油作为其介质。目前关于以植物油为介质的印楝素制剂技术方案未见有技术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以植物油为介质的剂型多样、配方独到的印楝素植物性杀虫剂制剂,用植物油替代芳烃类等非环保有机溶剂,并增强印楝素的药效,解决印楝素易分解、难存贮、难乳化、易污染、剂型单一、对害虫持效性差的缺陷,并满足农业生产上多种害虫防治的需要。达到同样的防治效果,降低害虫的抗药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副产品的安全性和出口竞争力。本专利技术同时提供了所述以植物油为介质的印楝素的各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以植物油为介质的印楝素制剂,其特征在于以植物油为介质印楝素为主要杀虫活性成分,配入助溶剂、乳化剂配置成印楝素乳油制剂;配入助溶剂、乳化剂、消泡剂和水配置成印楝素微乳制剂;配入乳化剂、润湿分散剂、悬浮稳定剂、消泡剂配置成印楝素油悬制剂;配入助溶剂、乳化剂、增稠剂、消泡剂和水配置成印楝素水乳制剂。所述的介质植物油选自印楝油、小桐子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棕榈油、蓖麻油、椰子油、亚麻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红花籽油、桐油、苏子油、大麻油、腰果油、橄榄油、玉米油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印楝素乳油制剂中各成分含量配比是印楝素含量为O. I % 92 %(重量);植物油含量为O. 5 % 95 % (重量);助溶剂含量为O % 15 % (重量);乳化剂含量为5% 15 % (重量);各组分总和为100 %。助溶剂可选用异辛醇、正辛醇、异丁醇、正丁醇、异丙醇、乙二醇、聚乙二醇、乙醇、N-辛基吡咯烷酮、N-乙基吡咯烷酮、N-甲基吡咯烷酮、氮酮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乳化剂可选用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C12 14醇聚氧乙烯醚、山梨醇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乙二醇聚氧乙烯醚、失水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失水山梨醇酐三油酸酯、聚氧乙烯山梨醇单月桂酸酯、烷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山梨醇聚氧乙醚、聚氧乙烯月桂醇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烷基聚乙二醇醚磷酸盐、乙氧基化烷基磷酸盐、乙氧基化烷基硫酸盐中的任一种或多种。其制备方法为按配比要求将印楝素、植物油、助溶剂、乳化剂加入反应釜中,搅拌溶解,即得以植物油为介质的印楝素乳油制剂。所述的印楝素微乳制剂中各成分含量配比是印楝素含量为O. 5 % 60 %(重量);植物油含量为I % 30 % (重量);助溶剂含量为O % 10 % (重量);乳化剂含量为5 % 25 % (重量);消泡剂含量为O. I % O. 3 % (重量);余为水,各组分总和为100 %。助溶剂可选用异辛醇、正辛醇、异丁醇、正丁醇、异丙醇、乙二醇、聚乙二醇、乙醇、丙三醇、N-辛基吡咯烷酮、N-十二烷基吡咯烷酮、N, N-二甲基癸酰胺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乳化剂可选用聚氧乙烯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以植物油为介质的印楝素制剂,其特征在于是以植物油为介质印楝素为主要杀虫活性成分,配入助溶剂、乳化剂配置成印楝素乳油制剂;配入助溶剂、乳化剂、消泡剂和水配置成印楝素微乳制剂;配入乳化剂、润湿分散剂、悬浮稳定剂、消泡剂配置成印楝素油悬制剂;配入助溶剂、乳化剂、增稠剂、消泡剂和水配置成印楝素水乳制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炳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门市新会园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