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渗漏探测用复合光缆,其包括感温光缆和至少一根伴热带,感温光缆与伴热带并排放置,感温光缆与伴热带通过由低导热材料制成的导热构件连接,利用伴热带产生的热量使感温光缆的温度高于大坝内的水温,一旦大坝发生渗漏,则可使感温光缆的温度迅速降低,并通过利用低导热材料制成的导热构件将感温光缆与伴热带分开,使得伴热带产生的热量无法迅速补充到感温光缆上,从而提高了该复合光缆的探测灵敏度,提高了渗漏探测几率,防止了水灾的发生;同时导热构件起到了支撑感温光缆的作用,有效保护了感温光缆;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仅利用一个导热构件将感温光缆和伴热带连接成一体构成复合光缆,结构简单。(*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光缆,尤其是涉及ー种渗漏探測用复合光缆。
技术介绍
随着人类对水治理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水资源利用需求的持续扩张,巨型大坝修建的越来越多。但由于水流的特性,大坝修建的位置通常高于当地的地平面,因此一旦大坝发生渗漏,将会给大坝及大坝附近的居民造成无法估量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由于渗漏多发生于大坝底部,渗漏初始渗漏量小且位置隐蔽,因此及时探测并定位这些渗漏点对大坝及居民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公告的技术专利“一种大坝安全传感光缆”(专利号ZL200820054895. 7, 授权公告号CN201177679)公开了ー种能迅速对大坝混凝土凝固和大坝渗漏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的大坝安全传感光缆,它包括传感光纤上依次裹覆填充层、加强套、护套,填充层内设有2根导线。这种传感光缆是ー种复合缆,由于其内部设置有2根导线,当其接上电源吋,2根导线发热,使得传感光纤在常态下的温度高于大坝内的水温,当大坝发生渗漏吋,由于大坝内部的水进入大坝外侧的土壌中,使得土壌局部温度降低,同时使得埋设于大坝外侧的土壌中的复合缆中的感温光纤的温度降低,利用这种方式探测到大坝的渗漏点。然而,这种传感光缆将感温光纤置于复合缆的中心,并且距离导线较近,外部还裹覆有加强套和护套,加强套和护套都是高热阻材料,因此复合缆外面的水分难以将热量带走,而且如果恰巧在导线加热期间发生渗漏,由于导线持续向感温光纤供热,从而导致感温光纤的降温幅度不大,最終影响了整个复合缆的探测灵敏度,降低了渗漏的探測几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结构简单,且能够有效提高渗漏探測几率的复合光缆。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渗漏探测用复合光缆,其特征在于包括感温光缆和至少ー根伴热带,所述的感温光缆与所述的伴热带并排放置,所述的感温光缆与所述的伴热带通过由低导热材料制成的导热构件连接。所述的伴热带的根数为ー根。所述的伴热带的根数为两根,两根所述的伴热带分布于所述的感温光缆的径向两侦れ所述的感温光缆与所述的伴热带之间的间距为Imm 30mm。所述的感温光缆与所述的伴热带之间的间距为5mm 10mm。所述的导热构件的长度与所述的感温光缆和所述的伴热带的轴向长度一致。所述的导热构件包括多块导热板,所述的感温光缆通过多块所述的导热板与所述的伴热带连接。多块所述的导热板均匀排布。所述的导热构件与所述的感温光缆连接的一侧的厚度小于所述的导热构件与所述的伴热带连接的一侧的厚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利用伴热带产生的热量使感温光缆的温度高于大坝内的水温,一旦大坝发生渗漏,则可使感温光缆的温度迅速降低,并通过利用低导热材料制成的导热构件将感温光缆与伴热带分开,使得伴热带产生的热量无法迅速补充到感温光缆上,从而提高了该复合光缆的探测灵敏度,提高了渗漏探測几率,防止了水灾的发生,保障了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导热构件起到了支撑感温光缆的作用,有效保护了感温光缆;此外,本技术仅利用一个导热构件将感温光缆和伴热带连接成一体构成复合光缆,结构简单,本技术的复合光缆可应用于大坝渗漏探測及各种管路如水管、蒸汽管路等管线的渗漏探測,应用于大坝渗漏探测时,将该复合光缆埋设于大坝外侧的土壌中。附图说明 图Ia为本技术的实施例ー的复合光缆的结构示意图;图Ib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复合光缆的侧视图;图2a为本技术的实施例ニ的复合光缆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的实施例ニ的复合光缆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渗漏探测用复合光缆,如图Ia和图Ib所示,其包括ー根感温光缆I和一根伴热带2,感温光缆I与伴热带2并排放置,感温光缆I与伴热带2通过由低导热材料制成的导热构件3连接,通过利用低导热材料制成的导热构件3将感温光缆I与伴热带2分开,实现了降低伴热带2向感温光缆I供热的速度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该复合光缆的探测灵敏度,同时导热构件3起到了支撑感温光缆I的作用,有效保护了感温光缆I。在此,该导热构件3由低导热材料制成,具有较大的热阻,使得伴热带2与感温光缆I不宣接接触,从而使得伴热带2产生的热能传递给感温光缆I的速度低于感温光缆I向水中散出热量的速度,从而提高了探测灵敏度。在此,感温光缆I和伴热带2均采用市售产品,伴热带2如可采用エ业化的伴热带,也可采用双股互相绝缘的导线串联在一起作为伴热帯,即可采用任何形式的能够使整条感温光缆I加热的任何装置;应用时感温光缆I与外部分布式光纤测温主机(可选用任何商业化的分布式光纤测温主机)连接,伴热带2与电源连接。在此,导热构件3为由非绝热的低导热材料制成的ー块或多块导热板构成,采用由一块导热板构成的导热构件3时,可将该导热板的长度设计成与感温光缆I和伴热带2的轴向长度一致,这种整块式的导热板可使得伴热带2向感温光缆I导热更为均匀;采用由多块导热板构成的导热构件3吋,感温光缆I通过多块导热板与伴热带2连接,实际设计过程中可将多块导热板均匀排布,这样不仅节省了导热构件3的材料,而且使得导热也很均匀。在此,通过利用导热构件3将感温光缆I与伴热带2分开,来实现降低伴热带2向感温光缆I供热的速度的目的,但感温光缆I与伴热带2之间的间距即导热构件3的宽度应当适当,如果间距太大,则会导致该复合光缆的恢复时间即第二次探测间隔时间会较长,需要重复检测某ー范围内的渗漏情况时就不适用;如果间距太小,则使得伴热带2向感温光缆I供热的速度较快,导致感温光缆I的降温幅度不大,从而影响了该复合光缆的探测灵敏度。因此可将感温光缆I与伴热带2之间的间距设计为Imm 30mm,即将导热构件3的宽度设计为Imm 30mm,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该复合光缆的探测灵敏度,同时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当感温光缆I与伴热带2之间的间距为5mm IOmm时效果更好,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将感温光缆I与伴热带2之间的间距设计为8mm。在此,一般市售的感温光缆I的直径小于伴热带2的直径,因此可将导热构件3与感温光缆I连接的一侧的厚度设计成小于导热构件3与伴热带2连接的一侧的厚度,这样可使得伴热带2向感温光缆I供热更均匀。本技术的复合光缆的工作原理(应用于大坝渗漏探測)伴热带2在电源的驱动下产生热能,热能通过感温光缆I和伴热带2之间的导热构件3,以及土壌形成的热阻传 递给感温光缆1,此时感温光缆I的温度升高,同时外部的分布式光纤测温主机(外部的分布式光纤测温主机的工作状态预先设定于报警状态)监视感温光缆I上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感温光缆I上的温度达到热平衡状态时,感温光缆I上的温度不再变化,一旦大坝发生渗漏,大坝内的水滲透到感温光缆I上吋,由于感温光缆I和伴热带2之间的热阻较大,伴热带2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向感温光缆I补充热量,同时又由于感温光缆I具有较细的直径和较低的热容量,感温光缆I上的热量迅速被水分带走,从而使感温光缆I中的光纤的温度迅速降低,该温度降低的情况及温度降低的位置将被外部的分布式测温主机探測到触发报警,实现了大坝渗漏的快速监测和定位。实施例ニ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复合光缆的结构基本相同,如图2a和图2b所不,其包括一根感温光缆I和两根伴热带2,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渗漏探测用复合光缆,其特征在于包括感温光缆和至少一根伴热带,所述的感温光缆与所述的伴热带并排放置,所述的感温光缆与所述的伴热带通过由低导热材料制成的导热构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悦,姜兆公,干仁,屠东升,张美丽,陈剑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诺可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