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接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77639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2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铰接件包括:外铰座,包括一对均开设有第一通孔的第一支撑臂;一对轴套,均开设有第二通孔且分别设置于第一通孔内;内铰座,包括位于一对第一支撑臂之间且开设有第三通孔的第二支撑臂;轴承,设置于第三通孔内且开设有第四通孔;连接轴,穿设于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内,连接轴以可拆卸方式与轴套相对固定。其中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轴承的外径,以在取下轴套和连接轴时,可透过第一通孔拆卸或安装轴承。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对铰接件进行维护。(*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铰接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大型机械设备用铰接件。
技术介绍
机械设备中,铰接件被广泛用来连接两个零部件。图I和图2所示为一种铰接件,包括设有一对第一装配孔的外铰座I’、端盖2’、设有第二装配孔的内铰座3’、密封件4’、轴承5’、连接轴6’和透盖V。其中,轴承5’和密封件4’通过透盖7’连接至内铰座3’的第二装配孔,连接轴6’套入外铰座I’的第一装配孔、连接至内铰座3’的密封件4’和轴承5’。端盖2’将连接轴6’固定至外铰座I’。 因轴承5’的内径与外铰座I’的第一装配孔孔径大致相等,当铰接件中的轴承5’需要更换时,必须先打开端盖2’,取下连接轴6’,再将连接透盖7’、密封件4’和轴承5’的内铰座3’自外铰接件I’中取下,方能将透盖7’自连接轴6’中拆卸来更换轴承5’。更换完毕后再按与拆卸过程相反的顺序将铰接件组装。上述更换轴承5’的过程受到使用铰接件的机械设备的空间以及外铰座的重量限制。当铰接件安装空间较小时,内铰座3’很难自外铰座I’中取出。当内铰接件3’的质量较大时,需要用起重设备方可将内铰座3’自外铰座I’中取出。上述更换轴承5’的过程不方便进行铰接件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维护的铰接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铰接件包括外铰座,包括第一座体以及间隔固定于第一座体上的一对第一支撑臂,第一支撑臂上均开设有第一通孔;一对轴套,分别设置于第一通孔内且以可拆卸方式与第一支撑臂相对固定,轴套上均开设有第二通孔;内铰座,包括第二座体以及固定于第二座体上且位于一对第一支撑臂之间的第二支撑臂,第二支撑臂上开设有第三通孔;轴承,设置于第三通孔内,轴承以可拆卸方式与第二支撑臂相对固定且开设有第四通孔;连接轴,穿设于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内,连接轴以可拆卸方式与轴套相对固定,并进一步转动支撑轴承,其中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轴承的外径,以在取下轴套和连接轴时,可透过第一通孔拆卸或安装轴承。其中,铰接件进一步包括一对透盖,透盖均开设有第五通孔,连接轴进一步穿设于第五通孔内,透盖分别位于第二支撑臂和轴承的外侧,并以可拆卸方式相对固定轴承与第二支撑臂,其中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透盖的外径,以在取下轴套和连接轴时,可透过第一通孔拆卸或安装透盖。其中,透盖通过沿连接轴的轴向安装的螺丝固定于第二支撑臂上并夹持固定轴承。其中,铰接件进一步包括一对密封圈,密封圈均开设有第六通孔,连接轴进一步穿设于第六通孔内,密封圈分别位于透盖和轴承之间,其中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密封圈的外径,以在取下轴套和连接轴时,可透过第一通孔拆卸或安装密封圈。其中,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的直径相等。其中,第五通孔的直径大于连接轴的直径。其中,铰接件进一步包括一对端盖,端盖分别位于一对第一支撑臂的外侧,并以可拆卸方式相对固定连接轴与轴套。其中,端盖通过沿连接轴的轴向安装的螺丝固定于轴套和连接轴上并将轴套夹持固定于第一支撑臂上。其中,轴套包括嵌入第一通孔的嵌入部。其中,轴套进一步包括与嵌入部相连并与外铰座抵接以确定嵌入部嵌入尺寸的卡固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铰接件设置有连接至外铰座的轴套。通过取下轴套和连接轴,即可透过外铰座的第一通孔来拆卸或安装轴承,方便对铰接件进行维护。附图说明图I是一种现有铰接件的主视图;图2是图I所示铰接件沿A-A向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铰接件的主视图;图4是图3所示铰接件沿B-B向的剖视图;图5是图3所示铰接件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3和图4,本技术实施例铰接件包括外铰座I、一对轴套2、内铰座3、轴承4和连接轴5。外铰座I包括第一座体10和间隔固定于第一座体10上的一对第一支撑臂11。第一支撑臂11上均开设有第一通孔12。开设于两第一支撑臂11的第一通孔12的截面为圆形且两第一通孔12的中心线共线设置。一对轴套2分别设置于第一通孔12内且以可拆卸方式与第一支撑臂11相对固定。轴套2上开设第二通孔20。第二通孔20的中心线与第一通孔12的中心线互相重合。内铰座3包括第二座体30以及固定于第二座体30上的第二支撑臂31。第二支撑臂31上开设有第三通孔32。组装后,第二支撑臂31位于一对第一支撑臂11之间,第三通孔32的中心线与第二通孔20的中心线重合。轴承4设置于第三通孔32内。轴承4设有第四通孔40并以可拆卸的方式与第二支撑臂31相对固定。轴承4组装至第三通孔32后,第四通孔40的中心线与第三通孔32的中心线重合。连接轴5穿设于第二通孔20和第四通孔40内。连接轴5以可拆卸方式与轴套2相对固定,并进一步转动支撑轴承4。通过上述组装方式,外铰座I、轴套2和连接轴5固定连接且彼此之间不会发生相互运动,内铰座3通过轴承4能够相对连接轴5转动。其中,第一通孔12的直径大于轴承4的外径设置。当铰接件在使用过程中因轴承4故障需要维护时,取下连接轴5和轴套2,因第一通孔12的直径大于轴承4的外径,则通过第一通孔12即可将完成轴承4的拆卸和安装。请参照图2和图3,铰接件进一步包括一对透盖6。透盖6均开设有第五通孔60,连接轴5进一步穿设于第五通孔60内。透盖6分别以可拆卸方式固定至第二支撑臂31的两侧从而将轴承4和第二支撑臂31相对固定。当透盖6固定至第二支撑臂31后,第五通孔60的中心线与第四通孔40的中心线重合。其中,第一通孔12的直径大于透盖6的外径。因此,当取下连接轴5和轴套2时可透过第一通孔12拆卸或安装透盖6,进而能够拆卸或安装轴承4。一对透盖6通过螺钉61固定于第二支撑臂31上,从而将轴承4夹持固定。螺钉61的安装方向平行于连接轴5的轴向,如此方便穿过第一通孔12拆卸或安装螺钉61而实现拆卸或安装透盖6的目的。为了防止轴承4相对内铰座3窜动,透盖6通过螺钉(未标示)将轴承4和透盖6固定。进一步地,为了防止轴承4相对连接轴5窜动,铰接件还可以进一步设置位于轴承4的内径和连接轴5之间的定位套(未图示)。·透盖6 —般为非标准件,故透盖6的制造精度可适当降低。为了便于连接轴5穿过轴承4的第四通孔40并同时穿过透盖6的第五通孔60,第五通孔60的直径大于连接轴5的直径且小于轴承4的外径设置。如此以来,透盖6的制造公差可以适当降低,从而能达到降低铰接件成本的目的。为了防止粉尘进入轴承4,铰接件进一步包括一对位于轴承4和透盖6之间的密封圈7。密封圈7均开设有第六通孔70,当密封圈7组装至轴承4和透盖6之间后,第六通孔70的中心线与第四通孔40的中心线重合。连接轴5进一步穿设于第六通孔70中。第一通孔12的直径大于密封圈的外径,因此,当取下连接轴5和轴套2时可透过第一通孔12拆卸或安装透盖6,进而能够拆卸或安装密封圈7。本实施例中,轴套2的第二通孔20、轴承4的第四通孔40和密封圈7的第六通孔70直径相等,使穿设过第二通孔20、第四通孔40和第六通孔70的连接轴5得到更加稳定的支撑。具体应用中,因密封圈7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粉尘进入轴承4,对密封件7的第六通孔70的直径可以不进行限定,即,第六通孔70的直径可以略大于第四通孔40的直径设置;当密封圈7是橡胶等弹性材料时,第六通孔70的直径还可以小于第四通孔40的直径设置;只要保证连接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铰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件包括:外铰座,包括第一座体以及间隔固定于所述第一座体上的一对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上均开设有第一通孔;一对轴套,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以可拆卸方式与所述第一支撑臂相对固定,所述轴套上均开设有第二通孔;内铰座,包括第二座体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座体上且位于一对所述第一支撑臂之间的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上开设有第三通孔;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三通孔内,所述轴承以可拆卸方式与所述第二支撑臂相对固定且开设有第四通孔;连接轴,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内,所述连接轴以可拆卸方式与所述轴套相对固定,并进一步转动支撑所述轴承;其中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轴承的外径,以在取下所述轴套和所述连接轴时,可透过所述第一通孔拆卸或安装所述轴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斌彬肖业恒骆琪胜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物料输送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