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竹、木梁,适用于土木工程领域。解决了目前预应力竹、木梁预应力施加工艺复杂,准确度低,使用过程中预应力大小无法调控等问题。方案一:两侧边竹、木材的下表面设置有无腹杆钢垫板,栓杆的上端穿过无腹杆钢垫板设置在两侧边竹、木材之间,固块与栓杆旋接,固块的下表面固定有预应力筋,预应力筋的两端通过锚具与两个端部钢垫板锚固连接,两个端部钢垫板设置在竹、木材及两侧边竹、木材的两端,栓杆的下端设置在无腹杆钢垫板的外部并与螺帽连接;方案二与一区别是:两侧边竹、木材的下表面设置有封边木板,腹杆的上端通过腹杆钢垫板顶在竹、木材的下表面上,腹杆的下端与螺帽连接,螺帽位于封边木板上,固定块与腹杆旋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土木工程领域。(*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适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的预应カ竹、木材质的梁。
技术介绍
现阶段的预应カ施加方法包括预弯法、穿丝张拉法、端部张弦法和腹杆伸长法等,这些方法虽然行之有效,但也存在ー些问题。预弯法由于木梁的反弯复原,所建立的最大预应カ值较小;穿丝张拉法需要在木梁端部斜向打孔,预应力筋线型受到限制,并且在木梁端部及钢筋反弯点处容易出现局压问题;端部张弦法施加预应カ需要专门设备,施工不便且 不能在日后进行调节,此外,如果所施加的预应カ较大,滚轮处抗剪也存在隐患,需采取构造措施;腹杆伸长法腹杆外露会影响梁的外观,梁高也增大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目前预应カ竹、木梁预应カ施加工艺复杂,准确度低,使用过程中预应カ大小及梁变形无法调控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预应力竹、木梁。其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两种,分别如下方案一(无腹杆)一种预应力竹、木梁,所述的预应カ竹、木梁包括竹、木材及两侧边竹、木材,两侧边竹、木材设置在竹、木材的下表面沿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的预应カ竹、木梁还包括栓杆、固块、无腹杆钢垫板、螺帽、预应力筋、锚具及两个端部钢垫板,两侧边竹、木材的下表面设置有无腹杆钢垫板,栓杆沿竖向设置,栓杆的上端穿过无腹杆钢垫板设置在两侧边竹、木材之间,固块设置在两侧边竹、木材之间且与栓杆旋接,固块的下表面固定有预应カ筋,预应カ筋的两端通过锚具与两个端部钢垫板锚固连接,两个端部钢垫板设置在竹、木材及两侧边竹、木材的两端,栓杆的下端设置在无腹杆钢垫板的外部并与螺帽连接。方案ニ (有腹杆)一种预应力竹、木梁,所述的预应カ竹、木梁包括竹、木材及两侧边竹、木材,两侧边竹、木材设置在竹、木材的下表面沿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的预应カ竹、木梁还包括腹杆、固块、无腹杆钢垫板、螺帽、预应力筋、锚具及两个端部钢垫板,两侧边竹、木材的下表面设置有封边木板,封边木板上设有调节孔,腹杆沿竖向设置在两侧边竹、木材之间,腹杆的上端通过腹杆钢垫板顶在竹、木材的下表面上,腹杆的下端与螺帽连接,螺帽设置在两侧边竹、木材之间并位于封边木板上,固定块与腹杆旋接,固块的下表面固定有预应カ筋,预应カ筋的两端通过锚具与两个端部钢垫板锚固连接,两个端部钢垫板设置在竹、木材及两侧边竹、木材的两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施工方便,エ艺简単。由于采用了横向张拉,产生较小的相对位移就能使预应カ筋产生较大的伸长,因此只需用螺帽拧张即可完成张拉过程,无需液压千斤顶等专业张拉设备。2.调控方便,受カ可靠。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随时对预应力大小进行调整,克服木材蠕变使木梁变形增大的现象。3.施加预应カ后,可以节约木材20%_60%,此数值受跨度、预应カ筋根数及栓杆或腹杆伸长等因素影响,按目前的市场价格,可节省费用30%。附图说明图Ia是无腹杆的预应カ竹、木梁的主视图,图Ib是无腹杆的预应カ竹、木梁的纵向剖面图,图Ic是图Ia的A-A剖面图,图Id是图Ia的B-B剖面图,图2a是有腹杆的预应力竹、木梁的主视图,图2b是有腹杆的预应カ竹、木梁的纵向剖面图,图2c是图2a的C-C剖面图,图2d是图2a的D-D剖面图。竹、木材I ;顶部竹、木材1-1 ;两侧边竹、木材1-2 ;栓杆2 ;固块3 ;无腹杆钢垫板4-1 ;构件两端钢垫板4-2 ;有腹杆钢垫板4-3 ;螺帽5 ;预应カ筋6 ;锚具7 ;封边木板8 ;腹 杆9。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Ia 图Id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预应力竹、木梁,所述的预应カ竹、木梁包括竹、木材I及两侧边竹、木材I-2,两侧边竹、木材I-2设置在竹、木材I的下表面沿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的预应カ竹、木梁还包括栓杆2、固块3、无腹杆钢垫板4-1、螺帽5、预应カ筋6、锚具7及两个端部钢垫板4-2,两侧边竹、木材1-2的下表面设置有无腹杆钢垫板4-1,栓杆2沿竖向设置,栓杆2的上端穿过无腹杆钢垫板4-1设置在两侧边竹、木材1-2之间,固块3设置在两侧边竹、木材1-2之间且与栓杆2旋接,固块3的下表面固定有预应カ筋6,预应カ筋6的两端通过锚具7与两个端部钢垫板4-2锚固连接,两个端部钢垫板4-2设置在竹、木材I及两侧边竹、木材1-2的两端,栓杆2的下端设置在无腹杆钢垫板4-1的外部并与螺帽5连接。具体实施方式ニ 结合图Ic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固块3的下端面设有弧形凹槽,预应力筋6固定在固块3的弧形凹槽内。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2a 图2d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预应力竹、木梁,所述的预应カ竹、木梁包括竹、木材I及两侧边竹、木材I-2,两侧边竹、木材I-2设置在竹、木材I的下表面沿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的预应カ竹、木梁还包括腹杆2、固块3、无腹杆钢垫板4-1、螺帽5、预应カ筋6、锚具7及两个端部钢垫板4-2,两侧边竹、木材1-2的下表面设置有封边木板8,封边木板8上设有调节孔,腹杆9沿竖向设置在两侧边竹、木材1-2之间,腹杆9的上端通过腹杆钢垫板4-3顶在竹、木材I的下表面上,腹杆9的下端与螺帽5连接,螺帽5设置在两侧边竹、木材1-2之间并位于封边木板8上,固定块3与腹杆9旋接,固块3的下表面固定有预应カ筋6,预应カ筋6的两端通过锚具7与两个端部钢垫板4-2锚固连接,两个端部钢垫板4-2设置在竹、木材I及两侧边竹、木材1-2的两端。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2c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本实施方式的固块3的下端面设有弧形凹槽,预应力筋6固定在固块3的弧形凹槽内。无腹杆方案通过旋转、螺帽5和栓杆2使固块3带动预应カ筋6上下移动来施加预应力,压カ通过梁两侧边竹、木材1-2传给顶端受压区域的竹、木材1-1,最終形成预应カ筋6受拉,顶端受压区域的竹、木材1-1受压,两侧边竹、木材1-2传カ的组合构件;有腹杆方案通过旋转螺帽5和腹杆9使固块3带动预应カ筋6上下移动从而施加预应力,压カ通过腹杆9传至顶端受压区域的竹、木材1-1,最終形成预应カ筋6受拉,顶端受压区域的竹、木材1-1受压,腹杆9传递压力的组合构件。预应カ的调控方法螺帽5为标有刻度,刻度值的精度为10°,在旋转螺帽5及栓杆2 (图Ic)或腹杆9 (图2c)过程中,可根据螺帽5及栓杆2或腹杆9的旋转角度Θ严格控制预应カ筋6与顶端受压区域的竹、木材1-1相对距离的变化值△,将△与构件尺寸和预应カ筋6的内力变化Λ σ建立其一一对应关系,即可通过控制螺帽5及栓杆2或腹杆9的旋转角度来控制预应カ线型和预应カ筋6内力大小。实施例I :预应カ木梁尺寸为3000 X 200 X 400,顶端受压区域的竹、木材1_1尺寸为3000 X 200 X 200,预应カ筋6选用6根直径5mm的1860级低松弛预应カ预应カ筋6。梁高范围内的栓杆2伸长60mm吋,预应カ筋6拉应カ增加888. 77N/mm2,预应カ木梁中央处起拱7. 65mm。当以挠度为主要控制因素时,可节省木材55. 6%,按目前的市场价格,节省费用34% ;当以承载カ为主要控制因素时,可节省木材33. 3%。 实施例2 :预应カ木梁尺寸为6000 X 400 X 800,顶端受压区域的竹、木材1_1尺寸为6000 X 400 X 400,预应カ筋6选用6根直径7mm的1860级低松弛预应カ预应カ筋6。梁高范围内的栓杆2伸长120_吋,预应カ筋6拉应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应力竹、木梁,所述的预应力竹、木梁包括竹、木材(1)及两侧边竹、木材(1?2),两侧边竹、木材(1?2)设置在竹、木材(1)的下表面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应力竹、木梁还包括栓杆(2)、固块(3)、无腹杆钢垫板(4?1)、螺帽(5)、预应力筋(6)、锚具(7)及两个端部钢垫板(4?2),两侧边竹、木材(1?2)的下表面设置有无腹杆钢垫板(4?1),栓杆(2)沿竖向设置,栓杆(2)的上端穿过无腹杆钢垫板(4?1)设置在两侧边竹、木材(1?2)之间,固块(3)设置在两侧边竹、木材(1?2)之间且与栓杆(2)旋接,固块(3)的下表面固定有预应力筋(6),预应力筋(6)的两端通过锚具(7)与两个端部钢垫板(4?2)锚固连接,两个端部钢垫板(4?2)设置在竹、木材(1)及两侧边竹、木材(1?2)的两端,栓杆(2)的下端设置在无腹杆钢垫板(4?1)的外部并与螺帽(5)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楠,左宏亮,刘晚成,赵佳宁,赵婷婷,杨颖伟,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林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