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甚利专利>正文

抗撞多轮联抱安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72874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撞多轮联抱安全车,其特征在于车身前或/和后侧的保险杠为充气胎保险杠,车轮上设置抱轮机构,充气胎保险杠包括杠架以及设于杠架上的其内带充气空腔的充气胎;抱轮机构包括位于车轮前、后方的推进座和回拉座,以及位于车轮上方的下压座,推进座与回拉座通过上、下传动件相连,下传动件上设有弹簧,下压座通过铰接件分别与推进座和回拉座相铰接。当碰撞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将碰撞产生的冲击力,经多组弹簧缓冲、吸能而减力后,再将前或/和后纵向传递的水平、倾斜力转换为相向对压、垂直向下的力而作用于车轮,以利用车轮充气轮胎强大的承重抗压性能,将撞击力传递到地面,由此保护车身结构不受撞击力而压溃变形损毁,进而保护车内驾乘人员安全,还能有效降低对车外行人、物件的撞击损伤,起到抗撞、保车、护人、护物等多重安全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尤其是一种多轮联抱抗撞不损毁的安全汽车,属于汽车设计与制造

技术介绍
汽车安全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被动安全又称碰撞安全。主动安全与驾驶操控性密切相关,而被动安全则与汽车自身的结构设计密切相关,同时被动安全在汽车安全中起主要作用。现有汽车的安全结构可分为车身结构及车内驾乘人员保护结构如安全带、 安全气囊、安全转向系统、安全座椅等,车身结构能够缓冲及吸能,在减低撞击冲击力中起主要作用,车内驾乘人员保护结构起到防护的次要作用。根据欧美对各种撞车事故的统计表明,前撞最多,尾撞次之,侧撞再次之。故而纵向的前后撞击在事故中最为多见(> 60% —70%)。就现有的最普遍的三厢轿车结构而言,具有下列特点中间车身即乘员舱较硬,车身壳体刚度较大,而前后车身即发动机舱、行李舱较软,刚度较小,有一定韧性。当受到撞击时,通过前后车身的压缩变形,来尽可能地吸收撞击的冲击能量,以减低对乘员舱的撞击破坏。但这种仅靠汽车前、后车身如发动机舱、行李舱的压溃变形即车毁的形式来缓冲吸能,其缓冲吸收的能量是极其有限的,如以全世界最严格测试标准著称的欧洲Euio-NCAP,其新车正面碰撞(40% 0DB)测试中获得最高5星标准的最大测试时速不超过64km/h (美日与此类同),故其安全效果仅限于低中速碰撞。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汽车行驶速度的大大增加,汽车碰撞时速亦大幅提高,因此现有技术的局限已日益凸显且无法根本性解决。当今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量“车毁人亡”汽车碰撞事故事例,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针对现有汽车车身结构的缺陷,必须研发新的安全车身结构来满足现代行车安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抗撞多轮联抱安全车,以缓冲、吸收较强撞击时的猛烈冲击力,防止汽车损毁,保障车内驾乘人员安全。本技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抗撞多轮联抱安全车,其特征在于车身保险杠为充气胎保险杠,车轮上设置抱轮机构,其中充气胎保险杠包括杠架以及设于杠架上的其内带充气空腔的充气胎;抱轮机构包括位于车轮前方的推进座、后方的回拉座及上方的下压座,推进座与回拉座通过上、下传动件相连,下传动件上设有弹簧,下压座通过铰接件分别与推进座和回拉座相铰接;以便通过带充气胎的保险杠,不损毁、不变形地承压猛烈的碰撞冲击力,再通过抱轮机构进一步缓冲、吸收碰撞力,同时将前或/和后纵向传递的水平、倾斜力转换为相向对压、垂直向下的力而作用于车轮,再充分利用车轮充气轮胎强大的承重抗压性能,将撞击力减力后传递到地面,由此保护车身结构不受撞击力而压溃变形损毁,最终有效保护车内驾乘人员安全,达到抗撞、保车、护人的三重安全效果。所述杠架为一弧形架,弧形架的外立面设为向内凹的凹面,弧形架的两端分别有螺旋头,螺旋头上设有竖直通孔,竖直通孔内设连杆,螺旋头上固定有与充气胎相配接的卡座,弧形架的上、下方分别设有与弧形架形状相适应的支板,以将充气胎支撑于弧形架外立面的凹面上,并通过长通孔及连杆与抱轮机构中的推进座相连。所述充气胎两端分别设有堵头,该堵头与杠架螺旋头上的卡座相卡接,并通过堵头外的卡环及固定钉固定堵头于螺旋头上,从而将充气胎固定在杠架上。所述弧形架螺旋头上的竖直通孔设为两个长通孔,两个长通孔内设有U形连杆,卡座固定在螺旋头内侧,弧形架上、下方的各支板端部分别设有双叉头。所述杠架与横梁之间设有伸缩臂,杠架上位于伸缩臂两侧分别设有底座,各底座上装有承梁,两承梁分别置于汽车两侧的纵梁中,以便支撑杠架,并在伸缩臂作用下,使杠架沿汽车纵梁前后移动,实现杠架的伸缩。所述伸缩臂为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杠架和汽车横梁上的弹簧,以构成伸缩式杠架。所述伸缩臂为铰接成X形的两连杆,两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铰轴与固定在杠架和汽车横梁上的第一支座相铰接,两连杆的铰接点通过第二铰轴与固定在杠架或者汽车横梁上的第二支座相铰接,两连杆的铰接点与固定在第二支座上的弹簧相连,以构成伸缩式杠架。所述带充气胎的保险杠分别设置在车身前或/和后侧,作为前或/和后保险杠。所述推进座包括前端上、下部设凸头,凸头两侧分别设凹槽,中部设竖直通槽,底部设卡脚的承压架,该承压架与其上部带第一主齿条的推架相连,推架中部通过横推杆与其上带第二主齿条的推杆相连,推杆一侧设前弹簧,推架下部设有与车轮相适应的弧形前压板;其中上、下凸头分别通过固定钉与置于杠架螺旋头长通孔中的连杆相连,凸头两侧的凹槽分别与杠架支板端相配接;推进座承压架中部的竖直通槽设为与充气胎端部的螺旋胎面相适应的弧形槽;当碰撞发生时,杠架螺旋头及其上的充气胎被推动后移进入承压架的竖直通槽中而压实在竖直通槽的弧形槽口,从而推动与承压架相连的推架向后移动。所述回拉座包括其下部带有与车轮相适应的弧形后压板、上部带第一副齿条的回拉架,回拉架中部通过横拉杆与其上带第二副齿条的拉杆相连,该拉杆一侧设有后弹簧,其中,第一副齿条通过上传动件中的第一齿轮或第一齿轮组与第一主齿条相啮合,而拉杆上的第二副齿条通过下传动件中的第二齿轮或第二齿轮组与推杆上的第二主齿条相啮合,以便碰撞产生的力在推动推进座后移的同时拉动回拉座前移,使前压板、后压板从前、后侧相向抱紧车轮。所述下压座包括其下端带有与车轮相适应的弧形下压板,上端带前、后固定座的压架,分别通过第一、第二铰轴铰接在前、后固定座上的前、后连杆,前、后连杆分别通过第三、第四铰轴铰接在推进座及回拉座上。当撞击力在推动推进座后移、拉动回拉座前移的同时,挤压下压座下移,并使弧形下压板从上侧压紧车轮。所述前弹簧置于固定架前端与推进座之间,后弹簧置于固定架后端与回拉座之间,且固定架固定在汽车纵梁上。当碰撞力产生时通过前、后弹簧缓冲、吸收碰撞能量,而当碰撞力解除后,通过前、后弹簧使推进座、回拉座回位而松开前压板、后压板、下压板对车轮的抱紧。所述相啮合的第一齿轮或第一齿轮组及第一主、副齿条,水平设置在由底盒及盒盖连接成的上传动箱内,第一齿轮或第一齿轮组的各齿轮通过固定钉固定在上传动箱上,该固定钉同时也是齿轮的轮轴,上传动箱通过固定压条固定于发动机舱边梁上。所述相啮合的第二齿轮或第二齿轮组及第二主、副齿条,垂直设置在由底盒及盒盖连接成的下传动箱内,第二齿轮或第二齿轮组的各齿轮通过固定钉固定在下传动箱上,该固定钉同时也是齿轮的轮轴,且下传动箱通过固定钉固定在汽车纵梁上。所述抱轮机构分别设置在汽车的各个车轮上,并通过下推架连接各个抱轮机构,以构成多轮联抱;其中下推架包括底板,该底板前端的左右两侧通过固定件分别与前轮推进座承压架下端的卡脚相连,后端的左右两侧通过固定件分别与后轮回拉座回拉架下部相连,中部通过吊件悬挂于汽车底盘上,使底板能在吊件上前后滑动。所述底板前端的固定件为一凹形卡座,卡接在推进座承压架下端的卡脚中,并通过螺钉固定;所述底板后端的固定件为三角形架,通过U形卡及螺钉连接在回拉座回拉架·下部。所述底板分设为前、中、后三段,前段的后端两侧,中段的前、后端两侧,后段的前端两侧分别通过U形吊件悬挂于汽车底盘上,使各段能在对应的U形吊件中滑动,且各段之间相对接,但不连接。本技术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I、通过本技术能够有效地将碰撞产生的冲击力,经多组弹簧缓冲、吸能而减力后,再将前或/和后纵向传递的水平、倾斜力转换为相向对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撞多轮联抱安全车,其特征在于车身前或/和后侧的保险杠为充气胎保险杠,车轮上设置抱轮机构,其中:充气胎保险杠包括杠架以及设于杠架上的其内带充气空腔的充气胎;抱轮机构包括位于车轮前、后方的推进座和回拉座,以及位于车轮上方的下压座,推进座与回拉座通过上、下传动件相连,下传动件上设有弹簧,下压座通过铰接件分别与推进座和回拉座相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甚利
申请(专利权)人:陈甚利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