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甚利专利>正文

抱轮机构及带该抱轮机构的安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78702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0 0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抱轮机构及带该抱轮机构的安全车,抱轮机构包括位于车轮前、后方的推进座和回拉座,位于车轮上方的下压座,且推进座与回拉座通过上、下传动件相连,下传动件上设有弹簧,下压座通过铰接件分别与推进座和回拉座相铰接。该抱轮机构设置在汽车所有车轮上。能够有效地将碰撞产生的冲击力,经多组弹簧缓冲、吸能而减力后,再将前或/和后纵向传递的水平、倾斜力转换为相向对压、垂直向下的力而作用于车轮,以充分利用车轮充气轮胎强大的承重抗压性能,将撞击力传递到地面,由此保护车身结构不受撞击力而压溃变形损毁,最终有效保护车内驾乘人员安全,达到抗撞、保车、护人的三重安全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现有各类车型,尤其可较好地解决各种平头客、货车因车头缺乏吸能变形区而存在碰撞安全性差的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抱轮机构,以及提供带抱轮机构的安全汽车,属于汽车部件及汽车设计与制造

技术介绍
汽车安全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被动安全又称碰撞安全。主动安全与驾驶操控性密切相关,而被动安全则与汽车自身的结构设计密切相关,同时被动安全在汽车安全中起主要作用。现有汽车的安全结构可分为车身结构及车内驾乘人员保护结构如安全带、 安全气囊、安全转向系统、安全座椅等,车身结构能够缓冲及吸能,在减低撞击冲击力中起主要作用,车内驾乘人员保护结构起到防护的次要作用。根据欧美对各种撞车事故的统计表明,前撞最多,尾撞次之,侧撞再次之。故而纵向的前后撞击在事故中最为多见(> 60% —70%)。就现有的最普遍的三厢轿车结构而言,具有下列特点中间车身即乘员舱较硬,车身壳体刚度较大,而前后车身即发动机舱、行李舱较软,刚度较小,有一定韧性。当受到撞击时,通过前后车身的压缩变形,来尽可能地吸收撞击的冲击能量,以减低对乘员舱的撞击破坏。但这种仅靠汽车前、后车身如发动机舱、行李舱的压溃变形即车毁的形式来缓冲吸能,其缓冲吸收的能量是极其有限的,如以全世界最严格测试标准著称的欧洲Euro-NCAP,其新车正面碰撞(40% 0DB)测试中获得最高5星标准的最大测试时速不超过64km/h (美日与此类同),故其安全效果仅限于低中速碰撞。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汽车行驶速度的大大增加,汽车碰撞时速亦大幅提高,因此现有技术的局限已日益凸显且无法根本性解决。当今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量“车毁人亡”汽车碰撞事故事例,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针对现有汽车车身结构的缺陷,必须研发新的安全车身结构来满足现代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抱轮机构,以便在碰撞发生时,通过抱轮机构缓冲、吸收碰撞力的同时,将多方向的水平、倾斜力转为相向对压、垂直向下的力,再充分利用车轮充气轮胎强大的承重抗压性能,将垂直向下的力直接传递到地面,最大限度地保护车身不受损。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抱轮机构的安全车,以缓冲、吸收较强撞击时的猛烈冲击力,防止汽车损毁,保障车内驾乘人员安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抱轮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车轮的前、后方的推进座、回拉座,设于车轮上方的下压座,且推进座与回拉座通过上、下传动件相连,下传动件上设有弹簧,下压座通过铰接件分别与推进座和回拉座相铰接,以便在缓冲、吸收碰撞力的同时,将前或/和后纵向传递的水平、倾斜力转换为相向对压、垂直向下的力而作用于车轮,再充分利用车轮充气轮胎强大的承重抗压性能,将撞击力减力后传递到地面,由此保护车身结构不受撞击力而压溃变形损毁,最终有效保护车内驾乘人员安全,达到抗撞、保车、护人的三重安全效果。所述推进座包括前端上、下部设凸头,凸头两侧分别设凹槽,中部设竖直通槽,底部设卡脚的承压架,该承压架与其上部带第一主齿条的推架相连,推架中部通过横推杆与其上带第二主齿条的推杆相连,推杆一侧设前弹簧,推架下部设有与车轮相适应的弧形前压板;其中 推进座承压架前端上、下部的凸头分别通过固定钉与保险杠相连,凸头两侧的凹槽分别与保险杠上、下支板相配接; 推进座承压架中部的竖直通槽设为与保险杠端部相适应的弧形槽; 当碰撞发生时,保险杠被推动后移进入承压架的竖直通槽中,进而推动与承压架相连的推架向后移动。所述回拉座包括其下部带有与车轮相适应的弧形后压板、上部带第一副齿条的回·拉架,回拉架中部通过横拉杆与其上带第二副齿条的拉杆相连,该拉杆一侧设有后弹簧,其中,第一副齿条通过上传动件中的第一齿轮或第一齿轮组与第一主齿条相啮合,而拉杆上的第二副齿条通过下传动件中的第二齿轮或第二齿轮组与推杆上的第二主齿条相啮合,以便碰撞产生的力在推动推进座后移的同时拉动回拉座前移,使前压板、后压板从前、后侧相向抱紧车轮。所述下压座包括其下端带有与车轮相适应的弧形上压板,上端带前、后固定座的压架,分别通过第一、第二铰轴铰接在前、后固定座上的前、后连杆,前、后连杆分别通过第三、第四铰轴铰接在推进座及回拉座上,当撞击力在推动推进座后移、拉动回位座前移的同时,挤压下压座下移,并使弧形下压板从上侧压紧车轮。所述前弹簧置于固定架前端与推进座之间,后弹簧置于固定架后端与回拉座之间,且固定架固定在汽车纵梁上。当碰撞力产生时通过前、后弹簧缓冲、吸收碰撞能量,而当碰撞力解除后,通过前、后弹簧使推进座、回拉座回位而松开前压板、后压板、下压板对车轮的抱紧。所述相啮合的第一齿轮或第一齿轮组及第一主、副齿条,水平设置在由底盒及盒盖连接成的上传动箱内,第一齿轮或第一齿轮组的各齿轮通过固定钉固定在上传动箱上,该固定钉同时也是齿轮的轮轴,上传动箱通过固定压条固定于发动机舱边梁上。所述相啮合的第二齿轮或第二齿轮组及第二主、副齿条,垂直设置在由底盒及盒盖连接成的下传动箱内,第二齿轮或第二齿轮组的各齿轮通过固定钉固定在下传动箱上,该固定钉同时也是齿轮的轮轴,且下传动箱通过固定钉固定在汽车纵梁上。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完成一种带抱轮机构的安全车,包括车身和车轮,车轮上设置抱轮机构,该抱轮机构包括设置在车轮前、后方的推进座、回拉座,以及设置在车轮上方的下压座,且推进座与回拉座通过上、下传动件相连,下传动件上设有回位弹簧,下压座通过铰接件分别与推进座和回拉座相铰接,以便在缓冲、吸收碰撞力的同时,将前或/和后纵向传递的水平、倾斜力转换为相向对压、垂直向下的力而作用于车轮,再充分利用车轮充气轮胎强大的承重抗压性能,将撞击力减力后传递到地面,由此保护车身结构不受撞击力而压溃变形损毁,最终有效保护车内驾乘人员安全,达到抗撞、保车、护人的三重安全效果。所述抱轮机构分别设置在汽车的各个车轮上,并通过下推架连接各个抱轮机构,以构成多轮联抱,其中下推架包括底板,该底板前端的左右两侧通过固定件分别与前轮推进座承压架下端的卡脚相连,后端的左右两侧通过固定件分别与后轮回拉座回拉架下部相连,中部通过吊件悬挂于汽车底盘上,使底板能在吊件上前后滑动。所述底板前端的固定件为一凹形卡座,卡接在推进座承压架下端的卡脚中,并通过螺钉固定;所述底板后端的固定件为三角形架,通过U形卡及螺钉连接在回拉座回拉架下部。所述底板分设为前、中、后三段,前段的后端两侧,中段的前、后端两侧,后段的前端两侧分别通过U形吊件悬挂于汽车底盘上,使各段能在对应的U形吊件中滑动,且各段之间相对接,但不连接。所述车身前或/和后侧,通过中部的伸缩臂及伸缩臂两侧的承梁连接有充气胎保险杠,该充气胎保险杠包括杠架,设于杠架上的其内带空腔的充气胎,以便通过充气胎保险杠缓冲、吸收碰撞时的冲击力,最大限度地保护车身不受损,进而有效保护车内驾乘人员安全。所述杠架为一弧形架,弧形架的外立面设为向内凹的凹面,弧形架的两端分别有螺旋头,螺旋头上设有竖直的两个长通孔,螺旋头内侧固定有与充气胎相配接的卡座,弧形架的上、下方分别设有与弧形架形状相适应的支板,各支板两端分别设双叉头,以便将充气胎支撑于弧形架外立面的凹面上,并通过长通孔及连杆与抱轮机构中的推进座相连。所述弧形架螺旋头上竖直的两个长通孔内设有U形连杆,U形连杆的上、下端分别通过固定钉与抱轮机构推进座前端上、下部的凸头相连,弧形架上、下方的支板端的双叉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抱轮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车轮前、后方的推进座和回拉座,位于车轮上方的下压座,且推进座与回拉座通过上、下传动件相连,下传动件上设有弹簧,下压座通过铰接件分别与推进座和回拉座相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抱轮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进座包括前端上、下部设凸头,凸头两侧分别设凹槽,中部设竖直通槽,底部设卡脚的承压架,该承压架与其上部带第一主齿条的推架相连,推架中部通过横推杆与其上带第二主齿条的推杆相连,推杆一侧设前弹簧,推架下部设有与车轮相适应的弧形前压板; 所述回拉座包括其下部带有与车轮相适应的弧形后压板、上部带第一副齿条的回拉架,回拉架中部通过横拉杆与其上带第二副齿条的拉杆相连,该拉杆一侧设有后弹簧,其中,第一副齿条通过上传动件中的第一齿轮或第一齿轮组与第一主齿条相啮合,拉杆上的第二副齿条通过下传动件中的第二齿轮或第二齿轮组与推杆上的第二主齿条相啮合; 所述下压座包括其下端带有与车轮相适应的弧形上压板,上端带前、后固定座的压架,分别通过第一、第二铰轴铰接在前、后固定座上的前、后连杆,前、后连杆分别通过第三、第四铰轴铰接在推进座及回拉座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抱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座承压架中部的竖直通槽设为与保险杠端部相适应的弧形槽。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抱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座承压架前端上、下部的凸头分别通过固定钉与保险杠相连,凸头两侧的凹槽分别与保险杠上、下支板相配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抱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弹簧置于固定架前端与推进座之间,后弹簧置于固定架后端与回拉座之间,且固定架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甚利
申请(专利权)人:陈甚利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