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锻造成形模具,包括下模及下模型腔,上模及上模型腔,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下模型腔的长度与所要锻造加工零件的下部分长度相对应,所述上模型腔的长度比所要锻造零件的上部分长度短,下模型腔内设有中间定位凹腔;所述上模型腔的长度是从所要锻造加工零件的一端,到整个中间定位凹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锻造成形模具,上小下大,以锻件的中间突台部位为两次终锻的重复定位部位,能减小锻压设备近似一半的吨位,特别是能利用现有的或较小型号的锻压设备就能制造长度较长、形状对称的长轴类锻件,非常节省投资。(*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械加工中所用的模具,尤其涉及锻压加工所用的成形模具。
技术介绍
在材料成形加工中,都要使用各种成形模具,模具型腔的形状就是待加工产品的形状,以模具来成形待加工产品的形状(主要是外部形状)。在锻压加工中,所使用的模具称为锻压模,使用了模具的锻压加工方式相应的称为模锻加工,或模锻成形等,模锻成形现在已经成为使用广泛的一种加工方式。现有锻压加工中使用的模具,一般都由上模和下模组成,在上模和下模上都设置有成形型腔,上模和下模合模时相互合拢,其成形型腔合拢后就成为待加工产品的形状;锻压时,通常是上模随同锻压机的滑块或模锻锤的锤头一起移动,作用在待加工的坯料上,使坯料在强大压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形变而充满成形型腔,得到确定形状和尺寸的模锻成形产品。模锻成形加工方式,能改善和消除锻件内部缺陷,适用于大批量、承力、传力机械零件毛坯的生产,是比较经济、合理的加工方式,并且锻压加工产品的性能在很多方面比铸造加工产品的性能优越,故模锻成形加工方式得到较广泛的运用。但是,该种模锻成形加工方式,在实际使用中,受到锻压机械的打击能力或压力制约,对制件的尺寸有限制,一定的模锻设备,能成形的制件的尺寸和受力面积是有限的,否则,会出现热模锻压力机卡死、模锻锤或摩擦压力机打不靠,制件厚度尺寸过厚和超上差等难以控制的缺陷。当模锻件的尺寸或受力面积大于该模锻设备所允许的范围时,基本无法加工,或者只能采用更大的打击能力或压力、更大型号的锻压设备来加工。显然,对没有更大吨位、更大型号锻压设备的生产厂家来讲,就无法利用模锻成形加工方式来生产这类零件;而采用更大吨位压力、更大型号的锻压设备,对加工厂家来讲,义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更多的固定资产;显然,上述方法是不能满足加工厂家的需要的,加工厂家希望能够利用现有的吨位较低的锻压设备来加工这类零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吨位较低的锻压设备不能加工模锻件的尺寸或受力面积大于该模锻设备所允许的范围,而且为长度较长、形状对称的长轴类零件的不足,提供一种配用的成形模具,使一次锻压过程中,模锻件的受力面积减小接近一半,就能用吨位减小接近一半的锻压设备来加工长度较长、形状对称的长轴类零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锻造成形模具,包括下模及下模型腔,上模及上模型腔,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下模型腔的长度与所要锻造加工零件的下部分长度相对应,所述上模型腔的长度比所要锻造零件的上部分长度短,下模型腔内设有中间定位凹腔;更进一步的特征是所述上模型腔的长度是从所要锻造加工零件的一端,到整个中间定位凹腔;上模的长度比下模的长度短;所述下模型腔的长度与所要锻造零件的热锻件的下部分长度相等,下模型腔在长度和宽度上形状和尺寸对称。本技术的成形模具,其优点主要体现在1、可减小设备吨位,节约能源、减小投资、小设备干大活;2、可减少模具尺寸,节约金属材料;3、锻模能打靠、有利于保证和提高锻件质量。4、用下模定位,能保证分头锻造锻件的形状和尺寸精度。本技术的锻造成形模具,上小下大,以锻件的中间突台部位为两次终锻的重复定位部位,能减小锻压设备近似一半的吨位,特别是能利用现有的或较小型号的锻压设备就能制造长度较长、形状对称的长轴类锻件,非常节省投资。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技术模具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1—下模、2—上模、3—下模型腔、4—上模型腔、5—中间定位凹腔。本技术的模具,包括下模1、上模2、下模1上设置的下模型腔3、上模2上设置的上模型腔4,下模型腔3在模锻成形时,形成零件的下部分,上模型腔4在模锻成形时,形成零件的上部分。下模1和上模2合模时,下模型腔3和上模型腔4合拢后形成所要制造零件的全部外部形状,以上作为现有技术,不再详述。本技术的模具,其改进在于下模1的下模型腔3的长度与所要制造零件的热锻件的下部分的长度相对应,一般是相等的;上模2的上模型腔4的长度比所要制造零件的热锻件的上部分的长度短,下模型腔3内设有中间定位凹腔5,下模型腔3、上模型腔4合模后,中间定位凹腔5形成完整的中间凸台;上模型腔4的长度是从所要制造零件热锻件的上部一端,到覆盖整个中间定位凹腔5的长度,不是从所要制造零件的热锻件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整个长度。上模型腔4的长度比下模型腔3的长度短,接近短一半,相应的上模2比下模1的长度同样接近短一半。利用本技术模具模锻成形时,将坯料放置在下模型腔3中(为了描述方便,将下模型腔3分成两段,该两段分别从下模型腔3的一端到整个中间定位凹腔5,其一段为31,另一段为32),上模2以一定吨位的压力或打击力作用在坯料上,坯料在下模型腔3和上模型腔4中锻造成形,其成形长度为上模型腔4的长度,即为从钩尾框展开毛坯锻件的一端到整个中间定位凹腔5的长度,占整个钩尾框展开毛坯锻件长度的一半多一点;假定是下模型腔3的31段与上模型腔4相配合而锻造成形。然后调头锻造另一头或另一端,调头时坯料绕中间定位凹腔5在水平面内转动180度,已锻好成形的一端放入下模型腔3的另一段32中,以中间定位凹腔5定位,坯料未成形的另一头或另一端又放在下模型腔3的31段与上模型腔4相配合而锻造成形。坯料在中间定位凹腔5中形成中间凸台,调头模锻时以该中间凸台作为坯料两次模锻时的重复定位部位。利用本技术的模具加工出来的零件,在长度和宽度上形状和尺寸对称;实际上,任何对称的锻件,尤其是长轴类锻件,都可以采用本技术的模具二次、甚或三次锻压加工成形,同时又具有前述的相应优点。即时说本技术的模具不限于上述结构的零件,任何对称的锻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模具而锻造,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锻造成形模具,包括下模(1)及下模型腔(3),上模(2)及上模型腔(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型腔(3)的长度与所要锻造加工零件的热锻件的下部分长度相对应,所述上模型腔(4)的长度比所要锻造加工零件的热锻件的上部分长度短,下模型腔(3)内设有中间定位凹腔(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锻造成形模具,包括下模(1)及下模型腔(3),上模(2)及上模型腔(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型腔(3)的长度与所要锻造加工零件的热锻件的下部分长度相对应,所述上模型腔(4)的长度比所要锻造加工零件的热锻件的上部分长度短,下模型腔(3)内设有中间定位凹腔(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造成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虹,胡亚民,夏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工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