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用油环,该内燃机用油环能实现长时间地、稳定地刮取汽缸内壁面的多余的机油、并使其向活塞里侧流下的功能,且能可靠地降低内燃机驱动时的耗油量。为了实现该目的,采用一种内燃机用油环,在所述内燃机用油环中,油环主体具有沿着其内周面的、油环轴方向的截面为大致半圆状的螺旋撑簧收容凹部,进而,在该螺旋撑簧收容凹部的内周面中形成有沿着其内周方向的、用于使刮落的机油顺畅地返回活塞里侧的回油槽,该回油槽在油环轴方向截面中的外周形状是由直线和与该直线相连接的曲线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由油环主体与螺旋撑簧构成的两片式结构的内燃机用油环。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随着提高燃油效率的市场要求,对内燃机所使用的活塞环提出了必须实现汽缸内活塞的平滑的往复运动、且能实现对汽缸内壁面減少摩擦的要求。因此,对于具有刮取汽缸内壁面的多余的机油、并使其在活塞里侧流下的功能的内燃机用油环而言,同样必须降低其与汽缸内壁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实现燃油效率的提高,同时实现耗油量的降低,并且还追求使油环主体的轴方向宽度变薄的薄宽化技术。且,虽然油环通过薄宽化而能够提高对汽缸内壁面的追随性,并减少耗油量,但同时,油环的张カ过度降低会导致刮油性能的降低。作为与这样的薄宽化技术相对应的内燃 机用油环,存在由油环主体和螺旋撑簧构成的两片式结构的油环(以下称为两片式油环。)。此处,螺旋撑簧通过将油环主体向着径向外侧按压接触,提高了油环的刮油性能。另外,油环主体由分别构成其上侧部分与下侧部分的上侧导轨和下侧导轨、以及与这些导轨分别连接的轨腰组成,该上侧导轨和下侧导轨各自的外周滑动面是在活塞进行往复动作时,在经由油膜的状态下相对于汽缸内壁面进行滑动。但是,这样的两片式油环,是在螺旋撑簧紧密附着于油环主体内周的状态下配置的,会很大程度地阻塞在油环主体中形成的回油孔,阻碍经由上侧导轨和下侧导轨刮落的机油快速地脱离到油环的背面侧。且,在两片式油环中,如果在油环主体中形成的回油孔尺寸过大,则会导致油环主体的強度降低。因此,要求两片式油环不但能实现油环轴方向的宽度的薄宽化,且能长时间地、稳定地实现刮取汽缸内壁面的多余机油且使其在活塞里侧流下的功能,从而能实现耗油量的降低。例如,在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昭61-45172号)中,公开了用于刮取来自汽缸内壁面的过剩机油的、带有螺旋撑簧的油环(即两片式油环)。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带有螺旋撑簧的油环,其特征在于,具有由作为刚性块的上下侧导轨、和连接这两个侧导轨的具有多个油孔的薄壁轨腰所构成的截面大致为I形的钢制刮油环,在该刮油环的外周形成有用于收纳所刮取的机油的周槽,另一方面,在内周形成有用于收容环状的螺旋撑簧的周槽,从横截面来观察,该螺旋撑簧实际上仅在两点处与上下侧导轨接触,而在这些接触点以外的部分,螺旋撑簧与上述轨腰间隔开,与该轨腰之间形成有一定的微小间隙”。另外,在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194272号)中,公开了在改善了机油流通性的油环中使用的油环用线材。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油环用线材,所述油环用线材是作为内燃机等的活塞的油环而使用,具有使得机油至少从ー个方向朝另ー个方向流通的贯通油孔,是形成有前述贯通油孔的油环用线材,其特征在干,前述贯通油孔具有相对于前述机油的流通方向、前述贯通油孔的相对侧壁的至少ー侧实际上倾斜的锥部”。且,专利文献2的油环用线材,当作为两片式油环而使用时,优选具有一对凸缘部、和连接所述凸缘部的轨腰部,且在该轨腰部中形成有贯通油孔。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昭61-4517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9427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油环虽然公开了设置间隙的技术,所述间隙形成于油环主体和螺旋撑簧之间,但未明确说明需要何种大小的间隙,即使是本领域的从业人员想要实施这种方案,也会非常困难。再有,如果油环主体与螺旋撑簧之 间形成的间隙过大,且构成油环主体的轨腰在油环径向方向上的宽度过薄,则在加工油环主体时容易发生变形。进而,如果油环主体中发生变形,则油环对汽缸内壁面的按压カ将局部地减小,造成机油刮除的不彻底,容易导致耗油量的増大。进而,由于油环对汽缸内壁面的按压カ局部地减小,从而发生机油上升,进而机油侵入发动机的汽缸燃烧室侧,导致发生机油一起燃烧而产生黑烟的情況。进而,必须解决该问题,如果提高油环的张力,则汽缸内壁面与油环之间的摩擦变得过大,会阻碍活塞的平滑的往复运动。另外,专利文献I的油环,由于油环主体的内周侧的油环轴方向截面中的外周形状为大致锥形,因此螺旋撑簧与上下侧导轨实质上仅在两点处进行接触。由此,在专利文献I的油环中,由于从油环轴方向截面观察吋,该油环主体与该螺旋撑簧仅在两点处进行接触,因此容易导致在该接触部处的磨损加剧,发生油环对汽缸内壁面的按压カ在该油环周方向上分散的问题。且,如果对汽缸内壁面的按压カ在油环的周方向中的分散加剧,则油环外周面与汽缸内壁面的接触面中产生高压强部分,从而截断润滑油膜,使得双方部件中发生磨损,因此不优选。进而,专利文献2记载的油环用线材虽然具有可将螺旋弹簧以包入油环主体内周侧的大致半圆状凹部内的状态进行收纳的形状,却不在该大致半圆状凹部与螺旋弹簧之间形成间隙,所述油环主体是由ー对凸缘部、和连接该凸缘部的轨腰部所形成。因此,当专利文献2的油环用线材作为油环而使用吋,螺旋弹簧与油环主体紧密附着,从而会导致很大程度地阻塞在油环主体中形成的回油孔。其结果是,根据专利文献2的使用了油环用线材的油环,不能使得由油环外周刮落的机油快速地脱离到油环的背面侧,从而油环的刮油功能降低,导致耗油量的増大。进而,对于设置于该油环用线材中的贯通油孔而言,即使公开了锥部的角度,但是也没有对贯通油孔的具体大小(开ロ宽度和开ロ高度)进行设定。即,专利文献2的油环用线材被作为油环而使用时,例如,当该贯通油孔的开ロ部的面积小时,污泥造成孔闭塞的可能性増大,不足以实现耗油量的降低。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用油环,其能长时间地、稳定地实现刮取汽缸内壁面的多余机油、并使其在活塞里侧流下的功能,从而能确实地降低内燃机驱动时的耗油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本专利技术人进行了潜心研究,其结果,通过使油环主体的形状成为满足一定条件的形状,解决了上述问题。以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内燃机用油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用油环由油环轴方向截面呈大致I字型的油环主体、与配置于该油环主体内周侧的螺旋撑簧构成,该油环主体由在汽缸内壁面滑动的第一导轨、第二导轨以及轨腰构成,所述轨腰具有用于使该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从汽缸的内壁面刮落的机油向活塞里侧流下的多个回油孔,该油环主体沿着其内周面具有油环轴方向的截面呈大致半圆状的螺旋撑簧收容凹部,进而,在该螺旋撑簧收容凹部的内周面中,沿着其内周方向,形成有用于使刮落的机油顺畅地回到活塞里侧的回油槽,该回油槽在油环轴方向的截面中,其外周形状是由直线和与该直线相连接的曲线而构成。在本专利技术的内燃机用油环中,当前述油环主体中具有的螺旋撑簧收容凹部的油环轴方向截面中的曲率半径为rl,前述螺旋撑簧的油环轴方向截面中的曲率半径为r2吋,优选 r2/rl = O. 8 不足 I. O。在本专利技术的内燃机用油环中,在前述油环主体中,当前述回油槽的油环径向方向深度为A,前述轨腰的该回油槽形成前的油环径向方向宽度为B时,优选A/B = O. 05 O. 50。在本专利技术的内燃机用油环中,构成前述油环主体的轨腰的前述回油槽形成前的油环径向方向宽度B优选O. 3mm以上。在本专利技术的内燃机用油环中,在构成前述油环主体的轨腰中设置的回油孔,优选沿着该油环主体的圆周方向的开ロ宽度为O. 5mm 5. Omm,且沿着油环轴方向的开ロ高度为O. 2mm O. 8臟。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本护,柴田士郎,横川弘通,小川胜明,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活塞环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