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锻造成型装置,其中,无论一个活动台架在向左或向右方向往复移动,都可制造出两个产品。一个凸轮轮子的旋转移动直接转化成切割刀和夹钳的一个直线移动,夹钳在原料一端被轻轻推动的情形下夹住切割原料。当塑模支持架彼此交换位置时,支撑栓的后端被初级成型原料推动,与机械主体内壁分离,所以支撑栓上下移动。因此,产品的一致性可得到改善,而支撑栓的使用寿命期间也可以延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向锻造成型装置(bidirectional forging formeddevice),在其两侧活动台架各有一个撞击用铸模(strokes molding),当活动台架(carriage)左右移动时能撞击原料,由此制造出产品。为了让第一和第二个撞击用铸模可交替撞击原料,撞击铸模支持架放在活动台架的前端以便上下移动。或者,撞击铸模支持架不动,而塑模从主体做上下移动。无论如何,在单向锻造成型装置中,活动台架必须操作两次才完成一个产品,所以降低了生产效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出一种锻造成型装置,其第一个撞击用铸模是放在撞击铸模支持架的中央,第二个撞击用铸模是放在第一个撞击用铸模的上部及下部,而塑模放在可上下移动的塑模支持架的上端和下端。在此锻造成型装置中,任何时候活动台架操作一次,就同时进行两个步骤,所以可完成一个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率就成倍增加了。然而,因为撞击用铸模和塑模都只放在活动台架的一端,对生产率的提高也很有限。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申请人已专利技术了一种双向锻造成型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撞击用铸模是放置在沿着主传动轴前后移动的活动台架的相对的两边,同时装置上下端具有成型孔的塑模支持架在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撞击用铸模的上下部分做上下移动。该双向锻造成型装置已取得韩国专利,专利号为64547(公告号为93-4056)。在此双向锻造成型装置中,由于活动台架前后移动一次,位于轴端的塑模可制造两个产品,其生产率比起相关的单向锻造成型装置将提高四倍。不过,这样的双向锻造成型装置有以下问题。首先,要操作切割刀和夹钳(tongs),传动轴由一个凸轮杆从旋转移动改变成一个滑行凸轮板的直线移动,原料应在切割刀和夹钳直线移动中被切割,在此情形下,动力损失会增加,而制造成本也会因为复杂的结构而增加。而且,当切割刀切下的原料因为夹钳受损时,机器仍保持在切割状态。因为这个原因,当夹钳将原料送到塑模支持架的成型孔时,原料是放在塑模支持架的侧缘处。其次,如果放到塑模支持架成型孔的原料被第一撞击用铸模撞击时,原料就被推挤到成型孔中,逆向移动塑模支持架内部的支撑栓(support pin),结果支撑栓的一端挂在主体壁上的栓孔中,在此情形下,一旦塑模支持架被启动而上下移动,支撑栓的一端就会与主体壁猛烈撞击,因此会磨损支撑栓的一端。第三,如果锻造是在支撑栓一端严重磨损时进行,那么支撑初级撞击原料的支撑栓长度会渐渐变短,所以装入成型孔的原料跟着变长,导致主体成型长而位于成型孔外的头端成型小。最后,由于反复操作使得支撑栓磨损,逐渐降低成型产品的精度和一致性,因此使产品的品质变差。同时,如果支撑栓因为撞击导致连接部分严重被切或磨损而断开或损坏,则成型步骤必须停止来修复损坏,这也使生产率降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锻造成型装置,其用于操作钢线切割刀的动力传送,结构简单而且不会导致动力损失,因此可节省制造成本。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锻造成型装置,其设计的夹钳能准确夹住及移动切割原料,因此可以更理想地撞击原料。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锻造成型装置,其设计成当两个塑模支持架位置转动而互相交换时,可以防止支撑初级成型产品的支撑栓的一端被轻易地磨损或受损,因此改善产品的生产率和一致性。本专利技术其他的特征和优点将于以下描述中出现,一部分从描述中即可明显易见,而一部分可由实施本专利技术来学习。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由此处的书面描述和权利要求及附图特别提供的结构而得以了解和实现。为了实现这些和其他好处,以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如同详细和概略性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双向锻造成型装置包括左边和右边活动台架120和120a,连接于连接圆杆(connecting rods)121和121a,借由位于主传动轴110中央的曲柄轴(crank shaft)111的动力可一起做往复运动;铸模支持架(molding holder)130和130a被安装在活动台架120和120a的前端,并且在中央的第一撞击用铸模131上置有第二撞击用铸模132和133,塑模支持架(die holder)140和140a被安装成可上下移动于主体100的两侧,用来对抗铸模支持架130和130a,并在上端和下端成型孔的范围内供给塑模(die)141和142;切割刀160和160a以及夹钳161和161a,用于切割原料210和将原料210填进到塑模141和142的上端和下端成型孔内;支撑栓144和145安装在成型孔内,用来支撑原料210;另外栓塑模(pin dies)177和178被安装,分别通过一对凸轮171和172、圆杆173和174以及连杆175和176来操作支撑栓144和145,所以任何时候铸模支持架130和130a的铸模在左右方向撞击原料一次,后续的成型产品就可以分别从塑模支持架140和140a制造出来,因为棘轮齿轮(ratchet gears)182和182a因钢缆连杆(steel wirelinks)180和180a以及控制单元(control units)181和181a而间歇地转动,将原料推向切割刀,其中斜齿轮112是安装于主传动轴110的一端,一对凸轮164和165安装在辅助轴(auxiliary shafts)162和162a上,通过垂直安装在斜齿轮112上的斜齿轮163和163a接受动力,切割刀160和160a以及夹钳161和161a的末端是由凸轮164和165推动,同时辅助栓塑模(auxiliary pin die)190和辅助连杆(auxiliary link)191则安装于连杆175、176以及上端、下端栓塑模177和178之间,可在新原料填入的末端处操作支撑栓144和145,所以辅助栓塑模190依次推动接触主体100内壁的支撑栓经过辅助圆杆臂(auxiliary rods arms)192和193以隔开支撑栓和内壁分离,辅助圆杆臂192和193是安装于圆杆173和174的端部,可转动连杆175和176,在一个短短的长度里彼此形成一个单一体。必须要了解的是,无论前面一般性的描述和后面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和说明,并且是目的是提供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的更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附图中的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锻造成型装置。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锻造成型装置的平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辅助轴和凸轮轮子(cam wheels)安装的状态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的辅助圆杆臂、辅助连杆以及在高低圆杆和连杆间的辅助栓塑模安装的状态透视图。图5A到5F是说明本专利技术操作步骤的示意图。图6是棘轮齿轮通过钢缆连杆操作状态的透视图。以相关
中的相同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锻造成型装置,包括连接圆杆121和121a,其与位于主传动轴110中央的曲柄轴(crank shaft)111的左侧和右侧配合,可以跟着曲柄轴的转动在一条直线上做往复运动,活动台架(carriages)120和120a两者相连于连接杆121和121a,而铸模支持架130和130a则安装在活动台架120和120a的前端,在其中央为第一撞击用铸模131,后者在上端和下端部位有第二撞击用铸模132和133;塑模支持架140和140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个双向锻造成型装置,包含: 与连接圆杆(121、121a)连接的左、右活动台架(120、120a),其通过接受位于主传动轴(110)中央的曲柄轴(111)的动力与之一起作往复运动; 安装在活动台架(120、120a)的前端的铸模支持架(130、130a),并且具有第二撞击用铸模(132、133),其位于中央的第一撞击用铸模(130)之上; 塑模支持架(140、140a),其安装成在主体(100)的两端可上下移动,并与铸模支持架(130、130a)相反,且在上端和下端成型孔内设有塑模(141、142); 切割刀(160、160a)以及夹钳(161、161a)用来切割原料(210)以及将原料填充到塑模(141、142)的上端和下端成型孔内; 支撑栓(144、145)安装在成型孔内,用来支撑原料(210);以及 栓塑模(pin dies)(177、178)被安装,其通过一对凸轮(171、172)、圆杆(173、174)以及连杆(175、176)来分别操作支撑栓(144、145),所以任何时候当棘轮齿轮(182、182a)通过钢缆连杆(180、180a)和控制单元(181、181a)间歇地运转而使进料滚筒(183、183a)将原料到填充切割刀处,只要铸模支持架(130、130a)的铸模在左方向和右方向撞击原料一次,一个续级成型产品就分别从塑模支持架(140、140a)被制造出来, 其中,一个斜齿轮(112)安装在主驱动轴(110)的一端,一对凸轮轮子(164、165)安装在辅助轴(162、162a)之上,它们从垂直啮合于斜齿轮(112)的斜齿轮(163、164)接受动力,切割刀(160、160a)的后端以及夹钳(161、161a)被凸轮轮子(164、165)推动,同时一个辅助栓塑模(190)与一个辅助连杆(191)被安装在连杆(175、176)与上端和下端栓塑模(177、178)之间,可在一个新原料被填入处的后端操作支撑栓(144、145),所以辅助栓塑模(190)通过辅助圆杆臂(192、193)交替推动接触主体(100)内壁的支撑栓,可使支撑栓与内壁分离,辅助圆杆臂(192、193)安装于操作连杆(175、176)的圆杆(173、174)的端部,在短距离内互相形成一个单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个双向锻造成型装置,包含与连接圆杆(121、121a)连接的左、右活动台架(120、120a),其通过接受位于主传动轴(110)中央的曲柄轴(111)的动力与之一起作往复运动;安装在活动台架(120、120a)的前端的铸模支持架(130、130a),并且具有第二撞击用铸模(132、133),其位于中央的第一撞击用铸模(130)之上;塑模支持架(140、140a),其安装成在主体(100)的两端可上下移动,并与铸模支持架(130、130a)相反,且在上端和下端成型孔内设有塑模(141、142);切割刀(160、160a)以及夹钳(161、161a)用来切割原料(210)以及将原料填充到塑模(141、142)的上端和下端成型孔内;支撑栓(144、145)安装在成型孔内,用来支撑原料(210);以及栓塑模(pin dies)(177、178)被安装,其通过一对凸轮(171、172)、圆杆(173、174)以及连杆(175、176)来分别操作支撑栓(144、145),所以任何时候当棘轮齿轮(182、182a)通过钢缆连杆(180、180a)和控制单元(181、181a)间歇地运转而使进料滚筒(183、183a)将原料到填充切割刀处,只要铸模支持架(130、130a)的铸模在左方向和右方向撞击原料一次,一个续级成型产品就分别从塑模支持架(140、140a)被制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正焕,
申请(专利权)人:林正焕,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