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157488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6 1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胶黏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耐候性、低表面张力的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压敏胶包括重量份为60~100份的软单体,30~90份的硬单体、2~10份的交联单体、0.5~1份引发剂和120~250份的有机溶剂,并使用该配方体系制得压敏胶。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压敏胶耐候性能优异,表面张力低,同时绝缘性、耐水性和耐碱性也相应得到提高,可以应用于如太阳能光伏行业以及汽车行业等环境恶劣、对耐候性或耐老化性能要求严格的场所和行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胶黏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耐候性、低表面张力的丙烯酸酯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压敏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使用的环境也从室内发展到室外,甚至是更加苛刻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压敏胶的耐候性就逐渐受到了很大挑战。现有技术中,大多压敏胶的微观分子结构以及配方体系所体现出来的宏观性能很难适应并接受这样的挑战,在紫外线、臭氧、酸雨、盐雾、高低温变化等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压敏胶的粘结性能严重降低,粘结结构被破坏,从而导致潮湿水汽透过胶层导致内部器件破坏。 为此,市场上迫切需要提供一种高耐候性、低表面张力的压敏胶。本专利技术通过配方体系入手,从压敏胶分子结构着手选择对提高压敏胶耐候性有益的单体,尤其是引入耐候性优异的新壬酸乙烯酯等硬单体,在提高了压敏胶耐候性,降低了其表面张力,使其更加适合对较低表面能材料的粘接,同时耐碱性、耐水性也相应得到提高。使用混合溶剂,既保证了反应温度的有效控制,又增加了压敏胶的溶解性。通过分步工艺控制压敏胶分子量及其分布,制得了综合性能优异的满足市场需求和性能要求的丙烯酸酯压敏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可以应用于环境恶劣、对耐候性或耐老化性能要求严格的场所的压敏胶,同时,所述压敏胶还具有突出的绝缘性、耐水性和耐碱性。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压敏胶,所述压敏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软单体60 100份,硬单体30 90份,交联单体2 10份,引发剂O. 5 I份,有机溶剂120 250份。其中,所述交联单体是指用以提高压敏胶粘结强度及稳定性等性能的功能性单体;所述有机溶剂并非是指单一溶剂或两种及以上溶剂的混合,应该理解,所述有机溶剂为下述乙酸乙酯及甲苯的统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压敏胶耐候性能优异,表面张力低,同时绝缘性、耐水性和耐碱性也相应得到提高,可以应用于如太阳能光伏行业以及汽车行业等环境恶劣、对耐候性或耐老化性能要求严格的场所和行业。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软单体包括20 50重量份的组分A、20 50重量份的组分B和20 50重量份的组分C,所述组分A为丙烯酸乙酯或丙烯酸正丁酯,所述组分B为丙烯酸正辛酯或甲基丙烯酸异辛酯,所述组分C为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新癸酸乙烯酯或新十一酸乙烯酯中的任意一种。进一步,所述硬单体包括10 30重量份的组分D、10 30重量份的组分E和10 30重量份的组分F,所述组分D为甲基醋酸乙烯酯或苯乙烯,所述组分E为甲基丙烯酸乙酯或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所述组分F为新戊酸乙烯酯或新壬酸乙烯酯。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特征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体系中添加上述硬单体,可使本专利技术所述压敏胶在提高了压敏胶耐候性、降低了其表面张力、使其更加适合对较低表面能材料的粘接的同时,耐碱性、耐水性也相应得到提高。进一步,所述交联单体包括I 5重量份的组分G和I 5重量份的组分H,所述组分G为甲基丙烯酸或亚甲基丁二酸,所述组分H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或甲基丙烯酸羟丙酯。进一步,所述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氰、偶氮二异庚氰或过氧化苯甲酰中的任意一种。进一步,所述有机溶剂包括100 200重量份的乙酸乙酯和20 50重量份的甲 苯。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特征的有益效果是既保证了反应温度的有效控制,又增加了压敏胶的溶解性。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压敏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称取重量份为60 100份的软单体,30 90份的硬单体、2 10份的交联单体、O. 5 I份引发剂和120 250份的有机溶剂,其中,所述有机溶剂包括100 200重量份的乙酸乙酯和20 50重量份的甲苯;2)向上述引发剂中添加乙酸乙酯,配制成含引发剂质量浓度为O. 05 O. 1%的乙酸乙酯溶液,所剩乙酸乙酯待用;3)将步骤I)所述的软单体、硬单体、交联单体和甲苯以及步骤2)所述的所剩乙酸乙酯混合均匀,加入到反应釜中,在60 70°C温度下搅拌I 2h,然后升温到70 75°C,并在3 5h内滴加完步骤2)所述的乙酸乙酯溶液,升温至75 80°C反应2 4h,继续升温至85°C进行回流继续反应3 6h后,降温至40 50°C,调节产物粘度至2000 20000mPa.s,出料,即得所述压敏胶。进一步,所述软单体包括20 50重量份的组分A、20 50重量份的组分B和20 50重量份的组分C,所述组分A为丙烯酸乙酯或丙烯酸正丁酯,所述组分B为丙烯酸正辛酯或甲基丙烯酸异辛酯,所述组分C为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新癸酸乙烯酯或新十一酸乙烯酯中的任意一种。进一步,所述交联单体包括I 5重量份的组分G和I 5重量份的组分H,所述组分G为甲基丙烯酸或亚甲基丁二酸,所述组分H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或甲基丙烯酸羟丙酯。进一步,所述交联单体包括I 5重量份的组分G和I 5重量份的组分H,所述组分G为甲基丙烯酸或亚甲基丁二酸,所述组分H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或甲基丙烯酸羟丙酯;所述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氰、偶氮二异庚氰或过氧化苯甲酰中的任意一种。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II)称取200克的丙烯酸乙酯、200克的丙烯酸正辛酯和200克的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100克的甲基醋酸乙烯酯、100克的甲基丙烯酸乙酯和100克的新戊酸乙烯酯,10克的甲基丙烯酸和10克的甲基丙烯酸羟乙酯,5克的偶氮二异丁氰,1000克的乙酸乙酯和200克的甲苯;2)向上述偶氮二异丁氰中添加部分上述乙酸乙酯,配制成含偶氮二异丁氰质量浓度为O. 05%的乙酸乙酯溶液,配制所述乙酸乙酯之后剩余的乙酸乙酯待用;3)将步骤I)所述的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乙酯、新戊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甲苯以及步骤2)所述的剩余的乙酸乙酯混合均匀,加入到反应釜中,在60°C温度下搅拌lh,然后升温到70°C,并在3h内滴加完步骤2)配制好的乙酸乙酯溶液,升温至75°C反应5h,继续升温至85°C进行回流继续反应3h后,降温至50°C,调节产物粘度至2000mPa. s,出料,即得所述压敏胶。 实施例2I)称取300克的丙烯酸正丁酯、300克的甲基丙烯酸异辛酯和300克的新癸酸乙烯酯,200克的苯乙烯、200克的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和200克的新壬酸乙烯酯,30克的亚甲基丁二酸和30克的甲基丙烯酸羟丙酯,8克的偶氮二异庚氰,1500克的乙酸乙酯和300克的甲苯;2)向上述偶氮二异庚氰中添加部分上述乙酸乙酯,配制成含偶氮二异丁氰质量浓度为O. 08%的乙酸乙酯溶液,配制所述乙酸乙酯之后剩余的乙酸乙酯待用;3)将步骤I)所述的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新癸酸乙烯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新壬酸乙烯酯、亚甲基丁二酸、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和甲苯以及步骤2)所述的剩余的乙酸乙酯混合均匀,加入到反应釜中,在65°C温度下搅拌I. 5h,然后升温到73°C,并在4h内滴加完步骤2)配制好的乙酸乙酯溶液,升温至78V反应3h,继续升温至85°C进行回流继续反应5h后,降温至45°C,调节产物粘度至IOOOOmPa. s,出料,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敏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软单体60~100份,硬单体30~90份,交联单体2~10份,引发剂0.5~1份,有机溶剂120~250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昌王建斌陈田安解海华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德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