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50217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2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包括:一第一壁面、一第二壁面、一第三壁面、一第一延伸壁面以及一第二延伸壁面,其中,该第一壁面、该第二壁面与该第三壁面之上都形成有一弹性结构。特别地,若一电连接器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为其外部壳体,则当该电连接器被应用于显示卡(或主机板)之时,该弹性结构所产生的弹力有助于该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紧密地接触显示卡的接地框架,使得该电连接器能够通过该接地框架而确实地接地,进而使得电连接器能够维持信号传输的高品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外壳体,特别是有助于电连接器有效接地的一种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数字影音时代的来临,各种相关的3C影音产品的硬件设备亦不断地开发升级,而为了连接不同硬件设备,对于相关电连接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个人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的主机板以及显示卡等,都会搭载供连接高阶影音装置的电连接器。供连接高阶影音装置的电连接器一般称为高阶显示端口(display port),包括mini DP电连 接器、HDMI (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电连接器、DVI (Digital VisualInterface)电连接器等。请参阅图I,为具有多高阶显示端口的显示卡的立体图。如图I所示,显示卡I’具有一框架11’,框架11’上挖设有两个mini DP接孔111’、一个HDMI接孔112’以及两个DVI接孔113’,且mini DP电连接器12’、HDMI电连接器13’与DVI电连接器14’则由其所对应的接孔露出于框架11’之外。继续地参阅图2,为显示卡的框架的立体图,并且请同时参阅图3,为mini DP电连接器的外壳体的立体图。如图2与图3所示,对于显示卡I’而言,为了公端的mini DP电连接器插拔上的方便,通常会于框架11’的接孔111’的上方挖设一个凹口 1111’。然而,当组装制造该显示卡I’时,必须将mini DP电连接器12’的外壳体121’的前开口 1212’嵌入接孔111’之中,并使得外壳体121’的前开口 1212’周围的突点1211’紧密接触显示卡I’的框架11’,这样的作法是为了使得mini DP电连接器12’的外壳体121’能够通过框架11’而接地,进而使得mini DP电连接器12’能够维持信号传输的高品质。然而,如图3所示,当外壳体121’嵌入接孔111’之时,恰好长臂弯曲状的突点1211’会卡入接孔111’上方的凹口 1111’之中,反而使得外壳体121’的突点1211’无法完全紧密地接触显示卡I’的框架11’,导致外壳体121’接地不完全,影响mini DP电连接器12’的信号传输品质。此外,对于框架11’没有设置凹口 1111’的部分显示卡而言,图3所示mini DP电连接器12’的外壳体121’的长臂弯曲状的突点1211’仍旧会产生其它问题。明白的说,当外壳体121’嵌入接孔111’之时,长臂弯曲状的突点1211’与显示卡I’框架11’的内表面之间会产生一推挤作用力,该推挤作用力会推挤mini DP电连接器12’,而使其后退。在此推挤作用力的长期作用下,恐怕会影响mini DP电连接器12’与显示卡I’主电路板之间的焊接稳定性。因此,有鉴于现有显示卡的框架与高阶显示端口电连接器的配合上具有严重的缺陷与不足,本技术的设计人极力加以研究创作,终于研发完成本技术的一种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主要是在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的壁面上形成一弹性结构,通过该弹性结构所产生的弹力能够使得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紧密地接触外部接地框架,使得电连接器能够通过外部接地框架而确实地接地,进而使得电连接器能够维持信号传输的高品质。为了实现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本技术的设计人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壁面,具有一第一壁面前端与一第一壁面后端,且第一壁面前端与第一壁面后端之间形成有一弹性结构;一第二壁面,连接于第一壁面的一侧并具有一第二壁面前端与一第二壁面后端,且第二壁面前端与第二壁面后端之间形成有相同的弹性结构,其中,第二壁面前端与第二壁面后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壁面前端与第一壁面后端,并且第二壁面前端与第一壁面前端之间以及第二壁面后端与第一壁面后端之间具有一第一弯折角度;一第三壁面,相对于第二壁面而连接于第一壁面的另一侧,并具有一第三壁面前端与一第三壁面后端,且第三壁面前端与第三壁面后端之间形成有相同的弹性结构,其中,第三壁面前端与第三壁面后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壁面前端与第一壁面后端,并且第三壁面前端与第一壁面前端之间以及第三壁面后端与第一壁面后端之间同样具有相同的第一弯折角度;一第一延伸壁面,自第三壁面后端的底部延伸而出,且第一延伸壁面与第三壁面之间具有一第二弯折角度;以及一第二延伸壁面,自第二壁面后端的底部延伸而出,且第二延伸壁面与第二壁面之间同样具有相同的第二弯折角度;其中,第一壁面、第二壁面、第三壁面、第一延伸壁面、与第二延伸壁面围绕形成一容置体;其中,第一壁面前端、第二壁面前端与第三壁面前端围绕成容置体的一前开口,前开口周围形成有多个突点;并且第一壁面后端、第二壁面后端、第三壁面后端、第一延伸壁面的后端与第二延伸壁面的后端围绕成容置体的一后开口。进一步,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还包括一第三延伸壁面,自第三壁面前端的底部水平地延伸而出,且第三延伸壁面与第三壁面之间具有一第三弯折角度;以及一第四延伸壁面,自第二壁面前端的底部水平地延伸而出,且第四延伸壁面与第二壁面之间同样具有相同的第三弯折角度。进一步,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其中,形成于前开口的多个突点,分别位于第一壁面前端、第二壁面前端与第三壁面前端。进一步,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其中,形成于前开口的多个突点,分别位于第一壁面前端、第二壁面前端、第三壁面前端和第三延伸壁面的前端之上。进一步,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其中,弹性结构为连续弯曲结构。进一步,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其中,第一延伸壁面具有一第一嵌合结构,且第二延伸壁面具有一第二嵌合结构,通过相互嵌合第一嵌合结构与第二嵌合结构使得结合的第一延伸壁面与第二延伸壁面成为容置体的一底部面。进一步,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其中,自第三壁面前端延伸而出的第三延伸壁面与自第四壁面前端延伸而出的第四延伸壁面彼此相对,且彼此相对的第三延伸壁面与第四延伸壁面为容置体的一底部面。并且,为了实现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本技术的设计人还提出该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的另一实施例,具体如下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壁面,具有一第一壁面前端与一第一壁面后端,且第一壁面前端与第一壁面后端之间形成有一弹性结构;一第二壁面,连接于第一壁面的一侧并具有一第二壁面前端与一第二壁面后端, 且第二壁面前端与第二壁面后端之间形成有相同的弹性结构,其中,第二壁面后端连接于第一壁面后端,第二壁面后端与第一壁面后端之间具有一第一弯折角度;一第三壁面,相对于第二壁面而连接于第一壁面的另一侧,并具有一第三壁面前与一第三壁面后端,且第三壁面前端与第三壁面后端之间形成有相同的弹性结构,其中,第三壁面后端连接于第一壁面后端,并且第三壁面后端与第一壁面后端之间同样具有相同的第一弯折角度;一第一延伸壁面,自第三壁面后端的底部延伸而出,且第一延伸壁面与第三壁面之间具有一第二弯折角度;以及一第二延伸壁面,自第二壁面后端的底部延伸而出,且第二延伸壁面与第二壁面之间同样具有相同的第二弯折角度;其中,第一壁面、第二壁面、第三壁面、第一延伸壁面与第二延伸壁面围绕形成一容置体;其中,第一壁面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电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壁面,具有一第一壁面前端与一第一壁面后端,且第一壁面前端与第一壁面后端之间形成有一弹性结构;一第二壁面,连接于第一壁面的一侧并具有一第二壁面前端与一第二壁面后端,且第二壁面前端与第二壁面后端之间形成有相同的弹性结构,其中,第二壁面前端与第二壁面后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壁面前端与第一壁面后端,并且第二壁面前端与第一壁面前端之间以及第二壁面后端与第一壁面后端之间具有一第一弯折角度;一第三壁面,相对于第二壁面而连接于第一壁面的另一侧,并具有一第三壁面前端与一第三壁面后端,且第三壁面前端与第三壁面后端之间形成有相同的弹性结构,其中,第三壁面前端与第三壁面后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壁面前端与第一壁面后端,并且第三壁面前端与第一壁面前端之间以及第三壁面后端与第一壁面后端之间同样具有相同的第一弯折角度;一第一延伸壁面,自第三壁面后端的底部延伸而出,且第一延伸壁面与第三壁面之间具有一第二弯折角度;以及一第二延伸壁面,自第二壁面后端的底部延伸而出,且第二延伸壁面与第二壁面之间同样具有相同的第二弯折角度;其中,第一壁面、第二壁面、第三壁面、第一延伸壁面、与第二延伸壁面围绕形成一容置体;其中,第一壁面前端、第二壁面前端与第三壁面前端围绕成容置体的一前开口,前开口周围形成有多个突点;并且第一壁面后端、第二壁面后端、第三壁面后端、第一延伸壁面的后端与第二延伸壁面的后端围绕成容置体的一后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佳南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骅国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