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以及设置于换热器本体上的多条换热总管,每条换热总管两端分别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换热总管包括多排换热组管以及连接相邻两排换热组管的桥管,换热组管由多条纵向连续分布的换热管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空调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将换热组管中的换热管以纵向连续分布的方式设置,即单条换热总管内,单排换热组管中的多条换热管位于同一平面且彼此之间无断点,使得换热介质在单排换热组管内仅在一个平面上流动,避免换热介质在各排换热组管间交叉流动所造成的温度场干扰,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可将热量从一种载热介质传递至另一种载热介质,其主要包括换热器本体以及设置于换热器本体上的换热管。换热管通常采用内螺纹铜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换热管的外径由9. 52mm逐渐减小至8. 0mm、7. 0mm、6. 35mm甚至5mm,从而通过管径小型化达到提高换热效率并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外径为5mm的换热管内部可形成较大的流速,使得换热量同步增加,近年来已经开始被研发并应用。然而,换热管的外径缩小至5_时,换热管中的压力损失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因此需要调整换热管内介质的流程、流向和流量,以此充分发挥小管径换热管的优势。·如图I所示,传统换热器中,设置于换热器本体上的换热管通常为三排,且具有均匀分布的六个介质进口和六个介质出口,介质进口设置于第一排换热管上,介质出口设置于第三排换热管上。换热介质通过介质进口进入换热器并分为六路流动,由于换热管采用交叉设置的方式,每路换热介质首先流经第一排换热管和第二排换热管,然后在第一排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之间交叉流动,接着流至第三排换热管,最后由介质出口流出该换热器。上述换热器中,换热管交叉设置,使得换热介质在第一排换热管和第二排换热管之间交叉流动,由于换热介质的温度会随着流程的加长而改变,因此其在第一排换热管和第二排换热管内的温度不同,其交叉流动后导致第一排换热管和第二排换热管的温度场互相干扰,致使该换热器的换热量偏低。另外,上述换热器的多个介质进口和多个介质出口均均勻分布,介质在三排换热管中流动时,相邻两流路的换热管之间温差较大,造成各流路的温度场互相干扰,同样会导致换热器的换热量较小。同时,由于换热器尺寸较大,各换热管在重力方向上的距离较大,交叉流动的方式会增加换热管内的压力损失。综上所述,如何提高换热器的换热量,已成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的换热量较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空调器。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换热器本体上的多条换热总管,每条所述换热总管两端分别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换热总管包括多排换热组管以及连接相邻两排所述换热组管的桥管,所述换热组管由多条纵向连续分布的换热管组成。优选地,还包括分液接头,相邻两条所述换热总管的所述进液口分别设置于相邻的两条所述换热管上,且均与所述分液接头连接。优选地,位于同一排的相邻两条所述换热组管之一上具有气液转换补偿管。优选地,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三条所述换热管的纵向间距。优选地,液流方向向上的换热总管的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之间的距离为三条所述换热管的纵向间距,液流方向向下的所述换热总管的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之间的距离为四条所述换热管的纵向间距。优选地,多条所述换热总管的所述桥管均位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同一端。优选地,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同一端。优选地,所述换热总管为六条,每条所述换热总管具有三排所述换热组管。优选地,横向相邻的两条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距离为Ilmm 17mm。优选地,纵向相邻的两条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距离为18mm 22mm。优选地,所述换热管的直径为3mm 5mm。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以及设置于换热器本体上的多条换热总管,每条换热总管两端分别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且其包括多排换热组管以及连接相邻两排换热组管的桥管,该换热组管由多条纵向连续分布的换热管组成。换热介质由进液口进入该换热器后通过桥管依次流过各排换热组管,最后由出液口流出该换热器,完成热量交换。通过上述描述可知,相比于
技术介绍
中所介绍的内容,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将换热组管中的换热管以纵向连续分布的方式设置,即单条换热总管内,单排换热组管中的多条换热管位于同一平面且彼此之间无断点,使得换热介质在单排换热组管内仅在一个平面上流动,避免换热介质在各排换热组管间交叉流动所造成的温度场干扰,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量。另外,上述设置方式可缓解换热介质在换热管内流动时,由于各换热管在重力方向上具有较大的距离而带来的压力损失。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风机以及与所述风机相对设置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上具有所述出液口的一侧与所述风机相对。由于上述换热器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器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传统换热器中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右视图;图4为图2的左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中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示意图。上图1-6中换热器本体21、桥管22、第一进液口 231、第二进液口 232、第三进液口 233、第四进液口 234、第五进液口 235、第六进液口 236、第一出液口 241、第二出液口242、第三出液口 243、第四出液口 244、第五出液口 245、第六出液口 246、换热管25、进液管26、分液器27、分液毛细管28、集液管29。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的换热量较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空调器。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2-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包括进液管26、分液器27、分液毛细管28、换热器本体21以及集液管29,换热介质由进液管26流至分液器27内,分液器27通过分液毛细管28将换热介质分为多个流路输送至换热器本体21内,使得换热介质与空气进行充分的热交换,由换热器本体21流出的换热介质通过集液管29流出该换热器。本技术实施例对换热器本体21内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具体地,换热器本体21上设置有多条换热总管,每条换热总管两端分别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且该换热总管包括多排换热组管以及连接相邻两排换热组管的桥管22,该换热组管由多条纵向连续分布的换热管25组成,该换热管25通常为内螺纹铜管,其外表面套设翅片,翅片片型可为平片式、百叶窗式、桥片式或波纹片式,同时,换热管25的内径优选为5_,以此降低换热器的成本,并提高换热管25的换热量和耐压性,满足换热介质的压力要求和换热量要求。上述连续分布意指在指定方向上无断点式分布,针对换热管25,则表示多条换热管25在上述指定方向上依次连接形成多个“弓”字形流路。具体实施例中,换热总管的条数以及换热组管的排数并无限制,本技术实施例根据换热器的尺寸以及对换热器的制冷能力和制热能力的研究,优选地将换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换热器本体上的多条换热总管,每条所述换热总管两端分别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总管包括多排换热组管以及连接相邻两排所述换热组管的桥管,所述换热组管由多条纵向连续分布的换热管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胜,梁彩记,杨蓉,李东星,陈晶,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