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铜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65930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8 0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铜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包括铜换热管和碳素管板,特别是,所述铜换热管和碳素管板相胀接,所述的碳素管板的孔内壁上开设有沿碳素管板的孔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至少四道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4~0.6mm,两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为8~12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碳素管板的孔内壁上开设至少四道特定深度的凹槽以及限定了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提高了胀管时的密封性能,使换热管与管板的贴合率增高,达到换热器在高的压力下管头不泄露的目的。此外,采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换热管胀接后的延伸有效减少。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完全能够满足煤矿领域井下空调机组换热器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作煤矿井下空调设备中用的管壳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可用各种结构材料(主要是金属材料)制造,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 类型。现有技术中,设计压力小于4. OMPa的管壳式换热器主要通过胀接实现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连接。胀接的方式有机械胀接和均匀胀接例如橡胶胀接、液压胀接、爆炸胀接等。为了提高胀接接头的拉脱力和密封性能,常常在管板孔内开设一个或两个凹槽。对于设计压力更高的管壳式换热器,采取胀接无法达到要求的连接强度和密封性能,而是通常采用强度焊方式。然而,强度焊方式对于换热管为铜管,管板为碳素管板的换热器是不适用的,因为铜和钢存在熔点差别大、收缩率相差悬殊、导热系数相差大等问题,如此,铜管和碳钢管板管头采用焊接时,铜与钢的可焊性差,焊接时熔合困难、产生热应力、夹渣及热裂纹等缺陷,在设计压力12 MPa的情况下,管头的焊接接头均不能满足强度要求而导致泄露。又已知,在煤矿领域,矿井的开采深度进入1000米的煤矿越来越多,对于换热器水侧的设计压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强度胀已无法满足要求。虽然采取钢管换热管-管壳式换热器,将钢管换热管与管板焊接,能够满足压力要求,但是钢管换热管换热效率较铜管低,如果达到与铜管换热器相同的换热面积,体积要增加309Γ40%,这会导致空调机组换热器体积较大,占用空间大。而矿井的占地面积是极其有效的,要求制冷设备重量较低和体积较小,这就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使得设计压力高的铜管换热管-管壳式换热器也能够采取胀接方式实现铜管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可靠和密封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对现有采用铜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进行改进,使得能够采取胀接方式实现铜管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可靠和密封连接。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种采用铜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包括铜换热管和碳素管板,特别是,所述铜换热管和碳素管板相胀接,所述的碳素管板的孔内壁上开设有沿碳素管板的孔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至少四道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为O. 4^0. 6mm,两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为8 12mm。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位于密封面侧的凹槽距离所在侧碳素管板的外端缘的距离为8 10mm,更优选为8mm。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和优选方面,所述凹槽的深度为O. 5mm。两相邻所述凹槽之间的间距为10mm。所述凹槽为四道。优选地,相邻两所述凹槽之间的间距相等。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通过在碳素管板的孔内壁上开设至少四道特定深度的凹槽以及限定了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提高了胀管时的密封性能,使换热管与管板的贴合率增高,达到换热器在高的压力下管头不泄露的目的。此外,采取本技术结构,换热管胀接后的延伸有效减少。因此,本技术完全能够满足煤矿领域井下空调机组换热器要求。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I为根据本技术的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铜换热管;2、碳素管板;20、凹槽。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采用铜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如图I所示,管壳式换热器包括铜换热管I和碳素管板2,铜换热管I和碳素管板2相胀接。在碳素管板2的孔内壁上开设有沿碳素管板2的孔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四道凹槽20。该凹槽20的深度为O. 5mm,两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为10mm。密封面最外方的凹槽20与碳素管板2的边缘的距离为8 10mm。本实施例提供的管壳式换热器,突破传统的换热器强度胀管设计压力小于等于4.OMpa的局限,可在12Mpa的设计压力下,保证强度和密封性,特别适用于煤矿领域井下空调机组换热器。以上对本技术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采用铜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包括铜换热管(I)和碳素管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换热管(I)和所述碳素管板(2)相胀接,所述的碳素管板(2)的孔内壁上开设有沿所述的碳素管板(2)的孔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至少四道凹槽(20),所述凹槽(20)的深度为0. 4^0. 6mm,两相邻所述凹槽(20)之间的间距为8 12mm。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采用铜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密封面侧的凹槽(20)距离所在侧碳素管板(2)的外端缘的距离为flO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铜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密封面侧的凹槽(20)距离所在侧碳素管板(2)的外端缘的距离为8mm。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采用铜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0)的深度为0. 5mm。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采用铜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两相邻所述凹槽(20)之间的间距为10mm。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采用铜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0)为四道。7.根据权利要求I至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采用铜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凹槽(20)之间的间距相等。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铜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包括铜换热管和碳素管板,特别是,所述铜换热管和碳素管板相胀接,所述的碳素管板的孔内壁上开设有沿碳素管板的孔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至少四道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4~0.6mm,两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为8~12mm。本技术通过在碳素管板的孔内壁上开设至少四道特定深度的凹槽以及限定了相邻凹槽之间的间距,提高了胀管时的密封性能,使换热管与管板的贴合率增高,达到换热器在高的压力下管头不泄露的目的。此外,采取本技术结构,换热管胀接后的延伸有效减少。因此,本技术完全能够满足煤矿领域井下空调机组换热器要求。文档编号F25B39/00GK202581943SQ20122023893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5日专利技术者喻建媛 申请人:张家港市江南利玛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采用铜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包括铜换热管(1)和碳素管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换热管(1)和所述碳素管板(2)相胀接,所述的碳素管板(2)的孔内壁上开设有沿所述的碳素管板(2)的孔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至少四道凹槽(20),所述凹槽(20)的深度为0.4~0.6mm,两相邻所述凹槽(20)之间的间距为8~12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建媛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江南利玛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