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36625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7 2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属于医疗材料领域。该椎间融合器包括一个相对的上下两侧面是凹凸状的笼体和连接所述笼体的前端面的突起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椎间融合器能够方便快速地植入到椎体间,并能够稳定的固定在两椎体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技术背景 腰椎退行性滑落、节段性不稳、退变性脊柱侧弯、腰椎管狭窄、椎间盘源性疾病、夕卜伤性腰椎滑脱所致腰椎失稳引起的下腰痛、肢体运动感觉障碍,一般都需要进行腰椎固定融合手术,该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当今脊柱外科之一。1986年Badgy和Kusli_ch设计出适用于人体的椎间融合器,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标准手术之一。椎间融合器在椎间融合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其应用能够维持椎间隙的高度,恢复前中柱的支撑、增加椎间孔容量、解决神经根受压、防止椎间隙塌陷即假关节的形成。近年来,腰椎间融合器已经广泛用于腰椎融合术,随着脊椎柱生物力学的发展和腰椎间融合术的广泛应用,腰椎间融合器发展迅速,种类繁多。而骨笼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应用的一项椎间融合技术,骨笼是一种用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类似笼状结构的椎间融合技术。其笼状的结构空间中可以放入少量自体、异体或骨移植物,这样可以诱导相邻间隙自体骨的再生和长入,最终完成相邻椎体的融合过程。目前市场上的椎间融合器的侧面为光滑的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滑移,使用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固定不牢的现象,达不到手术的效果。目前的椎间融合器由一个主体结构构成,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植入不方便的问题。比如患者两椎间塌陷至很小的距离时,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将患者的椎间固定在一个原本较高的距离,此时就需要一个具有较高高度的椎间融合器,但是在植入椎间的时候,就需要外加的器械设备辅助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椎间,这增加了手术的繁琐程度,也不是特别的方便。此外,市场上所拥有的椎间融合器形状规则,椎间融合器由于其外表的棱角,在被推进两椎体之间时,就需要植入器的一端施加一定的敲击或锤击,以便椎间融合器能够顺利的被植入椎间,这样也导致了手术的繁琐。在植入的过程中,椎间融合器的侧面的棱角对椎体会有一定的摩擦或刮擦的作用力,这样有可能对患者的椎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同时会在手术的过程中加重患者的疼痛感。由于人体椎体间的形状有很大的区别,两相邻椎体间距也不相同,而目前所拥有的椎间融合器的笼体的两相对侧面是平行的表面,这样导致了椎间融合器在植入到两椎体间的时候,接触面积变小,不能很好的与两椎体之间吻合,从而导致了椎体融合器在椎体间的稳定性差以及增加了对患者不利的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这种椎间融合器能够稳定的固定在两椎体间,具有能够方便的植入到椎体间。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利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椎间融合器包括一个相对的上下两侧面具有凹凸状表面的笼体和连接在所述笼体的前端面上的突起物。笼体的上下两侧面可以具有波纹状压痕,也可以是半球状或点状的凸起表面,还可以是具有蜂窝状的凹坑的表面。优选的,所述笼体是六面体结构,且所述突起物与所述笼体相连接的前端面为正方形、长方形或梯形。优选的,所述笼体具有开孔的腔洞。例如,可以是笼体的上下两个侧面有贯通的腔洞,也可以是笼体的左右两个侧面有贯通的腔洞,还可以是笼体的上下左右四个侧面有贯通相连的腔洞,腔洞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二个甚至多个。腔洞内可以放入少量自体、异体或骨移植物,这样可以诱导相邻间隙自体骨的再生和长入,最终完成相邻椎体的融合过程。优选的,所述笼体的后端面具有凹槽。植入器可以插入凹槽中旋转椎间融合器并 能调整到适当的位置将其推进椎体间去。优选的,所述笼体的侧面相交处呈圆弧状。圆弧状的接触点有利于减少笼体材料的应力,还能减少对患者椎体的压迫。优选的,所述笼体的所述相对的上下两侧面之间的夹角为0-20°。可以针对两个椎体间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上下两侧面夹角的椎间融合器。优选的,所述突起物包括一个或多个连接在所述笼体的前端面的柱状体,所述柱状体垂直于所述笼体的前端面。柱状体可以是多个并成一排,并不限于一个或两个。优选的,所述柱状体的横截面近似地为长椭圆形、圆形、三角形或扇形。例如,可以是长椭圆形、圆形、三角形或扇形中的任意一种图形,对于在同一个椎间融合器中具有多个柱状体的情况,柱状体可以为不同的形状,也可以为相同的形状。优选的,一个或多个所述柱状体沿着所述笼体的前端面一条对角线设置。优选的,当包括两个柱状体时,所述两个柱状体分别位于所述笼体的前端面的对角处。优选的,所述柱状体与所述笼体的上下两侧面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夹角为10-80°优选的,所述突起物与所述笼体是一体结构或可拆卸结构。也可以是混合组合方式,即一体结构和可拆卸结构的混合组合方式。优选的,所述笼体的左右两侧面各有一个与所述柱状体连接的侧翼,所述侧翼为平面或曲面。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该椎间融合器相对的上下两侧面具有凹凸状状表面,防止椎间融合器在椎体间发生滑移、固定不牢的现象,从而达到手术的效果。该椎间融合器植入过程简单,只需短短几分钟即可完成椎间融合器的植入,并且只需要一件植入器。在椎间融合器植入过程中,通过旋转笼体后端面的凹槽,保持植入物的角度并能简单调整最终位置。保证移植物的稳定性,通过更宽大的表面承载压迫。使用过程中无挤压,降低了下沉的风险。笼体的上下两侧面之间的夹角有多种规格可以选择,满足各种患者需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与两椎体之间很好的吻合,保持椎体间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一种实施方式在插入椎体间之前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后视图。图4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一种实施方式在插入椎体间之后的主视图。图6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种变形结构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种变形结构的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二种实施方式在插入椎体间之前的主视图。图10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二种实施方式在插入椎体间之后的主视图。 图11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三种实施方式在插入椎体间之前的主视图。图13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三种实施方式在插入椎体间之后的主视图。图14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变形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图16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第一种变形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17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第二种变形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18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图19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第一种变形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0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第二种变形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1是本技术椎间融合器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第三种变形结构的立体示意图。主要装置符号说明101、201、301、401、501 椎间融合器102、202、302、322、322A、402、422、432、432A、502、502A、522、522A、532、532A、542、542A柱状体103、123、133、203、303、323、403、423、433、5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椎间融合器包括一个相对的上下两侧面具有凹凸状表面的笼体和连接在所述笼体的前端面上的突起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洋陈建君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康佳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