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椎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11609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0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人工椎板,人工椎板为具有轴向长度的用于容纳骨料的基体,基体上设置复数个孔。基体的横截面呈人字形,包括三个内凹曲面。基体的横截面呈长椭圆形。基体的横截面呈圆形。人工椎板的材质为聚己内酯-乳酸/乙醇共聚物或多孔磷酸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人工椎板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人工椎板的材质为可被人体降解吸收的聚合物,具有较强的诱导靶细胞分化为骨系细胞的能力,利于新骨更好更快的发育。(*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涉及ー种固定脊椎的器械,具体是ー种人工椎板
技术介绍
椎板切除术是脊柱外科比较常用的手术方式,通常指由脊柱后路切除部分或全部椎板,暴露椎管并清理椎管内的病变。但椎板在切除后因手术破坏了脊柱后柱结构,部分病人在椎板缺损区形成瘢痕组织,与硬膜及神经根粘连,牵扯、压迫神经,使术后症状复发,常致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FBSS),严重影响脊柱手术的远期效果,椎板切除造成的局部缺损通过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来修复经历着炎症反应、肉芽组织产生、瘢痕组织形成等基本病理过程,基本环节为创伤ー血肿ー纤维母细胞的增生ー瘢 痕与硬脊膜的接触,其基础是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的一系列活动[2]。Key于1948年提出了纤维化形成的前源学说后,很多学者在此方面做了进ー步研究;LaR0CCa于1974年提出了瘢痕形成的后源学说,并建立了椎板切除膜(laminectomy membrahe,)理论;1990年,Songer等,研究发现,硬脊膜周围的纤维化既来自后方损伤了的骶棘肌,亦来自前方损伤的纤维环和后纵韧帯,同时前方的粘连会包绕神经根而导致侧方受累。认为硬膜周围纤维化与脊柱病变的性质和手术创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工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椎板为具有轴向长度的用于容纳骨料的基体,所述基体上设置复数个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椎板为具有轴向长度的用于容纳骨料的基体,所述基体上设置复数个孔。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人工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横截面呈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建刚王元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