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邹德威专利>正文

椎间植骨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66540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2 0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椎间植骨融合器,所述椎间植骨融合器包括:螺杆,所述螺杆上设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正向螺母,套设并螺纹连接在所述正向螺纹上;反向螺母,套设并螺纹连接在所述反向螺纹上;胀管,套设在所述螺杆上,所述胀管包括:连接管、连接在所述连接管一端的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各个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均沿所述连接管的周向排布,相邻两个所述正向胀片之间,以及相邻两个反向胀片之间均设有隔缝,所述正向胀片套设并搭接在所述第一锥面之外;所述反向胀片套设并搭接在所述第二锥面之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在微创≤10mm的工作通道中实现植入有效的融合器并完成椎间植骨融合的问题。

Interbody fusion cag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n interbody fusion device, th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 comprises a screw, the screw is arranged on the two opposite spin threads; positive nut sheathed and screwed in the screw forward; reverse nut, sleeve and threaded connections in the reverse direction thread; expansion pipe, is arranged at the screw, the expansion tube comprises a connecting pipe, connected at one end of the positive expansion piece connecting pipe, and reverse the expansion piece, each of the forward and reverse expansion sheet expansion sheet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of the connecting pipe arranged between two adjacent the positive expansion piece, gap is arranged between two adjacent and reverse the expansion piece, the positive expansion sheet set and lap in the first cone; the reverse expansion sheet set and lap in the second cone outside. The invention realizes effective and complete fusion cage interbody fusion problem in the work of minimally invasive 10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椎间植骨融合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用于脊椎手术中的一种椎间植骨融合器。
技术介绍
脊柱是哺乳类脊椎动物的“生命之柱”,尤其是在物竞天择的进化演变中脱颖而出的直立行走的人类。生命在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支配下,经历着发生—发展—衰退—消亡,以此周而复始;而做为“生命之柱”的脊椎,也必然被这一规律支配。因此,在青壮年生命的巅峰之后,衰减退变是每一个生命个体中的脊柱必然经历的过程。做为在生命历程中始终承载着轴向载荷的脊柱,位于每一骨性椎节之间,起到承载、缓冲、吸收轴向载荷及冲击力的“软弹簧垫”椎间盘软组织,是退变的发源地,由于椎间盘所处的位置及客观功能的要求,因此,是人体内从组成成份、形状到物理特性都独具特色的特殊软组织。其组成成份:蛋白聚糖(proteoglycan)约占65%,胶原(collagen)约占15~20%及水份合成,为人体唯一的特殊成份。其物理特性:具良好的弹性及蠕变性,当承受沉重载荷或瞬间冲击力时,即刻发生柔韧的形变,缓冲、吸收并传递、消散能量,之后再回复原状,其功能和体内其它任何器官相比,具有明确的唯一性。其解剖特征:由于脊柱的承重功能,椎间盘沿脊柱的长轴处于每两个骨性椎节之间,自上而下序贯性的存在于脊柱承重轴“轴心”的深在位置。四周均被重要脏器、神经组织及肌肉等软组织环绕包埋,其自身形状为近似的圆饼状。同时,由于其特殊功能要求,又是人体内唯一单个(每一节段内,尤其在下腰椎)体积最大的、完全无血管供应、无神经组织支配的浓稠粘液状软组织团块。其新陈代谢特征:由于其是一块无细胞结构,完全无血管供应、无神经支配的,由特殊物质(蛋白聚糖、胶原、水份)混合而成的状如浓稠粘液弹性软组织团块,因而其新陈代谢的方式,也完全不同于其它器官组织—能在神经支配下,在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灌溉下,细胞虽不断老化、凋亡,但却能够继续再生、修复,使软组织在生命进程中不断保持活力,如此周而复始,直至生命整体终结。而椎间盘髓核组织,既无神经支配、更无血管灌溉,其新陈代谢营养仅依靠上下骨性椎体的终板,以体液渗透的方式滋润,就好像一个房间的天花板和地板,不断有水份渗出,对夹在中间的一团“小鲜肉”进行滋润保鲜,但却无法使其再具有生命的活力。因此,椎间盘髓核组织在难于计数的轴向载荷及瞬间冲击力作用下,其弹性和蠕变性逐渐减弱,直至干涸、丧失,就好像橡胶逐渐老化一样,同时,由于其体内唯一的新陈代谢方式,在退变、老化、衰弱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再生而自我修复,因此,椎间盘的退变、衰老直至功能丧失,是必然的结局,仅有时间上和程度上的差异;而随着椎间盘退变、老化的发展,必然导致相应椎间隙的松动,脊柱失稳,出现由腰腿疼痛开始,到自身另一种修复机制出现—骨质硬化、骨质增生、骨赘(刺)生长,从而压迫行走于椎管及根管内的脊髓、神经及神经根,导致感觉、运动障碍,直至瘫痪。在人群中,至少有10%的比例,最终不得不寻求手术治疗,以解除痛苦,改善生存状态。在现代生活节奏形态和医学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老龄化人口数量增加,这一比例还在上升,成为众多疾病谱中一大类必然发生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使全人类不得不认真面对目前。随着对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病理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椎间植骨融合正在取代传统的侧后方融合,成为对脊柱退变修复重建手术获得成功满意疗效的“核心要素”;并随时间推移,被越来越多疗效满意的病例所证实,而确立了其在当代脊柱修复性手术中的主导地位,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以此催生并不断促进入路应用解剖的深入研究及手术技术的进步。多种类型的椎间植骨融合器被临床医生接受并开始大量在临床应用,成为了使退变失稳的脊柱重新恢复稳定支持结构的生理功能的重要构件。椎间植骨融合及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器支撑、固定,使退变狭窄的空间重新张开并稳定维持,产生利于骨性融合的足够空间及稳定的内环境,这一术式已在大量临床病例显示的良好结果验证之下,形成了全球的共识,甚至被称为“金标准”,在降低并发症和追求更好疗效之间寻找新的突破。然而,迄今为止,仍无法在微创≤10mm的工作通道中实现植入有效的融合器并完成椎间植骨融合。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现有技术无法在微创≤10mm的工作通道中实现植入有效的融合器并完成椎间植骨融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椎间植骨融合器,以解决在微创≤10mm的工作通道中实现植入有效的融合器并完成椎间植骨融合的问题。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椎间植骨融合器,所述椎间植骨融合器包括:螺杆,所述螺杆上设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一段为正向螺纹,另一段为反向螺纹;正向螺母,套设并螺纹连接在所述正向螺纹上;所述正向螺母的外壁为第一锥面;反向螺母,套设并螺纹连接在所述反向螺纹上;所述反向螺母的外壁为第二锥面;胀管,套设在所述螺杆上,所述胀管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具有两端,所述胀管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连接管一端的正向胀片,和连接在所述连接管另一端的反向胀片,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的数目均为多个,每个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均为瓣状;各个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均沿所述连接管的周向排布,相邻两个所述正向胀片之间,以及相邻两个反向胀片之间均设有隔缝,各个所述正向胀片沿所述连接管一端向远离所述连接管另一端的方向延伸,各个所述反向胀片沿所述连接管另一端向远离所述连接管一端的方向延伸;每个所述正向胀片包括:正向胀片的连接端和正向胀片的膨胀端;正向胀片的连接端连接所述连接管一端,正向胀片的膨胀端为第一自由端并远离所述连接管一端;每个所述反向胀片包括:反向胀片的连接端和反向胀片的膨胀端;反向胀片的连接端连接所述连接管另一端,反向胀片的膨胀端为第二自由端并远离所述连接管另一端;其中,所述正向胀片套设并搭接在所述第一锥面之外;所述反向胀片套设并搭接在所述第二锥面之外;所述胀管的外径小于或等于10mm。进一步地,所述螺杆的端部设有用于扳动所述螺杆转动的卡台。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均为圆弧形的瓣状。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为一体式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的壁厚相等。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的壁厚为2mm。进一步地,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的数目相等。进一步地,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的数目均为4个。进一步地,所述正向螺母和反向螺母的最大外径小于等于6mm。进一步地,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的长度相等。本专利技术的椎间植骨融合器,胀管的外径小于或等于10mm,即未膨胀前,胀管或整个椎间植骨融合器为圆柱形,外径小于或等于10mm,因此,能够经工作通道送入椎间隙,到达指定位置后,旋转螺杆,由于螺杆上设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一段为正向螺纹,另一段为反向螺纹,所述正向螺母和反向螺母可以相向运动,向胀管的中部,即连接管靠拢,这时,搭接和套设在正向螺母和反向螺母之外的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分别受第一锥面的推动和第二锥面的推动而进行径向扩张,正向胀片的膨胀端和反向胀片的膨胀端使得进入椎间隙之后,椎间植骨融合器发生膨胀,形成可以植骨(加入碎骨粒)的填充空间,解决了在微创≤10mm的工作通道中实现植入有效的融合器并完成椎间植骨融合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椎间植骨融合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椎间植骨融合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椎间植骨融合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椎间植骨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椎间植骨融合器包括:螺杆,所述螺杆上设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一段为正向螺纹,另一段为反向螺纹;正向螺母,套设并螺纹连接在所述正向螺纹上;所述正向螺母的外壁为第一锥面;反向螺母,套设并螺纹连接在所述反向螺纹上;所述反向螺母的外壁为第二锥面;胀管,套设在所述螺杆上,所述胀管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具有两端,所述胀管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连接管一端的正向胀片,和连接在所述连接管另一端的反向胀片,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的数目均为多个,每个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均为瓣状;各个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均沿所述连接管的周向排布,相邻两个所述正向胀片之间,以及相邻两个反向胀片之间均设有隔缝,各个所述正向胀片沿所述连接管一端向远离所述连接管另一端的方向延伸,各个所述反向胀片沿所述连接管另一端向远离所述连接管一端的方向延伸;每个所述正向胀片包括:正向胀片的连接端和正向胀片的膨胀端;正向胀片的连接端连接所述连接管一端,正向胀片的膨胀端为第一自由端并远离所述连接管一端;每个所述反向胀片包括:反向胀片的连接端和反向胀片的膨胀端;反向胀片的连接端连接所述连接管另一端,反向胀片的膨胀端为第二自由端并远离所述连接管另一端;其中,所述正向胀片套设并搭接在所述第一锥面之外;所述反向胀片套设并搭接在所述第二锥面之外;所述胀管的外径小于或等于1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椎间植骨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椎间植骨融合器包括:螺杆,所述螺杆上设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一段为正向螺纹,另一段为反向螺纹;正向螺母,套设并螺纹连接在所述正向螺纹上;所述正向螺母的外壁为第一锥面;反向螺母,套设并螺纹连接在所述反向螺纹上;所述反向螺母的外壁为第二锥面;胀管,套设在所述螺杆上,所述胀管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具有两端,所述胀管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连接管一端的正向胀片,和连接在所述连接管另一端的反向胀片,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的数目均为多个,每个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均为瓣状;各个所述正向胀片和反向胀片均沿所述连接管的周向排布,相邻两个所述正向胀片之间,以及相邻两个反向胀片之间均设有隔缝,各个所述正向胀片沿所述连接管一端向远离所述连接管另一端的方向延伸,各个所述反向胀片沿所述连接管另一端向远离所述连接管一端的方向延伸;每个所述正向胀片包括:正向胀片的连接端和正向胀片的膨胀端;正向胀片的连接端连接所述连接管一端,正向胀片的膨胀端为第一自由端并远离所述连接管一端;每个所述反向胀片包括:反向胀片的连接端和反向胀片的膨胀端;反向胀片的连接端连接所述连接管另一端,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德威
申请(专利权)人:邹德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