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昆虫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钩蝠蛾幼虫的饲养方法,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钩蝠蛾幼虫人工饲养存活率低的缺陷。在冬虫夏草适生地高寒草甸建立科学工作站和满足钩蝠蛾幼虫生长发育所需基本条件的养虫室;在野外采集蝠蛾成虫或利用人工繁育方法获得钩蝠蛾蛹后收集羽化的成虫,获取钩蝠蛾虫卵;有少量初孵幼虫出现后,将虫卵均匀地洒在已填充草甸土并覆盖替代饲料如胡萝卜片的养虫箱内,完成孵化过程并进行幼虫群体饲养;幼虫发育进入第3龄后将养虫箱内的幼虫挑出进行单头饲养,直至幼虫完成发育化蛹。利用这种饲养方法,80%以上的存活幼虫能在2周年内完成世代发育,缩短1年的世代发育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昆虫养殖领域,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钩幅蛾属 iiaroofes昆虫幼虫是冬虫夏草办ce/75· sinensis (Berk.)G. H. Sung, J. M. Sung, Hywel-Jones & Spatafora的最主要寄主,是冬虫夏草发育的营养和物质基础,钩蝠蛾幼虫种群的持续稳定是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保证。冬虫夏草是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的特色名贵药材,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采挖冬虫夏草是该地区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所创造的年产值在许多县都超过了1000万元,如西藏自治区丁青县的冬虫夏草年产值超过5500万元,收入占该县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近十多年来,过度和无序采挖冬虫夏草已严重破坏高寒牧区冬虫夏草适生·地的植被和钩蝠蛾昆虫的生存环境,导致高寒草甸荒漠化加剧、冬虫夏草及其寄主适生地范围萎缩、冬虫夏草资源蕴藏量急剧下降。目前,冬虫夏草正面临着资源萎缩和产量减少的问题,因此冬虫夏草的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引人关注。作为冬虫夏草寄主的钩蝠蛾昆虫,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高海拔高寒地带。钩蝠蛾幼虫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400(T5100 m的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土壤隧道中,以草甸植物嫩根作为主要食物。钩蝠蛾幼虫世代重叠,经历6 9个龄期,历期约99(Γ1350d,除3龄幼虫历期(30 d左右)及9龄虫历期(245 d左右)波动较小,其他各龄虫历期变化较大。在幼虫阶段,只有3龄是不需要经过越冬,而其它各龄幼虫可能都会经历越冬,但不一定是全部,而越冬需要6个月左右。在幼虫漫长的发育过程中,遭受各种天敌的侵害,包括病原物如拟青霉菌病farinosus (Dicks & Fr.)、球抱白僵菌病ifeawKeribassiana (Bals.)、冬虫夏草菌以及病原细菌,节肢类天敌如蜈蚁、步甲、寄蝇、苗蜂、姬蜂、蛛形动物等,鼠害如草原旱獭bobac ifo77er,高山田鼠roylei 草原兔尾鼠Zazwrw1S lagurus Pallas等。因此,钩蝠蛾自然种群的存活率往往很低,只有极少数个体能够完成世代发育。研究发现,钩蝠蛾幼虫历时99(T1350 d,经历6_9个龄期才能完成发育。钩蝠蛾幼虫种群世代重叠,在同一个生境往往可发现不同龄期的幼虫。幼虫杂食性,但以草甸植物嫩根作为主要食物。由于幼虫期漫长,遭受各种自然天敌的为害侵扰,钩蝠蛾幼虫自然种群完成时代发育的存活率很低,加之其发生地环境终年高寒缺氧,给钩蝠蛾人工繁育和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已有的研究报道中,许多学者尝试了将高海拔分布的钩蝠蛾虫种移殖至低海拔地区,并通过建立冷库模拟高寒环境进行人工饲养。此种尝试除冷库长年运行成本高外,病害严重导致幼虫存活率低,难以完成继代饲养。因此,探索高存活率的钩蝠蛾幼虫人工饲养方法,促进更多的个体完成世代发育以获取更多的虫卵,作为释放在冬虫夏草发生地草甸的钩蝠蛾种质资源,增加草甸土壤中钩蝠蛾幼虫的种群密度及冬虫夏草菌侵染钩蝠蛾的机率,提高草甸单位面积的冬虫夏草产量,是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钩蝠蛾幼虫人工饲养存活率低的缺陷,提供。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将钩蝠蛾虫卵置于养虫箱内孵化成幼虫并进行幼虫群体饲养,特别地,幼虫发育进入第3龄后将养虫箱内的幼虫挑出进行单头饲养,直至幼虫完成发育化蛹。现有技术的饲养方法都是进行幼虫群体饲养,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易发群体性感染,而本专利技术独创性地提出单头饲养的概念,能够有效避免上述缺点,大大提高幼虫的发育成功率,缩短发育时间。进入第3龄才进行单头饲养的原因是避免了幼虫之间的相互残食和外逃,否则不能达到最优效果。单头饲养是指将单头幼虫与其他幼虫分隔饲养,可以采用多种分隔方式,分隔后可以采用多种本领域常用的饲养方式。优选地,所述单头饲养为将单头3龄幼虫转移至已 填充草甸土并覆盖替代饲料的养虫杯中。更优选地,所述草甸土的厚度为2lcm。上述方案可以提供最佳的幼虫生长发育环境,有效缩短发育时间。单头饲养的优点是可以有效防止幼虫病害的蔓延与交叉感染。优选地,在采用上述单头饲养方式时,将养虫杯集中在大养虫箱内,并及时清除发现病害的养虫杯。将养虫杯整个清除,能够最大化地将病害从大养虫箱中去除,以保证其他幼虫的正常生长发育。所述清除养虫杯是指将整个养虫杯从大养虫箱中去除,从而采取多种杀灭病原物的方式。优选地,清除养虫杯时,将发现病害的养虫杯放入75、0°C的烘箱中烘烤杀灭病原物。本专利技术对孵化前的虫卵处理方式也有改进。优选地,孵化前将钩蝠蛾虫卵均匀地洒在已填充草甸土并覆盖替代饲料的养虫箱内。更优选地,所述草甸土的厚度为8 12cm。上述替代饲料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各种替代饲料,只要能达到饲养目的即可。优选地,本专利技术选用胡萝卜片作为替代饲料。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在上述方法中优选将所述养虫箱置于冬虫夏草适生地高寒草甸中培养。所述冬虫夏草适生地高寒草甸是指冬虫夏草在青藏高原的自然分布地和生长地,包括高寒草甸或高寒灌丛草甸,海拔在4000米以上。作为最佳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I、在冬虫夏草适生地高寒草甸建立科学工作站,并在工作站内建立满足钩蝠蛾幼虫生长发育所需基本条件(5 15°C、相对湿度60% 80%、自然光照等)的养虫室,养虫室内配备大小不等的塑料养虫箱。2、在野外采集钩蝠蛾成虫或利用人工繁育方法获得钩蝠蛾蛹后收集羽化的成虫,获取钩蝠蛾虫卵;将虫卵按约2万粒为一单元保存在洗净的青霉素玻璃瓶中,以絹纱封口保持通气;将每天收集的装有虫卵的玻璃瓶放置在含有保湿材料的有盖孵化器中,每天检查虫卵的颜色、光泽度及粘连情况,并轻轻转动玻璃瓶,使虫卵移动,完成后放回原处 3、开始出现少量初孵幼虫后,将瓶内虫卵均匀地洒在已填充草甸土并覆盖替代饲料如胡萝卜片的养虫箱内,虫卵在养虫箱内完成孵化,进行群体饲养。4、至第2年5、6月份,幼虫发育进入第3龄,将养虫箱内的幼虫逐个挑出进行单头饲养,即将单头3龄幼虫转移至已填充草甸土并覆盖替代饲料如胡萝卜片的小养虫杯中;将含有单头幼虫的小养虫杯集中在大养虫箱内,定期检查幼虫取食情况并更换食物,如发现病害应及时清除该养虫杯,防止交叉感染,直至幼虫完成发育化蛹。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养虫室是指专用于饲养昆虫的独立空间(或房间),面积应不小不定。养虫室内设置有照明电源和紫外灭菌装置,窗户外装配有40目的不锈钢纱网。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塑料养虫箱为25#蓝色大面包箱,外规格(mm)705X450X 180,内规格(mm) 665 X 410 X 170,养虫箱壁上端周边钻有通气孔(直径5 mm ;短边3孔,长边6孔)。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钩蝠蛾属昆虫(简称钩蝠蛾)包括虫草钩蝠蛾T. armoricanus(Oberthiir)、亚东钩幅蛾 71· yadongensis (Chu et Wang)、樟木钩幅蛾 71· zhangmoensis(Chu et Wang)、芒康钩幅蛾71· markamensis (Yang et al.)、甲郎钩幅蛾71· jialangensis(Yang)、察里钩蝠蛾 71· zaliensis (Yang)、巴青钩蝠蛾 7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钩蝠蛾幼虫的饲养方法,将钩蝠蛾虫卵置于养虫箱内孵化成幼虫并进行幼虫群体饲养,其特征在于,幼虫发育进入第3龄后将养虫箱内的幼虫挑出进行单头饲养,直至幼虫完成发育化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钩蝠蛾幼虫的饲养方法,将钩蝠蛾虫卵置于养虫箱内孵化成幼虫并进行幼虫群体饲养,其特征在于,幼虫发育进入第3龄后将养虫箱内的幼虫挑出进行单头饲养,直至幼虫完成发育化蛹。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头饲养为将单头3龄幼虫转移至已填充草甸土并覆盖替代饲料的养虫杯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养虫杯集中在大养虫箱内,并及时清除发现病害的养虫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清除养虫杯时,将发现病害的养虫杯放入75、0°C的烘箱中烘烤杀灭病原物。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古忍,孙梓暄,李峻锋,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