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星虫人工亲体选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124563 阅读:3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6 14: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方格星虫人工亲体选育方法。方格星虫食物链级次低,抗逆性强无长距离洄游迁移现象,养殖无需投饵,适合大面积人工养殖。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亲体的初选优、自然产卵培育、担轮幼虫选优、幼体培育与选优、稚星虫培育与选优、亲体育成和养成亲体再选优的技术措施,在占用较少的资源情况下,实现了方格星虫人工优质亲体选育和批量生产,选育亲体合格率77%-94%,亲体生产的受精卵平均发育变态率为88%,变态存活率48.3%,极大提高方格星虫人工育苗效率,2年滩涂养殖中选育亲体生产的苗种比天然苗种生长快8.3%。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方格星虫亲体选育,时间较短、结果稳定,对方格星虫人工增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主要适用于中国南方沿海裸体方格星虫亲体选育和良种选育,属于水产学海洋动物的繁育与养殖

技术介绍
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又名裸体方格星虫,俗称沙虫,隶属星虫动物门、方格星虫属,为暖水性世界广布种,广泛分布于三表径流较丰富的沙质或沙泥质滩涂,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沿海均有分布。该品种食物链级次低,抗逆性强无长距离洄游迁移现象,养殖无需投饵,非常适合于大面积人工养殖,仅广西地区可养面积达15. 3万亩以上。随着方格星虫养殖业的逐步展开,广西、广东乃至福建等省份的沿海群众都很渴望发展方格星虫人工增养殖,但天然苗种随着自然资源的过度采捕而变得十分匮乏,同时方格 星虫人工育苗技术难度较大,在经过长期的育苗攻关努力于近年实现规模化人工育苗,但幼体存活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就目前国内量产育苗结果来看,方格星虫海球幼体最高变态率不超过22%,方格星虫繁殖盛期时间短,育苗不稳定。在我们对方格星虫长期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过程中,发现方格星虫亲体的优劣与来源根本上决定人工育苗的成败与产量。据此,从2007年开始每年针对方格星虫亲体方面进行选育,每年对选育成熟的亲体进行自然产卵育苗工作,育苗实现海球幼体最高变态存活率为99. 4<%,最低13.7%,平均48.3(%,变态后单位面积幼体培育密度最高可达35000条/平方米,平均约15000条/平方米,极大的改善了方格星虫规模化人工育苗,同时选育生产的苗种人工滩涂养殖生长速度比天然苗种快。经过检索,方格星虫亲体方面的研究,仅见于我们对亲体催产培育方面的研究,在亲体选育方面国内外未见相关技术的披露。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通过对方格星虫亲体初选优和产卵培育、人工苗种的初步选育,为方格星虫规模化人工育苗提供稳定的亲体来源,进而供应大量优质的方格星虫幼体,为方格星虫人工增养殖提供批量和优质的人工苗种。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I)亲体的初选优首先进行产卵池建设,选择的产卵池底面积10-20m2,水深O.8-1. 2m,池底一半铺设5-10cm厚的沙,以粗沙为主,粒径O. 5_3mm ;然后选择每年6月中旬至8月上旬进行初选优,挑选时可将当日采挖的备选沙虫集中堆放,分出雌雄虫,雄雌虫挑选比为I : I. 5-2. 2,选好后以沙滤海水冲洗,然后采用3-5mg/L的青霉素钠海水浸泡5分钟进行消毒,后投放于产卵池,亲体投放在铺沙的位置时,I分钟不潜沙者淘汰;(2)自然产卵培育亲体在产卵池中培育,单池培育亲体5-10kg,单体重> 18g,培育条件是光照强度< 2500LUX,日换水100%,饵料主要为底栖硅藻,螺旋藻粉和虾片,单池底栖硅藻投喂量为l-3X107cell,螺旋藻粉和虾片投喂量2-5g,模仿潮汐,日排干水维持lh,然后注水深1-1. 2m,待其自然产卵、排精,体外受精,减少其它人为光照、温差或阴干刺激,防止排精过多和产出不成熟的卵子;(3)担轮幼虫选优亲体产卵受精后20_24h采用虹吸法收集受精卵,选优的方式为收集产卵池距底部20cm以上的单轮幼虫,采用170目网袋进行担轮幼虫个体大小的等级选优,留取网袋内的较大的担轮幼体,后投入底面积10-20m2,池深1-1. 2m的育苗池进行孵化和培育;(4)幼体培育与选优初孵海球幼体培育时间8-10天,8-10天发生下沉现象倒苗至沙池,幼体培育水温保持26-32°C,在幼体培育的1-4天,培育密度为I个/10ml,4-10天培育密度I个/20ml,日换水量60% -80%, 3-4天倒池一次,1_5天投喂金藻、绿色巴夫藻及角毛藻,投喂量I X 104cell/ml,5-10天投喂角毛藻、扁藻及卵形藻,投喂量每种饵料l-3X104cell/ml,日投饵I次,光照强度低于3000Lux,以防饵料自行生长过浓,4天后采用 150目网袋换水集苗时进行个体大小的等级选优,直接滤过小个体或发育不良个体;(5)稚星虫培育与选优海球幼体经约8-10天的培育即将变态转入底栖生活,此时用筛絹袋将幼体收集放至底栖苗池,底栖苗池底均匀撒布细沙,粒径O. 02 1mm,厚度l-3cm,放苗3天前需注水1-1. 2m,泼洒I X IO7Cell底栖硅藻进行增殖,放苗时重新换水至1-1. 2m深,变态条件水温保持29-33°C,盐度突变不超过3,溶氧> 3mg/L,弧菌含量< 1300cfu/ml,完全变态为稚星虫的培育密度不超过O. 5条/cm2,保持水深O. 3m,隔两日换水100%,人工饲喂主要采用虾片和螺旋藻粉I : 1,以150-170目网袋搓滤后投喂,根据摄食情况增减投喂量,以略有剩余为准,稚星虫培育30天进行选优和分池培育,筛取体重>O. 028g的个体,分池培育密度O. 1-0. 2条/cm2,再培育30天;(6)亲体育成对人工选育的稚星虫养殖2年,养殖场地选择方格星虫自然产区,滩表平缓,无潮水水路经过的潮间带沙质滩涂,近岸,需采挖干净原有的剩余的方格星虫,养殖场地退潮无存水和积淤,清除过多大型杂藻,养殖放养密度8条/m2 ;(7)养成亲体再选优操作同亲体初选优,亲体体重> 22g时,以雌雄数量比5 I,重复上述过程进行2次亲体选育或人工育苗生产;所述用水水质无特殊指明为一级沙滤海水,溶氧> 4mg/L,水温温26_32°C,盐度18-33 ;所述底栖硅藻为自然海区采集并培育的底栖硅藻,主要包括舟行藻、直链藻和羽纹藻的任意混合藻;所述150-170目网袋是指袋网口径O. 15-0. 17mm的网袋;所述虾片为市售高级无渣虾片或市售经发酵工艺制成的虾片。采取上述措施的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方格星虫亲体性状选择,人工控制苗种的性状选择与培育和人工育成亲体再选优来实现完成方格星虫亲体选育工作,选育期2年,可循环选育,结果稳定,未发现种质退化,实现了方格星虫优质亲体的稳定供应,大幅提高方格星虫幼体的变态成活率,同时生产的苗种滩涂养殖生长速度较天然苗种快。本专利技术工艺流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和重复性强。在占用较少的资源情况下,实现了方格星虫优质亲体的批量生产,平均亲体养成率41 %,养成亲体选优合格率77% -94%,选育亲体生产的受精卵平均发育变态率为88%,平均变态存活率48. 3 %,极大提高方格星虫人工育苗效率,2年滩涂养殖中选育苗种比天然苗种生长快8. 3%。本专利技术方法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选育,相对时间较短且选育结果稳定,对方格星虫人工增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I实施步骤I.亲体的初选优2007年6月中旬从我国南方沿海潮间带滩涂当日挖捕的野生方格星虫群体中150kg进行初选。挑选前将方格星虫用竹筐盛装,封口 5分钟使其缺氧变白,然后摊开,亲体的体色由白色慢慢变深,挑选活力较好的亲体观察其生殖细胞。以拇指轻轻压拭其体表, 于体表的方格间可观察到游离的球形卵子,靠近触手端体壁较薄区较易观察,对比选取卵子较大个体作为雌亲体;若观察到白色乳浊的体液,内部存在不规则小精细胞团,则为雄星虫,挑选体色较深个体。挑选时需排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方格星虫人工亲体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亲体的初选优:首先进行产卵池建设,选择的产卵池底面积10?20m2,水深0.8?1.2m,池底一半铺设5?10cm厚的沙,以粗沙为主,粒径0.5?3mm;然后选择每年6月中旬至8月上旬进行初选优,挑选时可将当日采挖的备选沙虫集中堆放,分出雌雄虫,雄雌虫挑选比为1∶1.5?2.2,选好后以沙滤海水冲洗,然后采用3?5mg/L的青霉素钠海水浸泡5分钟进行消毒,后投放于产卵池,亲体投放在铺沙的位置时,1分钟不潜沙者淘汰;(2)自然产卵培育:亲体在产卵池中培育,单池培育亲体5?10kg,单体重>18g,培育条件是光照强度<2500Lux,日换水100%,饵料主要为底栖硅藻,螺旋藻粉和虾片,单池底栖硅藻投喂量为1?3×107cell,螺旋藻粉和虾片投喂量2?5g,模仿潮汐,日排干水维持1h,然后注水深1?1.2m,待其自然产卵、排精,体外受精,减少其它人为光照、温差或阴干刺激,防止排精过多和产出不成熟的卵子;(3)担轮幼虫选优:亲体产卵受精后20?24h采用虹吸法收集受精卵,选优的方式为收集产卵池距底部20cm以上的单轮幼虫,采用170目网袋进行担轮幼虫个体大小的等级选优,留取网袋内的较大的担轮幼体,后投入底面积10?20m2,池深1?1.2m的育苗池进行孵化和培育;(4)幼体培育与选优:初孵海球幼体培育时间8?10天,8?10天发生下沉现象倒苗至沙池,幼体培育水温保持26?32℃,在幼体培育的1?4天,培育密度为1个/10ml,4?10天培育密度1个/20ml,日换水量60%?80%,3?4天倒池一次,1?5天投喂金藻、绿色巴夫藻及角毛藻,投喂量1×104cell/ml,5?10天投喂角毛藻、扁藻及卵形藻,投喂量每种饵料1?3×104cell/ml,日投饵1次,光照强度低于3000Lux,以防饵料自行生长过浓,4天后采用150目网袋换水集苗时进行个体大小的等级选优,直接滤过小个体或发育不良个体;(5)稚星虫培育与选优:海球幼体经约8?l0天的培育即将变态转入底栖生活,此时用筛绢袋将幼体收集放至底栖苗池,底栖苗池底均匀撒布细沙,粒径0.02~1mm,厚度1?3cm,放苗3天前需注水1?1.2m,泼洒1×107cell底栖硅藻进行增殖,放苗时重新换水至1?1.2m深,变态条件:水温保持29?33℃,盐度突变不超过3,溶氧>3mg/L,弧菌含量<1300cfu/ml,完全变态为稚星虫的培育密度不超过0.5条/cm2,保持水深0.3m,隔两日换水100%,人工饲喂主要采用虾片和螺旋藻粉1∶1,以150?170目网袋搓滤后投喂,根据摄食情况增减投喂量,以略有剩余为准,稚星虫培育30天进行选优和分池培育,筛取体重>0.028g的个体,分池培育密度0.1?0.2条/cm2,再培育30天;(6)亲体育成:对人工选育的稚星虫养殖2年,养殖场地选择方格星虫自然产区,滩表平缓,无潮水水路经过的潮间带沙质滩涂,近岸,需采挖干净原有的剩余的方格星虫,养殖场地退潮无存水和积淤,清除过多大型杂藻,养殖放养密度8条/m2;(7)养成亲体再选优:操作同亲体初选优,亲体体重>22g时,以雌雄数量比5∶1,重复上述过程进行2次亲体选育或人工育苗生产;所述用水水质无特殊指明为一级沙滤海水,溶氧>4mg/L,水温温26?32℃,盐度18?33;所述底栖硅藻为自然海区采集并培育的底栖硅藻,主要包括舟行藻、直链藻和羽纹藻的任意混合藻;所述150?170目网袋是指袋网口径0.15?0.17mm的网袋;所述虾片为市售高级无渣虾片或市售经发酵工艺制成的虾片。...

【技术特征摘要】
1.方格 星虫人工亲体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亲体的初选优首先进行产卵池建设,选择的产卵池底面积10-20m2,水深O.8-1. 2m,池底一半铺设5-10cm厚的沙,以粗沙为主,粒径O. 5_3mm ;然后选择每年6月中旬至8月上旬进行初选优,挑选时可将当日采挖的备选沙虫集中堆放,分出雌雄虫,雄雌虫挑选比为I : I. 5-2. 2,选好后以沙滤海水冲洗,然后采用3-5mg/L的青霉素钠海水浸泡5分钟进行消毒,后投放于产卵池,亲体投放在铺沙的位置吋,I分钟不潜沙者淘汰; (2)自然产卵培育亲体在产卵池中培育,单池培育亲体5-10kg,单体重>18g,培育条件是光照強度< 2500LUX,日换水100%,饵料主要为底栖硅藻,螺旋藻粉和虾片,单池底栖硅藻投喂量为l-3X107cell,螺旋藻粉和虾片投喂量2-5g,模仿潮汐,日排干水維持lh,然后注水深1-1. 2m,待其自然产卵、排精,体外受精,減少其它人为光照、温差或阴干刺激,防止排精过多和产出不成熟的卵子; (3)担轮幼虫选优亲体产卵受精后20-24h采用虹吸法收集受精卵,选优的方式为收集产卵池距底部20cm以上的单轮幼虫,采用170目网袋进行担轮幼虫个体大小的等级选优,留取网袋内的较大的担轮幼体,后投入底面积10-20m2,池深1-1. 2m的育苗池进行孵化和培育; (4)幼体培育与选优初孵海球幼体培育时间8-10天,8-10天发生下沉现象倒苗至沙池,幼体培育水温保持26-32 °C,在幼体培育的1-4天,培育密度为I个/10ml,4-10天培育密度I个/20ml,日换水量60% -80%,3-4天倒池一次,1-5天投喂金藻、绿色巴夫藻及角毛藻,投喂量I X 104cell/ml,5-10天投喂角毛藻、扁藻及卵形藻,投喂量每种饵料l-3X104cel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杰杨家林童万平张琴王志成文雪童潼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